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我得给大家澄清一下,我们家的特色美食是黄馍馍,而非蒸饼。蒸饼虽然常见,但它的美味和松软程度,远远比不上我们独家的黄馍馍。它的独特风味,源自我们的独家秘方。遗憾的是,这种美味只有我们一家能够制作,目前每天的供应量也有限。
明天清晨,我和我儿子将继续为大家送来黄馍馍,但数量有限,仅供应五千个。我们采取限量供应的方式,每人限购十个,先到先得,售完即止。
制作五千个黄馍馍,需要大量的糜子面,从碾米磨面到和面发酵,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增加供应量,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不过,我们也相信,适量的供应能够激发大家的渴望。
人们总是对难以得到的东西充满向往。果不其然,一听限量供应,大家都不禁紧张起来,担心明天自己无法购得。
“我早就预订了,一定要给我留一份啊。”
“十个太少了,我一个人就能吃二十个,这黄馍馍实在太过瘾了。”
“是啊,你们能不能多做些?”
尽管如此,我张超依然坚持原则,明天限量供应五千个,每人限购十个。
“老哥,哪有生意来了还往外推的?我愿意先付定金,订二百个,一千钱马上给你。”
立刻有人响应,“我也愿意先付定金,我要一百个。”
“实在抱歉,目前只能供应这么多。限购,是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们有机会品尝到我们老铁枪牌黄馍馍的美味。请大家放心,我们会请更多人帮忙,未来供应量一定会增加。”
热闹的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影响了延平门的交通。最后,崔琰不得不出面,让大家散去。
“对不起,五郎,给你添麻烦了。”我向崔琰笑着道歉。
“没事,不过你的黄馍馍确实好吃。我不在乎限不限购,明天你一定要给我留二百个,我要带回家给家人尝鲜。”
我笑着轻声回复:“五郎放心,无论如何都会保证你的二百个。”
“那太好了,我明天一早派人驾车去张家沟取,顺道带你们过来。”
我求之不得,我可不想每天像挤公交一样往返长安。“五郎,你家人认识路吗?不如等会我们回去时,让他跟我们一起,认认路,这样我到家后还可以马上给崔府做一些黄馍馍,让他们今天就能尝鲜。”
“好主意,我马上安排。”崔琰叫来一个随从,吩咐他去家里叫车夫驾车过来。
与崔琰又聊了一会,我和老爹便先告辞进城。虽然黄馍馍没进城就卖完了,但我们还是打算去西市逛逛,主要是采购一些面碱材料,还有红豆和大枣。至于糜子,村里很多人家都有,可以直接去他们家里称。
我们背着空柳筐进了城,一路向西市走去。
在一条十字街口,我看到了上柱国、翼国公,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在部曲的护卫下经过。秦琼低着头,似乎在沉思。
在今年的大战中,尤其是在虎牢关一战中,秦叔宝作为秦王旗下的先锋大将,仅凭几十铁骑玄甲兵,就直冲夏军大阵,英勇无比,首破敌军。凯旋后,秦琼被封为翼国公,加上武德二年征讨刘武周时所立的大功,他终于在李唐王朝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秦敢,上次让你打探的情况如何了?”秦琼问身旁的一名护卫。
“铁枪叔回来后,因功升为武骑尉,还升为队副。对了,铁枪叔上次回来时,在灞上遇到了一个还俗的年轻和尚,两人投缘,便收他为子。”
“哦?那和尚的人品如何,会不会是骗子?他多大了,叫什么名字?”
