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那夜的邂逅还可能重演吗

换源:

  学校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紧急召开了会议。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每位领导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不安。

“这两件事对学校的影响太恶劣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一位领导严肃地说道。

“没错,首先要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我建议立刻封锁周教授的私人实验楼,除了警方,任何人不得入内。”另一位领导提议。

“还要加强校园的巡逻和安保力量,不能让师生们整日担惊受怕。”

“对,同时要向全校师生发布通知,强调不信谣、不传谣,相信警方能够破案。对于那些恶意散播谣言的,必须严肃处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校党委最终决定:对周教授的那座私人实验楼,立即安排专人贴上封条,并在楼外设置警示标识。同时,增派保安人员在实验楼附近巡逻,确保没有任何人未经许可靠近。

学校还通过校园官网、班级群等渠道,向全校师生、教工下发了对于近期学校突然发生的周教授死亡案、人体标本失踪案不信谣、不传谣的通知,并强调警方正在全力破案,请大家相信警方、相信科学!对于继续散播谣言,造成不良后果者将予以严肃追究!

在这一系列紧急措施的实施下,学校的秩序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但那笼罩在校园上空的恐怖阴霾,却仍未消散。

学校以外,刘小雨的失踪案警方也仍在紧张调查中。附有刘小雨照片的寻人启事早就被张贴在了起火公寓大楼一楼入口处多天。那照片上的刘小雨,笑容灿烂,可如今却生死未卜,令人揪心。

除了张贴寻人启事,尽职尽责的警察们更是逐家逐户走访调查,不漏一户一人。他们敲开一扇扇门,面对一张张或冷漠、或疑惑、或惊恐的脸,仔细询问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在历经了近一周的走访调查后,依旧没有一个人表示见到过刘小雨。

警察们也无法理解:惨剧发生当天,如果恰恰没有一个目击者见到过刘小雨还能理解,可火灾中所有的死难者们,大部分已被家属认领,无人认领的尸体从一开始就没有刘小雨的。

那么她到底去哪儿了呢?难道是这座公寓有机关暗道不成?想到这里,警察们越想越觉得恐怖,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一切。

对公寓住户们的走访调查结束、负责调查刘小雨失踪案、辖管德州公寓派出所的民警林少华斟酌再三,给叶紫莹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叶紫莹同学,关于刘小雨的失踪案,我们警方对公寓住户的走访调查已经结束。很遗憾地告诉你,经过近一周的全面排查,还没有一个住户表示见过刘小雨。目前的情况极为复杂,我们仍会继续努力,但线索的匮乏让案件陷入了僵局。希望你能理解,也请你多保重。”

叶紫莹无比失望,恨不得马上告诉林少华,小雨的下落安危一天没找到,她就一天不会放弃,叶紫莹最终还是沉住了气,没有和林少华发这条消息。而是决定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清小雨失踪的真相!

几天之后,又一个周末到来,周六晚上,叶紫莹来到了学校图书馆。她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这个位置也靠近图书馆门口,一眼就能看到。

面前摊开一本书,可叶子莹的眼神却总是不自觉地飘向门口,期待着那个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男人会突然出现,这就证明他没有遭难于厄运。

叶子莹的心思完全不在书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在她眼中像是一群无序的蚂蚁,怎么也无法拼凑成有意义的篇章。

叶紫莹心不在焉地看着书,时不时地抬起头,目光在图书馆内游移。她想象着那个男人再次走进来的样子,他的步伐或许沉稳,或许带着一丝急切。

每当图书馆的门被轻轻推开,她的心都会猛地一跳,然后又在看到不是他时迅速沉入失望的谷底。

叶紫莹翻动书页的动作机械而僵硬,根本没有吸收书中的任何内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一会儿托着下巴发呆,一会儿又焦躁地用手指轻敲桌面。窗外的微风拂过,吹动了窗帘。

时间越来越晚,夜色越来越深,图书馆里的人也越来越少,可叶紫莹却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钉在了座位上,不愿意离开,像是只要她还在这里,就还有与那个男人邂逅的可能。

直到图书馆管理员提醒即将关门,叶紫莹才如梦初醒般地合上书,缓缓起身离开。

随后,叶紫莹直奔实验楼。夜晚的校园寂静得可怕,只有她的脚步声在空旷的道路上回响。

叶子莹一直走到了周教授以前严令学生晚上不准过来,传闻以前是乱葬岗,后来一直被视为禁地的实验楼附近。

叶紫莹在实验楼附近站定了许久,心中思绪翻涌。她想着为什么周教授说这里既是乱葬岗,也是禁地?难道以前我在这里有过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是不是曾经有许多无辜的人在这里冤死,导致他们的冤魂一直徘徊不散?越想她的心中越是不安,可又抑制不住想要探究的冲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