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部人士”的描述,无一例外地都将事件描绘得板上钉钉,仿佛他们亲眼目睹了萧叶的“不轨行为”一般。
有的“知情人士”透露,“该选手平时就性格孤僻,不合群,行为举止也有些怪异”;有的则暗示,“事发当晚,有多人目击其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不恰当的地点”;更有甚者,直接将教练组的处罚决定作为“铁证”,认为“如果不是证据确凿,U-17教练组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将其开除的决定”。
这些看似“客观”的引述,实则充满了偏见和主观臆断,完全忽略了事件的另一面,也未曾给被指控者任何辩解的机会。
杂志甚至还配上了一张萧叶在训练中表现优异的照片的模糊剪影,旁边则是一张女子沐浴区外景的示意图,这种图文编排方式,其暗示意味不言而喻。
这篇看似“深度”实则充满了偏见的报道,凭借《青少年网球》杂志的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无疑为本就汹涌澎湃的负面舆论又添上了一把燃烧得更旺的猛火。
它像是一份官方的“定罪书”,进一步印证了网络上那些关于萧叶“品行败坏”的传言,让更多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相信萧叶确实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篇报道,如同最锋利的刀刃,将萧叶残存的最后一丝名誉也切割得支离破碎,把他推向了更深、更黑暗的舆论深渊。
杂志社或许因此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关注度和销量,但他们也亲手扼杀了一个年轻天才的未来,并在网络暴力的狂潮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不光彩角色。
随着《青少年网球》杂志这篇极具分量的报道正式刊发并发酵,原本就已经在网络上对萧叶喊打喊杀的舆论浪潮,更是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彻底失去了控制,针对萧叶个人的网络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一些小道消息和捕风捉影的猜测,那么这本权威杂志的“盖棺定论”,则让那些施暴者们更加有恃无恐,仿佛他们站在了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上。
萧叶在训练营期间拍摄的一些照片,包括他比赛时的专注神情,甚至是一些生活照,都被一些怀有极端恶意的人从各种渠道扒了出来。
这些照片随后被进行恶意的、不堪入目的PS处理,有的被P成了黑白遗照,配上了各种恶毒的悼词;有的则被P上了猥琐的表情,与一些不堪的图片合成在一起,极尽侮辱之能事。
这些被恶意篡改的图片,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论坛上疯狂传播,每一次转发,都像是在萧叶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如果他有的话,或者是一些被误认为是他的账号)的评论区,彻底沦陷,充斥着对他本人以及他家人的恶毒诅咒和人身攻击。
“祝你全家不得好死!”“这种人渣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希望他出门被车撞死!”诸如此类的恶毒言语,数不胜数,其用词之肮脏,用心之歹毒,令人不寒而栗。
仿佛萧叶不是一个犯了错的少年,而是一个十恶不赦、罄竹难书的罪犯。
一些行为更加极端的所谓“正义人士”,甚至在网络上公然扬言要对萧叶进行“人肉搜索”,企图查出他的家庭住址、学校信息以及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私密信息,并叫嚣着要组织人员进行线下的“教育”和骚扰,让他“在现实中也付出代价”。
这种将网络暴力延伸到现实生活的企图,更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无数的键盘侠躲在匿名ID的保护壳后面,肆无忌惮地发泄着他们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无处安放的恶意。
他们不需要真相,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可以攻击的靶子,一个可以让他们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审判的对象。
他们将一个他们素不相识、对其真实情况一无所知的少年,凭借着媒体的片面报道和网络上的以讹传讹,轻而易举地描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行为龌龊、十恶不赦的罪人。
萧叶的名字,在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前途无量的网球天才,彻底沦为了“人渣”、“败类”、“偷窥狂”的代名词,被钉在了互联网的耻辱柱上,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永无休止的唾骂和攻击。
这场由谎言和偏见引发的网络狂欢,正在以最残酷的方式,吞噬着一个年轻的生命。
在这场席卷了整个青少年网球圈,甚至波及到更广泛社会层面的舆论风暴之中,萧叶昔日在U-17训练营的那些队友们,他们的反应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百态。
曾经在同一个球场上挥洒汗水,曾经在同一个食堂里分享食物,曾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共同生活的他们,在萧叶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刻,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嘴脸。
一部分人,或许是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或许是本身就与萧叶交情不深,他们选择了冷眼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他们默默地关注着事件的发展,私下里或许会有些议论,但在公开场合,却绝口不提此事,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引火烧身,影响到自己在训练营的前途。
对于他们而言,萧叶的遭遇只是一个饭后谈资,或者是一个需要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无太大关联。
这种冷漠,虽然不至于伤人,却也像一把冰冷的刀子,隔绝了任何可能的温暖和援手。
而另一部分人,则表现得更为不堪。
他们或许是平日里就对萧叶心存嫉妒,看不惯他那出众的球技和沉默寡言的性格;或许是想通过踩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博取教练的好感;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要在舆论的浪潮中分一杯羹,显示自己的“正义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