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初见端倪

换源:

  新渭屯的建造已经初步完成,除了期间被李二硬塞了额外的工作外还算顺风顺水,计划进行得有条不紊,但王先生却并不急着开始下一个卫所的建造。

想在古代有所成就,要紧的还是让当时的达官显贵知道自己有才能,现在就连李世民这个皇帝都认可自己的功绩,是不是可以开启一个其他的谋划了呢?

身处贞观初年,最容易下手的是平定天灾和讨灭突厥这两方面了,在其过程中使用后世先进的科技和道具,等取得大人们的信任之后就可以着手改造古代的制度了。

既然现在赏钱已经到手,木炭的烧制也顺利地上了轨道,接下来要做好的便是做好过冬的准备了吧,只要再拿出一份足以震惊古人一整年的漂亮成果,明年要干的事想来也就能事半功倍了。

营地新建好的食堂厨房里,王珏玉手上正在试做新菜,心里还在盘算着将来的事情,以后的要做的大事需要耗费大笔的金钱,下次得到的赏钱不如就用来开一个酒楼吧。

而就在木匠思考酒楼的招牌菜的时候,食堂的门外忽然出现了一个略显沧桑的身影,定眼一看,竟是萧瑀那个老家伙找上门来了。

“草民见过老国公。国公爷,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

“并非是老夫想来,而是陛下非要老夫过来找你的。”

看他摆着一张臭脸,木匠实在是提不起恭维他的兴致,但对方好歹是国公,还是史书上明文记载的不通人情,要是开罪了他还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麻烦。

“不知陛下让公爷寻小民是为了什么事?”

萧瑀张了张口,欲言又止,脸色更阴沉几分,但最终还是说出了原由。

“老夫不久前被罢了官,心中郁闷,之后又大病一场。前几日陛下曾亲自登门慰问,临走之前,提及房、杜两家都把公子送来在这做事,说让我找你谈谈。于是,趁着今天感觉身体还算好些,就过来了。”

“那个……国公爷,在下有些问题想问。”

“你问吧。”

萧瑀的到来,还有他刚才的说法让穿越者感到奇怪,觉得有些事情应该先确认一下。

“陛下亲自去了宋国公府探望你,并且说了宽慰的话,那么是否还另外许下过什么承诺?”

“只是拜老夫为太子少师,不过太子自小已有陆德明和孔颖达教导,这太子少师不过就是个闲职而已。”

“只是如此吗?萧大人已经去过宫里谢恩了没有?”

“还没有。陛下说不定会在那时询问和你的谈的话,于是老夫便先来找你了。”

看来事情和原本的历史偏离得不大,不同的还只是皇帝亲自上门慰问和让他来谈心而已。不过李二这是什么意思?提起房遗直和杜构又是什么打算?又期待自己一个小屁民能对一个老顽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嗨,算了,不说地位,和他们就连时代都不相同,代沟都能有几百条了,思维逻辑从根本上就不一样,瞎猜又能有什么用。既然是对方自己送上门来的,那不如就为了自己的谋划好好利用一番吧。

“若事情是宋国公你说的那样,那在下就把话都挑明了吧,有些话陛下不方便说,所以才会让国公爷过来找我。不过既然是连陛下都不便明说的话,那么其中自然难免会有一些冲撞到你的地方,关于这一点还请国公爷明白。”

萧瑀见木匠表情突然变得严肃,不禁暗暗吃惊,但王珏玉可不会顾及他的感受,让客人在食堂的餐桌旁坐下,便直接开始设法逐步把他的思想往自己希望的方向上引导。

“大人被陛下罢官的事在下已经知道了,皇帝为何如此,宋国公可知其中深意?”

“陛下还是秦王时身边就不缺能人,等到陛下被封为太子之后这些人就开始兼任朝廷要职了。老夫和陈叔达不仅是太上皇的老臣,还都出身前朝皇族,想必是身份为皇帝所厌了吧。”

“错了。如果是身份上的问题,那为何宇文士及还在朝堂之上?他也是跟随在太上皇身边多年的老臣,家世更是一言难尽,如果说身份是问题的根本,那么陛下先从他开始动手不是更好吗?”

