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悲壮

换源:

  国科院的气氛格外紧张。

一个头发花白的科学巨匠,突然感到一阵心脏疼痛,赶紧摸出了他的急救药。这时,年轻的马阳立刻跑过来,手忙脚乱地帮他倒水。

“李老,得照顾好自己啊,您比那些冰冷的机器要重要多了。”马阳一边说,一边心疼地看着他。

李老可是半导体界的传奇,手里拿着的奖杯能排成一排,他设计的技术,连野战军都用上了……

听到这话,李老头却是笑了,像个孩子一样眼睛亮晶晶的。

“哎,小马,你这是不懂啊。”

“光刻机啊,那可是人类工业的瑰宝,牵扯到的学科多了去了,数学啊,光学啊,物理啊……”老头儿一脸兴奋地跟马阳讲起来,就像个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马阳虽然是个特工出身的外事官员,对这些高深的科技内容是一窍不通,但他知道,这台被称作“长城”的机器,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任何先进的战斗机残骸。

这时候,他脑海中闪过一个问题。

这么珍贵的机器,怎么可能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被送到国科院呢?这不是开玩笑吗?

这可是国之重器,半导体工业的顶峰之作,对国家复兴至关重要。

结果,就这样被送来了?

还是用一辆普通的卡车?

马阳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他还亲自去看过送货的司机胡大海,那个警卫队长想象力还真丰富,以为碰上了什么大案子,结果人家就是个普通的送货员。

至于物流公司的调查结果,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货物就这么神奇地出现了,所有的单据都齐全。

但当问到是谁送来的,那些工人就像集体失忆一样,一个劲儿说不清楚。

想当年,摄像头还没普及,这件事简直就是个谜。

不过,收货地址写得清清楚楚:国家科学院。

对了,连运费都是到付的!

想到这里,马阳忍不住嘴角抽搐。连光刻机都捐了,运费还得自己掏。

这背后的组织,真是有意思。

马阳正在思考间,忽然一位急匆匆的人影闯了进来。

“真的搞定了光刻机吗?”一个略显年轻于李院士的老者问道。

李教授肯定地回答:“对,是70纳米工艺的。”

老者一时间愣住了,紧接着,泪水夺眶而出。

李教授就像安抚弟弟一样劝慰他。

“70纳米工艺,这是世界级的技术。汉斯国的镜头,樱岛国的特殊材料,瑞点国的机械技术,M国的控制软件,高卢国的电源技术……全都集成在这里了,这次我们有希望了。”

但是,越是李院士劝解,老者哭得越是伤心。

这让马阳感到困惑。

陈曦小声解释道:“马处,这位是二所的王所长,那些国家长期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

“为了突破这层封锁,国科院领导的芯片研究所……数千名专家、教授和工程师,投入了五年的时间,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但始终停留在165纳米,难以前进。”

“王所长的处境很艰难,所有的专家和工程师都很艰难……”

这句话虽然轻描淡写,但深深触动了马阳。

太难了。

是历史的欠账,是不断追赶的努力,是前进的决心,因为一旦落后,就会遭受打击。

那种屈辱,就像当年的将军访问M国时的情形,作为一名将军,却只能远观而不可触摸。

临终前,他仍然念念不忘,“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航母,这样炎国的人民才不会再受欺负。”

那种屈辱,就像那些为盛世贡献力量的老人,他们的梦想是重回故土,回到被列强占领了百年的G岛。

那种屈辱,就像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面对北方邻国的敌视,我们仍旧振臂高呼,自主研发原子弹!

成千上万的工程兵,数千名专家……他们舍弃家庭,奔赴大西北,用算盘计算,用笔记录,五年,一千八百二十五个日夜。

我们在追赶,在学习,有时我们能追上。

但更多时候,尽管努力了,却似乎毫无成果。

因此,王所长的泪水,我们能够理解。

那是震撼人心的牺牲。

我愿为国而死,只希望我的牺牲能看到一线希望。

多么悲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