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不情之请

换源:

  保定帝心中微微一动,暗忖:“这两个孩子心地纯净,善良无邪,只可惜未曾习得半点武艺。”

枯荣大师则淡淡地道:“誉儿、枫儿,你二人便坐在我身前吧。那大轮明王纵使武功再高,也休想伤你们分毫。”他的话语依旧冷若冰霜,但其中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傲气。

胡枫与段誉齐声应道:“是。”

胡枫大方地走到枯荣大师的左侧,他盘膝而坐,面朝墙壁,暗自运功修炼。而段誉,则小心翼翼地弯腰走到枯荣大师的右侧,心中仍对大师那威严的面庞留有畏惧,他尽量避免直视,同样盘膝坐下,面对着冷硬的墙壁。

枯荣大师的身躯如同一座坚实的屏障,稳稳地挡在两人的身后,保定帝看着这一幕,心中既充满了感激,又充满了安心。他深知,枯荣大师方才以那惊人的枯禅功为自己落发,这一手超凡入圣的神功,足以震慑当世群雄,保护他二人自然不在话下。

牟尼堂内,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寂静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过了许久,只听得本因方丈的声音缓缓响起,打破了这片宁静:“明王明王法驾,请移这边牟尼堂。”

另一声音响起,温和而谦恭:“有劳方丈引路。”胡枫聆听之下,只觉这嗓音中透露出一种亲近与礼数,绝无半分蛮横之气。他细听脚步声,似乎有十余人相随。随后,听得本因推开厚重的板门,朗声道:“明王请!”

大轮明王的声音随之响起,他道:“得罪。”随后,步履沉稳地踏进了堂中。他向着枯荣大师双手合十,行了一礼,恭敬地说道:“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闻言,心中不由得一惊。他深知大轮明王鸠摩智学识渊博,佛法精深,心道:“大轮明王博学精深,果然名不虚传。他一见在面便道破了我所参枯禅的来历。”

段誉低声问胡枫:“这四句偈言是什么意思?”

胡枫娓娓而谈,仿佛讲述着一个深邃而古老的传说:“世尊释迦牟尼,那位智慧如海的佛祖,曾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步入涅槃之境。他的四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双树矗立,每面两株,一荣一枯,合称‘四枯四荣’,寓意深远。

据古老的佛经所载,那东方的双树,它们代表着‘常与无常’的哲理,一如世间万物,既有恒常不变的本质,又有瞬息万变的表象。南方的双树,则象征着‘乐与无乐’的境地,即使快乐盈满,也需明了乐极生悲,无乐方为真乐。

西方的双树,寓意着‘我与无我’的修行境界,超越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洞察世间真相。而北方的双树,则诠释着‘净与无净’的禅意,即便身处尘世,心若清净,便是净土。

那些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树,如同涅槃本相,象征着常、乐、我、净的至高境界;而那些枯萎凋谢、残败不堪的树,则揭示了世间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的真实面貌。如此奥妙,令人叹为观止,亦让人心生敬畏。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这鸠摩智在说枯荣大师修炼枯禅神功的来历。”

声音虽轻,但座中皆是修为深厚的高手,每一个都能捕捉到胡枫的话语,脸上纷纷浮现出惊讶之色。尤其是枯荣大师,他完全没想到胡枫竟然对佛门中的这一典故了如指掌。

胡枫望着枯荣,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半开玩笑地说道:“枯荣大师,您如今已是半枯半荣的境界,不知可否将那本《枯禅神功》借我一观?说不定日后我能助大师您更上一层楼,达到那‘非枯非荣、亦枯亦荣’的至高境界。”

他的语气轻松,但话语中却透露出一种莫名的自信,让人不由自主地对他的能力产生了信任。

枯荣大师,这位佛门高僧,已闭关静修枯禅数十年。然而,即便他如此潜心修炼,却依旧只能达到半枯半荣的境界,始终无法窥探那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的禅机。

