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东南亚火箭般增长的经济

换源:

  李远征总算是明白了,后世所说造假钞有多难都是骗人的。

为什么没人敢公然造假钞,其实并不是技术有多难,也不是原材料有多难获得。

而是怕人家货币后面国家暴力机器,有一个国家背书谁又敢公然挑衅一个国家后面的战争机器。真要这么做了,那就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

然而现在的果敢就不存在这个顾虑。

第一呢,即将南洋的所有地方都会在鬼子的铁蹄下,而果敢到时候会拉起抗日的大旗,以果敢的实力,必然是老美拉拢的对象,也就不存在造假者被物理消灭一说。

这第二嘛,像暹洛本来就投靠了鬼子的国家,以及其他地方沦为了鬼子的殖民地,为鬼子提供的粮食、钢铁、石油等物资都是邪恶的。对他们不管用什么手段都是正义之举,不存在邪恶一说。

没有被掣肘,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发展区也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暹洛地界搞风搞雨了。

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开足马力的张叔平每种货币都印出了足足上几千万。老大大不列颠的英镑果敢这边印了三百万,自然是不能和欧洲的小胡子相提并论的。

这些果敢特产的货币无论是材质上还是手感等各种细节上都和政府自己印刷的毫无区别。

甚至,就连号码都是按照原版那边的顺序安排出来的。

这么多的货币使下去,殖民地上的百姓和主权国家的百姓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张了。

当然,李远征可不满足于这么一点点小钱。李远征暗暗决定,一定要在三个月内,替南洋的所有政府印刷足够的货币,让每个百姓都能使用百十张果敢特产的货币。

不过,这毕竟是伤敌一千自损百八的招数。

发展区官方货币是英镑,然而因为毗邻暹洛,果敢内部民众也没少使用太铢,毕竟没有专属货币,果敢官方也默许了太铢在辖区内的流通。

还有就是果敢的烟土生意也做得很大,各种货币都收了不少。

在行动之前就得收回除了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在战争之后向老美献媚,你想想我这地方的官方货币使用都是美元,发行自己货币的时候在作为第一个与美元挂钩的势力,那不得扶持一下。

一捆捆崭新的美元和英镑在一列列警备部队的押送下,被运送往一个个基层单位。

同时,一张张叠得皱巴巴的太铢、英镑、荷兰盾、卢布、叻币和马来元也从民众手底下收了回来。

金秋十月,已至中旬,果敢地区发布了一项明文规定:果敢禁止除美元和英镑之外的任何其他货币的流通。实际上,允许英镑在果敢境内使用并且印制英镑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为了向大英帝国表明这件事情并非果敢所为。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政治、经济或外交考量,使得果敢选择采取这种特殊的货币政策。这样的举措可能旨在与大英保持某种联系或者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但具体动机和意图可能需要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背景和相关情况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这个决定无疑给当地的经济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货币政策、国际关系以及地区稳定等问题的思考。

十月底,一群那拿着各种货币的白人和印度人出现在尼德兰人和不列颠人的殖民地上购买各种物资和大肆挥霍。

这些人的身后跟着几个别着枪提着手提箱的保镖,更是把排场搞得无限大,一个个穿得光鲜亮丽,蹬着锃光瓦亮的大头皮鞋,身穿呢子大衣,拄着手杖,配上金光闪闪的金丝边眼镜,俨然一幅成功资本家的标配。

而他们的身份就是一群张叔平在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什么流浪汉、杀人犯、强奸犯等都有。

“哈喽,我是从大不列颠帝国过来的,我需要采购大量的粮食运回大不列颠,支持本土的战争。”

?“我可以出高过两倍的钱向你们购买粮食,来自大不列颠岛的杰克先生和一群巴达维的土著聊着,另外一边土著们和大地主们都把自己家的粮食都送到了港口。”

下方的土著、商人一个个的排队上前,将一捆一捆的荷兰盾揣进兜里,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家里。

而气场更强大的人则是直接向大公司购买大量的石油和钢铁等物资,只要是肯出售的这些白人都溢价购买。

无数的小资本家也卖出了自己的小工厂的设备,拿着荷兰盾前往南美和北美等世界各地。

无数这样的故事在尼德兰人和不列颠人的殖民地上演。

对于暹罗人就好了不少,一群经过特殊训练的情报人员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暹洛和掸邦各地。

用泰铢购入暹罗人的土地,让掸邦人迁徙过去居住,通常都能分到比原居住地更多的土地,掸邦人也乐意移民。与故乡不同,受到暹洛独特文化的影响,这些民众并无浓厚的安土重迁观念。对于出售田地也没有太多抵触情绪。实在是给出的价格过高。

粗略一算,这些钱要是搁在以前,起码能买下三份份一样的土地呢!就算是去南边,买两份同等的土地后都还能剩点钱呢。怀揣着梦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自耕农和大户们,兴高采烈地带着一沓沓太铢跑到南边,踏上了他们的追梦之旅。在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里,商品的价格可受需求影响大着呢!

这样就让掸邦人民少受点苦,自己还没穿越那会儿,这块土地上战争可不少,而老家的移民也在从掸邦购买得到的土地上安家。

至于其他土司会不会有想法就要看他们手上的大炮多不多了。

仅仅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南洋各地负责税收工作的官员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仿佛已经提前完成了这段时间的收税任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只收取到了以往大约一成的税款。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征收税款。

当所有数据汇总统计后,结果令人瞠目结舌:仅一个月的税收金额竟然比过去整整一个年还要多得多!如此巨额的数字实在惊人,必须立刻向上级报告。尽管这样做意味着他们自己能够截留和贪污的份额将会减少,但毕竟人心难测,谁也无法确定其他同僚会上报多少数额。在利益与风险面前,这些官员们不得不做出明智的抉择。

报纸更是大书特书,大都是将这一情况归结为殖民地政府的领导有方,心诚则灵等等。

李远征也是乐于见到这事儿,只要还没被发现就行了,一旦开战那都是日本鬼子干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