秦叔宝对张铁枪有着深厚的旧情,当年他初投来护儿旗下时,张铁枪是他的队正,对他照顾有加,如同对待自己的子侄。在他初入军伍的日子里,张铁枪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在前次的虎牢关激战中,秦叔宝便察觉到了一个异常的细节:张铁枪,那个本应已离开军队的老战友,竟然再次出现在了战场之上。当秦叔宝率领数十铁骑冲锋时,张铁枪也挥舞着他的铁枪,义无反顾地紧随其后,杀入敌阵。
战事结束后,秦叔宝找到张铁枪,提出想要接他到自己府上安度晚年。然而,张铁枪却婉言谢绝了。
秦叔宝心中明白个中缘由。当年在瓦岗山重逢时,秦叔宝便希望老哥哥能成为自己的校尉,但张铁枪并未答应,后来只愿做一名亲卫。张铁枪本欲离开狡诈之王世充,但因其携家带口,难以轻易脱身。张铁枪提出留下照顾其家人,待他离开后,再设法带他们离开洛阳。
然而,张铁枪在战场上离开王世充时,其妻儿在洛阳的逃离计划却被发现。张铁枪只能冒死保护他的三岁儿子突围,虽然成功杀出重围,但他自己身负重伤,孩子却不幸身亡。张铁枪自觉未能履行承诺,无颜再见秦叔宝。
重伤的张铁枪带着伤痛来到唐营,告诉秦叔宝实情后,坚决离去。秦叔宝后来得知张铁枪在灞上安家,亲自前往探望,但张铁枪仍不愿随他回长安。没想到,在虎牢关一战中,张铁枪再次出现在战场上,英勇冲锋,秦叔宝深知张铁枪是想助他一臂之力。
“那个名叫张超的年轻人,铁枪叔称他为三郎,年纪不过二十。我曾暗中观察他,觉得他并非坏人,尽管有些地方让人捉摸不透。他不像个小和尚,反而更像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却又有些不对劲。不过,我总觉得他不像是坏人,或许真是某个破落贵族的后裔,隐居山林多年,对外界事物不太了解。”
秦琼听后,心中重重地应了一声。
“你得多留意一下老爹和张三郎。”
“好的。”秦敢点头答应。
在五陵少年金市东中,秦叔宝和张超父子俩进入长安城,他们的举止与一般乡下人截然不同。老爹因多次来过长安,尤其是隋朝时期的长安,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记忆。而张超,来自一个更为繁华的世界,对长安的印象难免有些失望。
长安城并没有张超想象中的那种热闹景象,没有万国来朝的盛况,反而更像是一个大型景区。整个城市充满了中世纪的风情,高墙林立,街道分割着一个个里坊。街道上虽有人流,但并不喧闹,因为街道上没有商铺,坊墙上鲜有门户,房屋窗户也很少朝向街道。
老爹用余光观察着张超,发现他对长安城并无敬畏之情,只是淡淡地浏览着四周。心中带着淡淡的失望,张超思考着要买些什么。
不久,他们来到了被称为金市的西市,这是一个巨大的封闭市场。西市与东市一样,位于长安城中心偏北的位置,各占两个坊的大小。长安城虽有一百零八坊,但北面的坊区较大,是皇亲国戚的宅邸所在。而西市,占地千余亩,墙基厚达一丈三,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
在长安城的繁华之中,东西两市各具特色,它们不仅地理位置相异,就连经营的商品种类也大相径庭。东市,因其周边多为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因此汇聚了来自四方的珍奇宝物,这里的商品大多是上等的奢侈品,闪耀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
而西市,则是市民生活的集中地,各类生活用品、衣食百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走进西市,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交错,形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场划分为九大区域。张超不禁赞叹:“这街真宽啊。”老爹点头回应:“这四条大街都有六丈宽呢,东市的四大街还要宽,足有十丈。”
除了四条主干大街,西市的四周还有四条沿墙平行的街道,宽度近五丈。市内的大街小巷彼此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西市的坊墙设有八扇门,每扇门对应一条主干大街,门吏负责管理,与宫门、城门一样,按时启闭。因此,到了黄昏,东西市便要关闭,晚上不再营业。
西市的中心设有市署和平准署,负责市场的管理。店铺都临街开设,每区中的小巷也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商铺。这种布局既便于交通,又便于货物的进出。
张超在这里找到了熟悉的城市味道。临街的店铺,热情的商贩,还有许多胡人开设的店铺和胡商。这些胡商来自西域、辽东、朝鲜等地,其中以西域的粟特人、河中的波斯人、大食的商人最多。他们多居住在西市附近的坊里,主要经营香料、药物,并从中原购买珠宝、丝绸和瓷器等。此外,他们还经营酒肆饭店,不少店铺中还兼营着贩卖西域奴婢的生意。