听见一介平民竟然敢直呼当朝宰相的名讳萧瑀更是惊讶,此时他这才意识到王先生是真的在认真地做着分析。不过虽然心中已经有些动摇了,但固执且高傲的性格还是让他习惯性地无法轻易承认对方的高明之处。

“那就真的只是因为我们殿前失仪了。新帝为了尽早树立威信以便震慑朝堂,惩戒高官是最方便的,这次老夫和陈叔达的争吵就是一个机会。”

“又错。就算只是闲职,陛下会让一个无礼的人做太子少师吗?罢黜高官之后不久又拜赐高官,这样做难道还能对朝堂产生震慑力吗?”

“那……还请解惑。”

“陛下有雄心壮志,更是有雄才大略,对于大唐该如何发展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但有前朝炀帝之鉴,政策的制定、审查、执行,陛下极力避免一言独断,寄希望于朝臣能齐力同心、众志成城。然若期中有臣子意见相左,且针锋相对,则无论对错、政策优劣都无法把事情推进下去。萧相公为官多年,想必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吧。”

回想前几年政令同出朝廷东宫王府的时候,确实如此,再回想起更久之前自己曾回答过太上皇的话,萧瑀不禁微微点头。

“说的不错,这次我之所以和子聪于御前争吵,也不过是在政策上的一些细枝末节上有分歧。我知道他也只不过是尽职做事而已,但事关国朝无小事,老夫不得不谨慎。一起共事这么多年,这次话怎么就说不通了呢?”

看着老顽固态度和缓,语气也是充满无奈和遗憾,穿越者知道说的话起作用了。

“一家人过活还有拌嘴的时候,更何况大人们讨论的事还关乎社稷,公爷请不要太在意。在下刚才说政策分制定、审查、执行三个阶段,朝廷也按此分权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通力合作商讨国政,如有不决,应该请示陛下才是。这政策还分三步呢,萧相公和陈相只两人争吵又有何意义。”

“你一个小民知道什么,陛下登基之后,身居宰相之位的大臣里就只有老夫和陈叔达是留任的,别看那些早年就跟在陛下身边的人现在春风得意,他们都没有做宰相的经验,到头来还是要我们两个老臣把关。”

“所以陛下才要你来找我谈谈么。就凭陛下一直以来对我的态度,你以为我真的就只是个普通小民吗?”

老头看向王先生的眼神充满惊讶和困惑,张开的嘴说不出话来,虚张声势这招果然好用,此时正应乘胜追击。

“《论语》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萧大人,陛下之所以罢你的官并不是因为你御前失仪,而是对你不征求接纳其他人的意见的态度失望。若想要大唐越来越富强,领导百官的宰相就要一代胜过一代,宰相若是都如诸葛孔明般事事一人承担,怕是要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你说这些老夫都知道,但现实并不是如此简单。朝臣各有心思、各有牵扯,其关系复杂,常常让人身不由己。”

“这正是陛下不方便说,而要我说给你听的话,只是此言至刚至猛,还请萧大人听后不要外传。”

萧瑀更加惊疑,但也只能附耳静听。王珏玉凑到他近前,压低声音,把那谁都心知肚明,却又三缄其口的话说了出来。

“以前朝廷里有个秦王党,现在已经是皇党了,党首是谁,不言自明。”

五雷轰顶!宋国公瞪大眼睛盯着坐在面前的平民,就是这一刻,他再也不敢小看这位王先生了。

“萧相公,在陛下的眼中,你和陈相都是皇党的人。你们不和党内其他人讨论交流,自顾自地吵闹让陛下很不高兴,所以才会有这次罢官的事。但陛下还是重情的,所以不但再拜你为高官,还让我来点醒你。这些话只说一次,此后你我都不要再提,陛下用心良苦,还请大人明白。”

“先生……只是现在老夫已不在中枢,白费了陛下的心意啊。”

“大人请放心,等下入宫谢恩,就会明白陛下的心意不止如此。陛下在朝堂能用的人还是不足,最近又要编修前朝国史,老国公不如一边整理往昔亲历人事一边帮陛下留意可用之人。接下来还请养好身体,朝廷会有再需要大人出力的时候的。”

把话说成这样已经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了,王珏玉再三叮嘱萧瑀不要乱说,然后就催促老国公回城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