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唐·李白)
天宝三载冬(公元744年),齐州。
紫极宫。
法坛九重,见天于地。
星幡经帷,林林叠叠。
设醮布坛,乃是紫极宫的大事。
今日,这件大事实为重要!
憔悴的李太白,反剪双手跟随着前面的道士绕行法坛。
干裂的嘴唇,今日滴水未沾。
辘辘的空腹,也是颗米未进。
洁斋,这是必须的。
肉身的干净,才能让口中不断的经诵更受上庭倾听。
当身心都达到一个清净时,这场已经第七天的仪式,才算没有白费。
这个仪式,对李白而言,算是渴望已久。
今日,得偿夙愿!
引路的道士开始走上法坛,分列两班。
所有人表情无比庄严肃穆。
李白一步一步登上法坛,口中经诵不断。
他的眼睛并没有透露出疲惫与虚弱,反之精神奕奕。
他的脑海中,有大宇宙的景象,可见太虚的缥缈暝灭。
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坛上的神案前,早已等候着一个人。
这个皓首紫衣的道人,在连续的七日七夜中,见证了李白的毅力与执着。
看着一步一步走上的李太白,紫衣道人连连点头。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在道门大放光芒的星辰。
一颗长耀天际的明星!
李白跪在了紫衣道人的身前,头深深伏下,虔诚无比。
紫衣道人手中拂尘一扫,旋即开坛。
授箓,是全真道出现以前,道教传度的最古老也是唯一方式。
唐时入道授箓仪式是十分繁琐与复杂的,一般至少要经历七日七夜。这样繁冗甚至痛苦的过程,对入道者的身心很是考验。
按说授箓仪式,需要三师出席,即授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同时登坛,但是李白的这场授箓仪式,却只得这紫衣道人一个!
当事人的李白丝毫不曾建议。
他此时因为叩拜在紫衣道人身前,反而激动得浑身在发抖。
他未曾想到,二十四岁那年辞亲远游所遇的神人,今日又在眼前!
自己的授箓仪式,竟是这样不世的仙人主持,世间能得几人?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唐·李白《大鹏遇希有鸟赋》节选)
李白突然听见紫衣道人念了一段他熟悉的文字。
他不禁抬起头来。
那熟悉的笑脸,二十年如故。
“道隐仙师!”李白忍不住喊了一声,叩头。
紫衣道人脸色变了变,微微摇头,朗声道:“大唐世下李氏太白,法号青莲,家居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辛丑年冬月生辰,北斗第二阴/精巨门元星君命属。此生逢盛世,诚心志向道,意皈依玄门,求拜天师下。今开坛宣奏受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期济人物皆利,祈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收箓——奏定受李白字太白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经箓;奏立玄妙通真坛,韬光固真靖,昌利治官右都神炁以示身功勤道,用彰天宣浩德!”云云。
待到道人言毕,李白身下昊光如初,斗大青色宝莲展颜清净,一如神临!
更有那飞光电芒,激射而上,在那法坛上露出真容,赫然就是眉州象耳山中武氏老妪赐予的上苍圣器——乾罗达那!
那宝剑定在李白身前,寒光倏忽,就已去了李白双手束缚。
紫衣道人伸手一招,那乾罗达那似有感应,如流光般流入其握。
紫衣道人抬剑向天,双目神光如电,透视期间,继而伸手戟指,铁画银钩起来!
“经戒法诀俱授全,再启刀书运金剪;符箓九凤能破秽,扫却妖氛正江山!”
只见本是坑坑洼洼的乾罗达那两面剑身上,慢慢地就被紫衣道人一一勾画出了狭长如痕,纤细如描的九凤破秽符!
李白已是惊溺其中。
符箓完毕,紫衣道人奉剑而向。
李白跪以受之。
“青莲身职天曹,可喜可贺!”紫衣道人行道礼。
“功德无量天尊!”李白起身回以道礼,“多年一别,仙师于我,恩德比天!太白欣喜!”
紫衣道人轻轻摇头:“贫道高如贵,青莲何来多年一别?”
李白笑道:“我有‘道中隐师’,言我‘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于我少时共游江湖,提携相助。仙师方才吟我所赋,其中‘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不正是今日言我入道追随仙师吗?何况仙师自名‘高如贵’,不是正应‘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之言,如此高贵者,如何不是稀有鸟?”
紫衣道人颔首而笑:“才思敏捷,不输当年!”
“仙师避世多年,此次授箓仪式,受累了!”李白拜谢。
紫衣道人罢手:“青莲你一生奇缘,结交皆是道门贵人。不论黄冠子亦或鸿都客,都有遗传。连那东岩子赵蕤也对你别样倾心,可见你与道之缘!”
“赵先生曾言其只有传艺之责,并无为师之任——黄冠子与鸿都客俱是如此。太白恩蒙仙师授箓,可见三位老师所言非虚!”
紫衣道人指了指乾罗达那:“这把剑是僰人至宝打造。当年封神一役,僰族战神凭借肉身成圣,独门绝学灵珠子精妙绝伦震慑中外!后来汉时遥传域外,成就祆教盗学旁枝末节,以图欺压中土,而今正宗之任,必然落在你身上了——鸿都客可怜可敬!但凭一人就镇压蜀中两处关键,他日你们还有面缘,只是不知你是否叫他宽慰了。”
“太白不敢让各位恩师失望!”李白俯首。
紫衣道人欲言又止,轻叹一声:“我要走了。李青莲,你余生之路,且行珍惜!”
“仙师要去哪里?太白往后可有仙缘再得教诲?”李白急问。
紫衣道人摇头道:“天道循环,自有定数——鲲鹏离开了北冥,那么自然给稀有鸟腾出了扶摇九天的余地。记住了李青莲,入得道门,更需谨慎!切记切记!”
拂尘扫荡的余风未尽,紫衣道人已消失在香风烟缈中,空留余音,萦绕在李太白的心上。
李白往北方下拜叩首。
起身,李白执起手中的乾罗达那,稍稍运作,只见剑身上的九凤破秽真箓霞光迸现,一篷玉光般的火焰蔓延剑身而起,如那清净碧莲,无染无垢。
李白长身傲啸,立坛剑舞!
但见月下,剑火如月,寒气逼人!
待到立定,李白赫然仙姿绰约,潇洒非常!
谪仙人李太白,入道法号青莲。
大唐道门,从此多了一号人物——青莲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