西市的店铺多为前店后铺,行业众多,包容了二百二十多行。从为达官贵人筹集资金的金店,到专卖钱绳的小贩,各行业的商铺大多集中在一起。丝绸、布匹、粮食等各有专门的街区,甚至细分到绢行、绸行等。卖菜的、卖饼的也有自己的地盘。
张超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长安这座世界第一城的魅力。店铺密集相连,多数临街店面大小适中,与后世的沙县小吃相似。这里有卖饮子、饼团子、果子的店铺,也有卖药、卖钱贯的商贩。
西市的九个商业区各具特色,左下角的区域聚集了丝绸布匹等行业的商铺,上面一片则主要是粮食销售区。左边最上那片区域则是牲畜和野物的交易地,还有磨行、炭行等。
随着老爹一路逛下来,张超眼界大开。他曾觉得长安城冷清,如今却发现,原来这座城市的商业买卖如此集中。一千六百多亩的西市,九大商贸区,曾经有大小二百多行,四万多家商铺。
大街上人流如织,仿佛整个长安城半数以上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张超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尽管隋末战乱给关中带来了巨大影响,但长安城的热闹与商品的丰富,仍然让他感叹不已,这座当世第一大城,在天下战乱尚未平息之际,已是如此繁华。
在古城的繁华街道上,张超踏入了一家不起眼的药店,购买了碱石芒硝等药材。他的手中紧握着二两银子,这是他全部的财产。在药店里,尽管银子并非流通的货币,但店员的待客之道却是让人暖意融融。他们热心地引导张超至附近的一家首饰店,将银两兑换成铜钱。由于崔琰所赠银子的成色极好,张超最终换得三千五百钱,比原先的三千二还多出了三百文,这无疑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在第22章,张超带着二十多斤铜钱回到了首饰铺,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花了个精光。他与铺主交谈,希望能够得到长期合作的折扣。“掌柜的,若是我们长期采购这些药材,能否给予一些折扣呢?”张超试探性地询问。铺主沉吟片刻,爽快地回应:“若是长期合作,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我给你九折优惠吧。”
张超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继续谈判:“掌柜的,若是你能再优惠一些,我们不仅会长期在你这里购买,而且数量还会增加。”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铺主最终被张超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以八折的价格供货。
然而,张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提出了月结账的要求。这是现代商业中常见的做法,能够有效提高资金流动性。铺主有些迟疑,但张超用他家在灞上白鹿乡张家沟的信誉做担保,并拿出自家制作的黄馍馍让铺主品尝。铺主被黄馍馍的美味所折服,最终同意了张超的提议。
张超与张家药铺达成了合作协议:药材按现价八折供应,货款一月一结。作为交换,张超每天向药铺提供二百个黄馍馍。尽管馍馍的利润远不及药材,但这样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
离开药铺后,张超父子俩的脚步轻盈了许多。老爹对张超的商业才能刮目相看,称赞他“一张嘴很能说”。
随后,张超尝试与粮食店也建立类似的合作,但遭到了拒绝。粮食店的老板们并不买账,因为粮食在当时正是紧俏商品,他们并不愁销路。张超在碰壁几次后,决定不再强求。
在经过牲畜市场时,张超注意到牛马的价格异常昂贵。一头普通的牛或一匹老马都要两万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爹宁愿不买,也不愿意随便将就。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街边传来了狗吠声。张超的目光被那些萌态可掬的小狗崽吸引,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作为一个喜爱动物的人,张超无法抵挡这些小生命的诱惑,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想要将它们带回家的冲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