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贾山就接着喷

换源:

  贾山就接着喷,他说:“这不,选来选去,那些个方正之士,都挤进了朝廷的大门。

陛下再从里头挑那贤能的,让他们做常侍、诸吏,跟着自己一起驰骋射猎,一天之内再三出宫。

这事儿一出来,这朝政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了,百官们岂不是要忙着陪玩忽职守了?

自从陛下即位以来啊,那可真是自我勉励得不得了,

对天下百姓那是百般呵护,

节省开支得像个守财奴,

慈爱臣民得像个老妈子,

断案公平得像个包青天,

刑罚宽缓得像个老好人。

这些个好事儿,天下人哪个不竖大拇指,哪个不笑得合不拢嘴?

我听说啊,崤山以东那些官吏公布诏令时,百姓们就算是老弱病残,也都拄着手杖前去围观。

他们都希望暂时不死,好看看这仁德教化的好戏。

可是现如今呢,功业刚刚建立,好名声刚刚传播出去,四方都仰慕得跟什么似的。

这关键时刻,陛下却跟那些豪俊之臣、方正之士天天射猎、击兔捉狐。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伤害国家大业不说,还断绝了天下人的期望。

我私下里都为陛下捏把汗啊!

古代那会儿,规定大臣们不得参预安闲的游乐。

为啥呢?就是为了让他们都保持大臣的品格和节操。

这样一来,群臣们哪个敢不严格约束自己、提高品行修养、尽心事君、按君臣大礼办事?

可是现如今呢,士的品行在自己家中养成,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殆尽。

这事儿啊,我私下里都笑得肚子疼。

不过话说回来啊,陛下您要是真想跟群臣们消闲游乐、议论国事的话呢,那也得有个度才行啊。

游娱不失乐、朝会不失礼这才是重中之重啊!”

好一番长篇大论。

文帝听了这番话呢,也是点头哈腰地,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汉文帝呀,可真是个佛系皇帝。

每次上朝,那些郎官和从官们递上来的奏疏,他总是像个老司机一样停下车辇,淡定地接过来瞅瞅。

疏里说的靠谱,他就点个赞;不靠谱,他就直接翻个白眼,扔到一边凉快去了。

有一天,这汉文帝突然心血来潮,跑到了霸陵山上,想着,咱也来个酷炫的西部牛仔式,纵马下山。

可这时候,中郎将袁盎看见了,急忙骑马上前,跟文帝的车驾并行,还伸手去挽文帝的马缰绳。

文帝一看,哟呵,这位将军咋回事儿?就逗他:“将军,你怂啦?”

袁盎笑了笑,说:“陛下啊,您听我说,现在流行一句话,‘家有千金,不坐堂檐’。

啥意思呢?

就是土豪都知道保护自己,不作死。

您这圣明的君主,更不能拿自己的小命儿,开玩笑啊。

您想想,要是您这六匹骏马一受惊,车子撞毁了,

您就算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可怎么对得起高祖皇帝的江山和太后的养育之恩呢?”

文帝一听这话,顿时就乐了,心想:“这袁盎说得没错啊,咱还是别装逼了。”

于是,他就放弃了纵马下山的念头,跟着袁盎一起悠哉悠哉地下了山。

从此以后啊,汉文帝就更加注重自己的安全了。

这汉文帝也是挺逗的,不过还好有袁盎这个“神助攻”,不然说不定就真的成了“作死小能手”了呢!

来来来,咱们聊聊这汉文帝和他宠爱的慎夫人的故事!

这汉文帝呀,他有个特别宠的慎夫人,

这慎夫人在宫里那可是个大红人儿,经常跟皇后平起平坐,简直就是宫里的大姐大。

可有一天,文帝带着慎夫人去郎官府衙串门儿,袁盎这个老顽童就把慎夫人的座位给安排在了下位。

慎夫人一看,顿时就不乐意了,心想:“老娘我可是慎夫人,岂能坐这儿?”