今日,当枯荣大师听闻胡枫的言语,心中竟泛起一丝涟漪。佛门讲究因果循环,万物皆有定数,而此刻,他竟似有所感悟,仿佛触摸到了突破境界的契机。

回想起之前修炼六脉神剑之时,他便已有所精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喜之情。如今,再加上段正明提及胡枫乃是段家嫡系血脉,而他自己又是段延庆的长辈,心中对这位失散多年的晚辈更是多了几分不忍和同情。

想到当初未能寻得延庆太子,导致他落得如此下场,枯荣大师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愧疚。他深知,因果循环,善恶有报,或许正是这份愧疚和同情,让他在修炼之路上有了新的领悟。出家人也是人,又怎能完全断绝俗念。

此刻,枯荣大师轻轻自身下的蒲团中抽出一本秘籍,封面灰扑扑的,仿佛隐藏着无数岁月的秘密。他将这本秘籍递向胡枫,那蒲团跟个口袋似的,让胡枫不禁回想起无量山下秘洞中的那个蒲团,心中暗自好笑:原来武林中人都喜欢将秘籍藏于身下,当作坐垫。

胡枫接过秘籍,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心中默记每一个字句。

枯荣大师看着胡枫专注的神情,心中并不以为意。这本秘籍虽是天龙寺的两路神功之一,但修炼之道艰难异常,且修炼大成之前都会面临毁容的风险。因此,年轻人中敢修炼此功法的寥寥无几。

他转而望向鸠摩智,脸上露出凛然之色,说道:“明王远道而来,老衲未能远迎,实在是失礼了。明王慈悲为怀,老衲感激不尽。”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鸠摩智的敬重,但同时也保持着天龙寺高僧的威严与气度。

大轮明王鸠摩智缓缓开口,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敬仰与激动:“天龙寺的威名,小僧久仰之至。今日终于得以亲眼目睹贵寺的庄严宝相,心中实是欢喜至极。”

本因方丈微微一笑,他脸上的皱纹在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刻,他向鸠摩智示意道:“明王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入座。”

鸠摩智连忙道谢,随后缓缓坐下。他的目光在四周流转,似乎在欣赏这寺庙中的每一处细节。

胡枫坐在枯荣大师的身前,他轻轻地转过身,目光落在了西首的蒲团上。那里坐着一个僧人,他身穿黄色的僧袍,年纪看上去不到五十,一副布衣芒鞋的装扮,显得朴素而自然。他的脸上神采飞扬,仿佛有一种内在的光芒在隐隐流动,就像是明珠宝玉,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段誉心中充满了好奇,但他也只是微微侧过头去,不敢太过唐突。他心中暗自惊叹,这僧人的气质果然不凡,难怪能敢只身前往天龙寺索要剑谱。

“装逼第一人。”胡枫见到这大明轮王鸠摩智的打扮,心中暗自嗤笑。

段誉向鸠摩智只瞧得几眼,便心生敬意与亲近之意。他再透过那简陋的木板门缝向外望去,只见门外站立着一个汉子,那张脸庞显得颇为狰狞,透着一股异样的威严,显然与中土人士大不相同。不用多想,这定是那位大轮明王从遥远的吐蕃国带来的随从之一。

鸠摩智双手合十,神态庄重地述说:“佛祖有云:一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贫僧愚钝,始终无法参透生死爱憎之真谛。在贫僧的一生中,有幸结识了一位知己,他来自大宋姑苏之地,复姓慕容,单名一个‘博’字。昔日,我与他在江湖中偶然相遇,一同探讨武学,切磋剑术。”

“那位慕容先生,对于天下武学之广博深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曾指点贫僧数日,使贫僧生平的许多疑惑得以解开。更难得的是,他还慷慨赠予贫僧上乘武学秘笈,这份深厚的恩情,贫僧始终铭记在心,不敢稍有忘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慕容先生竟英年早逝,令贫僧痛惜不已。他的离世,对于江湖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每当想起与他共度的那段时光,贫僧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怀念与感慨。因此小僧有一不情之请,还望众长老慈悲。”

胡枫心中暗叹:“这所谓的不情之请,倒不如别请了算了。这家伙真是虚伪至极,表面上客客气气,实则别有用心。这般拐弯抹角的请求,让人听了都觉得别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