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的故事似乎仍然没有结束。
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羿对黑陶器制作的兴趣大增,有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去陶坊走一次。
坯泥最早从龙口运来,因代价过高,参照龙口取坯泥的环境,在蓬莱城外的莱水沟这地方寻到一个芦苇湾附近挖了一个大池子,采出来的淤泥居然不比龙口的差。
但是也需要运进城里。
一方面对黑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把淤泥挖出来再运进城,征得后羿王的同意,便把陶坊从城里迁到城外莱水沟,就地筑了一个大陶坊。
陶坊就成了城外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
陶坊四面是夯土墙,屋顶则用毛竹盖成两面坡,其上压了一层黑陶片。
里面的炉子改造过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泥坯。
除了炉子,剩余的空间基本上都是制坯的土台。
陶坊在城外,城防将军的人很少巡逻至此,陶坊像一个孤岛,白天还好,晚上除了几条狗守门之外,必须有人值守。
这天,其他匠人都返回城里了,留下两个匠人值守。
他们睡梦中稀里糊涂被什么人捂住了嘴巴,等醒过来之后,陶坊还在,但陶炉被捣乱个稀巴烂。
外面的看门的狗也不见了。
“谁会这么大胆,来破坏陶炉呢?”
天亮后从城里赶来的其他匠人心里直纳闷。
说什么也没有用,既然有人破坏,就必须引起重视。
后来,司坊又增加了两个人,改为四个人一起值守。
形势好了许多,连续好多天都没有再出事。
就在大家都快要忘记曾经有人来搞破坏这件事之后,厄运再次降临。
这天傍晚淅淅沥沥下了一场小雨,陶炉四围一片肃杀气象,四个匠人早早睡下了。
不知是不是半夜,他们又是在睡梦中被捂住了嘴巴,晕厥过去,醒来后发现陶炉又被摧毁了。
外面的看门狗同样不见了踪影。
陶坊外面留下了混乱的马蹄印。
“前来搞破坏的人不是几个,而是十几个,外面的马蹄印密密麻麻!”
“骑着马来破坏我们的陶炉,会是些什么人呢?”
“另外,那些狗为什么一点声音也没有呢?”
城防将军勘察了现场,顺着马蹄印走了很远,一直走到通往龙口城的小路上消失了。
“难道说,是龙口来的人?”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是不是因为蓬莱城烧黑陶抢了他们的风头?”
城防将军报告了后羿王。
“大王,我怀疑是马齿将军的部下来捣的乱。”
“记住,没有证据的时候,不能随便怀疑。”
“大王,遵命。”
接下来加强的戒备,甚至为了设圈套逮住那些捣乱的人,但奇怪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出现第三次。
其时蓬莱城内的陶坊除了常用的黑陶罐、黑陶炊器和建筑用的黑陶片之外,已经可以烧制圜底器、三足器,主要器形有三足钵、鼎、小口壶、深腹罐、盂等。
陶支座也是这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这种器物的出现,是与此时流行圜底器相适应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圜底器的稳定性。
对炊器来说,支座还有扩大其与火的接触面的作用。
在缺乏支座的场地中,是以在炊器底部加三足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目的的。
部分陶器表面施篦纹、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纹饰。
此外,心灵手巧的匠人们在陶器底部经常加上编织物的印痕。
这是匠人将陶坯搁置于席、麻编织物上晾干,无意中形成的印痕。
彩陶在这时也已经出现了,但数量很少,通常是在钵、碗类器物的口沿部施一周红色彩带。
由于陶坊的存在,蓬莱城外,陶坊周围慢慢也形成了村落。
不少部落成员认为蓬莱城外更适合居住,经过允许,也搬到了城外的村落定居。
大片的废弃土地被开垦出来,变成麦田。
实现了定居生活的蓬莱邦民,开始在麦田周边营造房屋,只是总体上看,技术还比较落后。
房屋的形式和建筑方法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一种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室内面积很小,一般只仅能容纳二三人,最大的也只能容纳五六人。
房内都配有成套的日用陶器及生产工具。
后羿每次到陶坊来察看,也会顺便看看城外的村落,沿着麦田的边缘,走一大圈。
后羿在前面走的时候,贴身侍卫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后羿身上朱砂披风在油绿的麦田背景下显得格外热烈。
从村落里返回陶坊的时候,后羿对黑陶器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可以烧制黑陶兵器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