他更加坚定了要和林婉秋好好过日子的决心。
他要努力赚钱,努力改善生活条件,给她一个真正温暖、幸福的家。
他不能让她再跟着自己受苦。
他要让她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这个念头,在杨建军的心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定。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他和林婉秋一起,在这间虽然简陋但却充满温馨的小屋里,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他们会一起做饭,一起聊天,一起规划未来。
冬天,他们会一起盖着这床厚实的棉被,抵御窗外的严寒。
清晨,他会用这个暖水瓶倒一杯热水,递给睡眼惺忪的她。
那样的生活,想一想都觉得美好。
杨建军的脸上,露出了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容。
自从上次在北海公园相亲之后,杨建军和林婉秋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虽然这个年代的恋爱,不像后世那样可以随时打电话、发微信,但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鸿雁传书。
王大姐成了他们之间最可靠的“信使”。
杨建军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写一封信,托王大姐转交给在纺织厂上班的林婉秋。
而林婉秋,也会在收到信后,尽快写好回信,再托王大姐带给杨建军。
杨建军的信,充满了真诚和风趣。
他会在信中讲述自己在轧钢厂工作的一些趣事(当然,他会刻意避开那些糟心的人和事),也会分享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和对未来的规划。
他会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两人未来幸福生活的场景。
他还会时不时地在信中夹杂一些从后世记忆中搜刮来的,这个年代的人可能没听过的小笑话或者小故事,逗得林婉秋在看信的时候,忍不住抿嘴轻笑。
他的字写得虽然不算特别漂亮,但却工整有力,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认真和用心。
而林婉秋的信,则充满了温柔和细腻。
她毕竟是高中文化,文笔比杨建军要好上不少。
她的字迹娟秀清丽,如同她的人一样,文静而美好。
她会在信中回应杨建军提出的问题,也会分享自己在纺织厂工作的一些见闻和感受。
她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渴望。
她也会在信中表达对杨建军的关心和思念,虽然措辞含蓄而委婉,但那份浓浓的情意,却跃然纸上。
两人在信中,无话不谈。
他们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他们发现,彼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惊人地一致,仿佛是失散多年的知己。
每一次收到对方的来信,都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期待,也最幸福的时刻。
杨建军会在下班后,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小屋,关上门,点上那盏昏暗的煤油灯(这是他用工业券买的,比火堆亮堂多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贪婪地阅读着林婉秋写给他的每一个字。
林婉秋娟秀的字迹,温柔的语气,都让他感觉像是林婉秋就坐在他的身边,轻声细语地跟他聊天一样。
他会一边看信,一边忍不住傻笑。
而林婉秋,也会在工作的间隙,或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杨建军写给她的信,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杨建军信中的风趣和真诚,都让她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心。
她会把杨建军的信,小心地叠好,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仿佛这样就能离他更近一些。
随着书信的往来,两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与日俱增。
他们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深,对彼此的爱慕也越来越浓。
他们都认定了,对方就是自己要携手一生的人。
他们开始在信中,商量起更长远的事情。
比如,什么时候再见一面。
比如,什么时候把关系正式确定下来。
再比如,什么时候……谈婚论嫁。
虽然这些话题,在信中只是隐晦地提及,但彼此的心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他们都渴望着,能尽快结束这种鸿雁传书的思念,真正地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庭。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春天里悄然萌发的嫩芽,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轰轰烈烈,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的纯粹和珍贵。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鸿雁传书,杨建军和林婉秋之间的感情,已经如同初夏的藤蔓一般,悄然生长,日渐浓密。他们通过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内心世界,那份最初的好感,也早已升华为深深的爱慕和依恋。
每一次收到对方的来信,都像是一场甜蜜的约会。杨建军会仔细品读林婉秋信中娟秀的字迹和温柔的倾诉,感受着她细腻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林婉秋也会在杨建军真诚而风趣的文字中,找到依靠和力量,憧憬着两人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
文字的交流虽然浪漫,但终究隔着一层薄纱。他们都渴望着能再次相见,能亲耳听到对方的声音,能亲眼看到对方的笑容。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杨建军在信中向林婉秋发出了再次见面的邀请。他提议,还是在他们初次相见的北海公园,那里承载着他们美好的开始。
林婉秋收到信后,心中既欢喜又羞涩。她几乎没有犹豫,便在回信中答应了杨建军的邀请。
星期天很快就到来了。
这一次见面,与初次相亲时的拘谨和试探截然不同。
杨建军依旧提前到达了约定的柳树下。他穿着那件蓝色咔叽布工装外套,但里面换上了一件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白衬衫,领口微微敞开,显得精神而利落。他的头发也精心打理过,虽然依旧是板寸,但看起来清爽了不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