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调岗!终于不用忍受易老狗了!

换源:

  易中海心里有点儿惊讶,但嘴上还是不饶人:“零件是做出来了,可你看看你浪费了多少时间?要是工厂里都像你这样磨蹭,还怎么发展?进厂都快一年了,做个这么简单的零件还拖这么久,你真是没用到家了!”

易中海本想继续骂,但看到杨年嘴角那抹带点儿讽刺的笑,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他心里清楚,一旦车间主任知道杨年能做出这样的零件,肯定会对他刮目相看,甚至可能给他重新找个师傅,或者调到别的车间。

杨年光凭看就能达到这种水平,天赋可不是一般的好。

自己所在的四车间前面还有三个车间呢,特别是一车间,那里有个八级大工匠。

要是杨年被那位大工匠看上收为徒弟,自己可就丢脸丢大了。

不行,不能让杨年继续留在车间,更不能让他继续偷学。

想到这里,易中海打消了继续骂的念头。

还好周围的人离得远,加上机器嗡嗡响,他们都没注意到杨年的成果。

易中海决定去找车间主任,建议把杨年调到仓库做搬运,以此阻碍他的进步。

易中海找到车间主任,提议道:“主任,杨年留在我们车间也不是个事儿,没人愿意教他。不如把他调到仓库做搬运吧?”

易中海是四车间的技术能手,主任自然得给他点儿面子,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接着,主任和仓储部的负责人商量了一下,决定把杨年调到仓库去。

杨年就这么被调到了仓库做搬运。

仓储部的负责人姓赵,是个退伍军人,因为腿受伤被大家叫做“赵拐子”。

他性格直爽,对杨年在四车间的遭遇挺同情,对易中海的做法很是不耻。

杨年来到仓库后,赵主任对他挺关照。

杨年被调去仓库当搬运工了,但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在意。

他甚至觉得挺好,因为这样就不用天天对着易中海那张冷冰冰的脸了。

他心里明白,易中海是故意想让他没前途,但杨年对自己有信心,他觉得靠自己也能行,不用偷学别人的本事。

杨年被调仓库的事很快就在工厂传开了。有的人为他惋惜,有的人笑话他,还有的人根本不当回事。可杨年呢,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管外面风浪多大,我都跟没事人一样”。

赵主任安慰杨年说:“小杨,别泄气,在这儿好好干!仓库可比车间轻松多了,大家关系也都挺好的。来,我给你介绍下,这是王师傅,你以后跟着他干。王师傅是个实在人,跟着他你肯定能学到不少真东西。你得听王师傅的话,好好努力!”

杨年恭敬地对王师傅说:“王师傅,以后还得麻烦您多教教我。”

王师傅笑着说:“客气啥,你以后就跟着我混吧。”

在仓库里,我们的工作其实挺轻松的。车间里做好的零件,要先经过质检团队的仔细检查,然后才会送到我们这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告诉搬运工怎么摆放这些零件,还有就是保持仓库的整洁。

杨年听了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李师傅快退休了,马上就要开始享福了。

其实仓库的工作挺清闲的,所以工资也相对较低。

这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拿着跟实习生差不多的薪水。而且仓库里主要是老员工,这里就像是一个老员工养老的地方。

杨年对这儿挺满意的,他可以趁空闲时间看看书,提升自己,也好为年底的考核找个好理由。

中午吃饭的时候,杨年看到傻柱在食堂帮忙分饭。他猜易中海是想巴结傻柱。但据杨年所知,傻柱的工作其实是何大清提前跟工厂安排好的。

何大清走的时候,应该已经为傻柱和他妹妹雨水都安排妥当了,只是易中海好像没提这事儿。

杨年不想掺和这些事儿。吃完饭,他就去了工厂的图书室。那里的书大多是讲机械制造的。他耐心地等着图书管理员来,办了借书手续,挑了几本书带回去看。

整个中午,杨年都在看书、工作和休息中度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贾东旭向秦淮如求婚的日子。

秦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呢,就等着贾东旭来提亲了。

贾东旭被他妈催得有点烦,只好找师父易中海借了十五万,凑够了二十万彩礼。他觉得既然杨家只给了二十万彩礼,自己也出二十万,应该就够了。

他本想请王媒婆一起去,但王媒婆对贾东旭的做法不高兴,拒绝了他。于是他又请了另一个媒人,但这个媒人收费可不低,要五万的中介费。

没办法,贾东旭只好又找易中海借了五万。

这才和媒人一起去了秦淮如家求婚。

可他却完全不知道,村里早就传开了,说贾家愿意花四十万彩礼娶秦淮如,还打算送她一台缝纫机呢。村里人听了,既羡慕又嫉妒。

听说今天贾家要来提亲,自然吸引了一大堆来看热闹的人。

贾东旭一到,村里人就围了上来,都想瞧瞧这个城里来的“有钱人”长啥样。

要知道,在农村,彩礼最多也就五万,有的甚至就靠十斤白面就能娶到媳妇。

那个媒婆能说会道,把贾东旭夸得天花乱坠。但她压根儿不知道,贾东旭原本答应给秦淮如四十万彩礼的事儿。

谈到彩礼时,贾东旭只拿出了二十万。媒婆觉得已经不少了,毕竟娶的是个乡下姑娘。可秦父的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冷冷地问贾东旭:“你这是什么意思?”

媒婆还没明白过来,旁边围观的人就开始小声议论上了。

秦家这事儿可热闹了,大家都爱看。

那些既羡慕又嫉妒的人家,更是喜欢看这场好戏。

“不是说好四十万彩礼吗?”

“哎,我还以为是真的呢,原来还是二十万啊。”

“这退亲背后到底有啥原因?”

“瞧瞧,这位长得还不如前一位呢!”

媒婆听了,也是一脸茫然。“四十万?这乡下人是不是被钱冲昏头脑了?一个村姑,怎么敢要这么多彩礼?”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