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我错了,一切都错了!”
昏暗的灯光下,良选侍抓住了落雨的手,就像她们在府中时那样相依为命。
“主子,没事的,您还有奴婢,奴婢陪着,奴婢陪着您!”落雨在良选侍难过的时候抱紧了她,努力安抚着她的情绪。
——
“德妃娘娘,奴婢是良选侍的人,您没有权利带奴婢走!”引花会强行拉走,但她嗓门大,嚷嚷几声就吸引多人。
锦妃闻着消息匆匆赶来,身边的人救下了引花,“德妃姐姐,陛下已经剥夺你的协理六宫之权,你没有权利带走这个宫女,交由妹妹吧。”
“本宫要带去御书房,并非擅自处理,锦妃妹妹回宫吧。”
萧德妃的言外之意,锦妃犹如听不懂,“为何带去御书房,良选侍小产,需要人照顾,德妃姐姐可别害了良选侍。”
萧德妃随意看了她一眼,意证言词道:“谁害了良选侍,自然会有所报应,妹妹操心什么?”
锦妃嘴角略弯,本宫操心之事,自然是陛下操心的,姐姐礼佛多年,哪里明白妹妹和陛下的情谊。”
萧德妃最后悔的,就是因为大皇子腿脚的事冷落了皇帝,与皇帝生分,如今旧事重提,萧德妃咬了咬牙,更加不愿意放了引花。
她深吸了口气,“桑玉,带走!”
锦妃刚拿回协理六宫之权,怎么可能任由德妃胡作非为,“姐姐没有协理六宫,要带走这宫女不可能。”
两妃争斗,婢女遭殃,引花最终以怀疑陷害子嗣为由被关入慎刑司等候发落,至于德妃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引花害人,只能空手而归。
“多谢锦妃娘娘救奴婢一命!”引花知道,她最终还是会被放出来。
毕竟没有证据,谁会知道是她害了良选侍。
人人都说,慎刑司是九死一生的地方,可她不怕,从替锦妃办事那一刻起,她的命就成了家人的钱财,没什么好胃口。
“起来吧,你对本宫忠心耿耿,本宫不会亏待你。”见德妃走远,锦妃不悦的心情冲散许多。
“若你能平安出慎刑司,本宫会做主放你出宫。”
“多谢娘娘。”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引花喜极而泣。
她在外有个青梅竹马的男人,可男人突然去世,去世前曾将老母亲托付给自己,男人一家是自己家的恩人,引花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对良选侍的孩子下手。
“素琴,带引花去慎刑司。”
林疏绾跟随皇帝回到御书房后,皇帝沉默不语,一回来便直奔处理朝政。
在林疏绾看来,良选侍的孩子没有了是咎由自取,可作为曾经爱过皇帝的女子,林疏绾更明白皇帝的心思,她现在更多的是心疼。
万里江山若是无人能继承,只怕身为皇帝甚是无奈,过继宗氏?只怕襄王也会气死吧?
襄王是皇帝的亲哥哥,同父异母,母妃是先帝的贵人,早已身死。
襄王取了王妃不能生,他当今的儿子三岁,是领养的宗氏,只不过是襄王王妃的宗氏,而非襄王的宗氏。
襄王的宗氏并没有男子。为了继承襄王府,夫妻两不得不抚养了男子作为家中子嗣。
如果到最后继承皇位的,连皇家一丝血脉都没有,那有什么意思?
这或许也是皇帝慎重又心塞的一件心头大石,如同心魔压抑着皇帝的心情。
自良选侍小产,皇帝不眠不休,整整三日连睡两个时辰便开始处理政事,林疏绾数着日子,觉得不能再这样了。
林疏绾默默的从旁研磨,看了眼还在坚持的皇帝,她实在看不下去,便故意将墨水洒了,研的乱七八糟,不等皇帝开口,林疏绾便跪下请罪,“陛下,奴婢有些累了,能否告假几日。”
郑有正在为她的手忙脚乱找借口,突然间听见这句话,他感觉脑门一下停住了。
林姑娘,胆子是真大啊!
他郑有,伺候陛下怎么说也有十几年了,从来不敢说出“告假”二字。
皇帝目光平视奏折,默默的写了个“允”字。
“允。”
听着林疏绾的出声,他顺势念出允字。
林疏绾得了便宜还卖乖,她福身道:“多谢陛下,奴婢瞧着您黑眼圈也重的厉害,不如让奴婢告假前给您按按?”
“过来吧。”
皇帝确实好几日没睡好了,他需要担心的是太多,自徐州洪水泛滥,如今又接连的大旱,实在分身乏力。
林疏绾眼尖的望了眼奏折,提起了意见,“朝廷再多银子也不够挥霍,奴婢以为,可以从庄稼下手。”
郑有听见她这话,犹如心口提着刀的那个难受。
我的姑奶奶,这是朝政,你是奴婢,你是怎么敢?怎么敢的啊?
他默念三百遍看不见自己,企图把自己念成隐身术。
“有何见解?”
关于对百姓好的事,皇帝不管什么身份,有人提出有好处,皇帝便会采纳意见,再一一赏赐。
这也是林疏绾敢一副指点迷津的模样,因为她了解皇帝的性子,爱民如子这方面,皇帝说一,先帝都不说二。
“大旱面临着没有吃的喝的,为何不创造能长期保存,又能在大旱之地种的农作物,这样能确保百姓不饿肚子。”
林疏绾记得书籍所写,番薯能一根藤结两千多个,加起来有几百公斤,可这样的天文数字实在罕见,直接说出来怕是无人相信。
“大旱还有什么能种?你有法子?”
“奴婢没有,”林疏绾一脸胡说八道,这样的办法太过匪夷所思,现在不能暴露自己的底牌。
皇帝怀疑的盯着她,林疏绾脸色微红,“不过奴婢曾经亲眼在山上见过,有一种藤条可以结几十个农作物,还能生吃。”
此话一出,别说皇帝,郑有都诧异了,忍不住插嘴,“林姑娘,这样的话可不能乱说。”
林疏绾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正因为知道,她才要告诉皇帝有这样的农作物。
百闻不如一见,说再多,不如亲眼见一见,林疏绾对着皇帝提议,
“陛下何不派人去各处寻找,奴婢见过那种藤条,能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