于是一气之下,就撂挑子不干了,文帝一看,也觉得没面子,直接带着慎夫人就回宫了。

这袁盎呀,可真是个狡猾的老家伙,一看文帝生气了,就趁机上前给文帝洗脑:

“陛下啊,您得明白一个道理,这尊卑次序得分明,才能让宫里和谐。

您现在册立了皇后,那慎夫人就是妾了,妾跟主人哪能同席而坐呢?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嘛!

您要是真爱慎夫人,就多给她点赏赐,别害了她。

您忘了那个‘人彘’的悲剧了吗?”

文帝一听这话,瞬间就开窍了,一拍大腿:“哎呀,袁盎你说得对啊,我这么做确实是在坑慎夫人。”

于是他立马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慎夫人一听,也如梦初醒:“原来这袁盎是在给我指路啊!”

于是她大方地赏了袁盎五十斤黄金,表示感谢。

从此以后,文帝和慎夫人就更加注重尊卑次序了,宫里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这可都是多亏了袁盎这个老顽童的神助攻啊!

不然的话,这宫里指不定又得闹出什么乌龙来呢!

咱们聊聊这贾谊兄弟,这哥们儿可不是盖的,学问大得很,眼光也犀利得一批。

有一天,他就跑去找文帝唠嗑,一下子就唠出了一大堆。我们来看看,内容如下:

贾谊说,文帝兄啊,《管子》那本书你读过没?

里面写得贼好,‘仓库满了,老百姓才会装的讲礼节;衣服粮食都够了,人们才会在乎面子。’

你想啊,要是百姓饿得跟鬼似的,你还想他们听你话?

别闹了,从古到今,我都没听说过这种好事儿。

就像那古人说的,‘农夫不耕地,就有人饿得嗷嗷叫;织女不织布,就有人冻得瑟瑟发抖。’

这生产东西啊,得按照时令来,要是用起来没节制,那物资肯定得告急。

古人治国,那可是操碎了心,所以国家储备才够用。

可是你看看现在,卧槽,那么多人都跑去干工商了,农耕纺织?

谁还干那玩意儿啊!

这可是个大问题啊!

再加上现在这些人都追求奢侈,跟风炫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可是个大坑啊!

这两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可就是没人去管。

这政权都快被它们玩坏了,可还是没人能出手挽救。

你说说看,这天下的财富就那么多,生产的人少得跟熊猫似的,挥霍的人却多得跟蚂蚁一样,这财富能不枯竭吗?

再说道说道这大汉朝啊,这可都快是个四十岁的“老司机”了,

但你瞅瞅他那国库,简直跟咱们街头大妈们的零钱包差不多,就那几个钢镚儿在里面晃荡!

每次那老天爷偷个懒,不按时打卡下雨,咱们的老百姓们啊,一个个就都慌得像微信群里的抢红包,生怕自己的庄稼没个好收成。

百姓们为了一口吃的,啥都得往外卖,连自家的爵位,儿女都跟淘保爆款一样挂上去了。

这种事啊,我估计位陛下大哥,在龙椅上刷朋友圈都刷到过吧?

你说这天下啊,怎么就像是个不断冒出新坑的游戏地图,皇上大哥你却还在那淡定地喝茶,像是自动开了无敌模式一样。

话说回来,这世界上的事就这样,有时候丰收,有时候歉收,

就像是老天爷在玩俄罗斯轮盘一样,就连古代那帮牛哄哄的圣王,

夏禹、商汤他们,也都得硬着头皮玩下去。

哪天真要是不幸,蹦出个二三千里的大旱灾,这国家可就得像咱们遇到网络卡顿一样,卡在那儿动弹不得了。

到时候,拿啥去喂,那些饿得眼冒金星的百姓们呢?

难道把龙椅上的金龙抠下来给他们啃吗?

再说啊,万一哪天边境上突然蹦出个急事,要拉几十上百万的兵哥哥们去打群架,那国家又得掏出啥来给他们发装备、买便当呢?

要是打个仗,还得担心后方的粮草断了,那这群兵哥哥们,估计还没见到敌人,就得先饿得举白旗了。

到时候那帮有胆子的,可都得上山当土匪,去抢别人的了;

而那些弱点的、老点的,恐怕就只能把孩子换给别人养活,或者啃自己的五指山了!

这治国啊,还真得跟咱们家里通下水道一样,得时时刻刻保持畅通无阻。

要是政事上哪个环节卡住了,那可就麻烦了。

那些远方心怀鬼胎、有称帝野心的家伙们,可都盯着这块肥肉呢,一有机会就得趁机上来咬一口。

要是等到那时候才手忙脚乱地想办法去堵,那估计黄瓜菜都凉了!

所以啊,积贮这事儿可是国家的大命根子啊!

要是国家粮草充足,钱包鼓鼓,那办起事儿来,可不就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嘛!

有了这些撑腰的东西,进攻就能一路平A,防守就能稳如老狗,打起来肯定就是一路火花带闪电了。

到时候想要收拾那些捣蛋鬼,或者拉拢远方的小伙伴们归顺朝廷,那还不就是小菜一碟!

只要咱们朝廷的大佬们一挥手,他们还不都得,像看到猫薄荷的猫一样,乖乖滚过来?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咱们的老百姓都能回归田园,扛起锄头做个快乐的农民,

让那些搞工商的、闲逛的都去体验一把“锄禾日当午”的感觉,

哎哟妈呀,那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岂不是要堆到天花板了!

老百姓们的小日子,也能过得安稳又滋润了。

这一招啊,不仅能让国家富得冒泡,还能让社会稳如老狗。

可是啊,陛下大人,偏要玩点刺激的,搞得我心里的小鹿乱撞,都要捏把冷汗了!

说真的,陛下这操作就像是个熊孩子,明明有条又宽又直的大道可以走,非要去挑战那独木桥。

这独木桥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得掉水里喂鱼,到时候别说荣华富贵了,连小命都得搭上。

咱们的老百姓啊,都是实在人,不求啥大富大贵,就想过个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要是陛下能让大家都回去种地,自给自足,这不就是咱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吗?

可惜啊,陛下就是爱折腾,看得我都心疼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陛下大人有自己的打算呢?

说不定,人家正在下一盘,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棋呢?

咱们这些平民老百姓啊,也看不懂那些高深的玩意儿。

但是呢,咱们还是希望陛下,能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别总是搞些让人心跳加速的事儿。

毕竟啊,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舞台。咱们都想踏踏实实过个好日子呢!

文帝一听贾谊那番话,心里可是掀起了千层浪啊!

贾谊这哥们儿,嘴皮子溜得跟什么似的,把文帝说得一愣一愣的。

文帝琢磨着:“这贾谊言之有理啊,咱得做个表率给天下臣民看看!”

于是,在那春季正月里的丁亥日,文帝就下了一道诏书,说要举行个“藉田”仪式。

这“藉田”仪式是个啥玩意儿呢?

说白了就是皇帝亲自下田耕地,给天下人做个好榜样,

让大家伙儿都知道,种地可是个正经事儿,连皇帝都这么重视,咱们平头老百姓更得加把劲儿了!

到了那天,文帝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地就去了田里。

他换上粗布衣裳,挽起裤腿,扛起锄头,那架势,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

文帝一边耕地,一边还跟旁边的臣子们,讲解耕种的门道,那认真劲儿,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这下子,天下臣民可都知道了,皇帝都这么重视农业,咱们还有啥理由不好好种地呢?

于是啊,大家都纷纷效仿文帝,努力耕作,争取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公元前177年,文帝听了贾山和贾谊的两篇大论以后,做了不少大事,我们现在详细了解一下文帝具体是怎么干的。

我们先讲个三月里的故事。

那时候啊,有一帮当官的哥们,跑去给文帝献殷勤:“皇上老哥,咱们来搞个诸侯王制度咋样?把皇子们都封出去,显得咱们皇室多牛逼闪闪啊!”

文帝一听,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茬,心里琢磨着:“这事儿靠谱!”

于是大手一挥,诏书就下来了。

诏书上咋写的呢?

首先是赵幽王的小儿子刘辟强,这小伙子直接被封为河间王,赵家可算是露了把脸。

紧跟着呢,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这俩货也走运了,一个成了城阳王,一个当了济北王。

这俩货估计晚上睡觉都得笑醒,屁颠屁颠地去上任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