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都说崇祯帝应该南下,继续抗击建奴,我也觉得很对。”
“只是没料到,南下之路会如此艰难。”
李幽抿了抿嘴。
看来事情有些难办,尤其是朱慈烺提的那些京师权贵。
单单是这些人,一个处理不好,大明就会提前覆灭。
而这些人暗通外敌,恨不得崇祯早点死,这样他们就能操纵太子,继续卖国。
“既然陛下无法南下,那就让太子南巡!”
思索再三后,李幽再次提议。
“单个官员或许他们不怕,那就让太子率领一批忠心之臣,坐镇应天府。”
“如此一来,哪怕我和陛下竭尽全力,依旧无力回天,那时大明还是有主心骨。”
“这样做,也是为避免历史上出现诸王争位,众臣夺权。”
“在大敌当前依旧内耗。”
作为后来人,他能够依靠的,可不就是对历史的熟悉么。
“好,就按照先生说的办!”
崇祯帝想了想,也觉得这是一条非常不错的主意。
只要他还留在京师,就是大明帝王!
即使太子南巡,也无人敢为难,毕竟各地藩王也不是吃素的。
届时江南士绅再不愿,也得乖乖听话。
而等到京师沦陷,太子继位大统,也没人敢提意见。
“还有,京师周边的税收如何?”
李幽问道。
被问到这话,崇祯一脸尴尬,也不掩饰,直接说道:“如今遍地流贼,饥民成群。”
“别说庄稼,就连树皮都啃完了,哪还能收的上来税。”
闻言,李幽点了点头。
说出一句让崇祯震惊的话。
“既然如此,那索性就不收了,反正也收不上来。”
“请陛下下道圣旨,让长江以北所有州府减免一半赋税,剩余一半的钱粮朝廷也不要。”
“让地方用这些钱来巩固城防,募集兵丁守城!”
朱由检额头渗出冷汗。
很显然,他被这条计策惊得说不出话来。
可想而知一点!
随着这道圣旨下达后,各地官员势必会拥兵自重。
如此,那还得了?
“如果先生没想好计策,还请不要妄言。”
太子也蒙了。
刚才让自己南巡的那计谋,虽然大胆,可若操作妥当,足够令大明在数十年内依旧存在!
但现在说的是啥?
如此做法,肯定后患无穷啊!
“陛下不妨想想,如今大明除了钱粮,最缺的是什么?”
崇祯和太子的反应,也在李幽意料之中。
毕竟,皇室对权利极为看重,世代君主为削弱地方势力,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
“当然是缺悍兵强将,还缺忠义之士,清廉官员....”
太子不假思索的说出来,崇祯闻言也不禁点头。
“呃....”
李幽看了一眼他们,有些无奈,不过还是点醒道:
“悍兵强将可以操练,忠义之士可以培养,清廉官员我可以凭借对历史的熟悉,为陛下进行举荐。”
“可有一样,是刻不容缓,也是目前最缺的!”
随着他的话,崇祯也好奇起来。
“还请先生明示。”
太子又想了想,还是想不到缺什么,便开口询问。
“民心。”
李幽耸了耸肩道:“现如今朝廷的声望,都被那些土豪劣绅,特别是如强盗般的官军霍霍没了。”
真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崇祯和太子面面相觑,两人还真就把最重要的人心给忘了。
朱元璋从底层一点点爬上去,最终登基为帝,但一生心系百姓。
而作为他的后世子孙,却忘记了民心。
但就这一点。
就足够两人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了。
“如果我没记错,反贼李自成,之所以能从众多贼寇中脱颖而出,就是喊出了军田免税的口号,受到百姓所拥戴!”
民心这种东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大明想要起死回生,最首要的便是重新争取民心。
“陛下再想一想,普通百姓在平日所交赋税上,再另外缴纳三响。”
“天灾人祸下,这些没有从贼的百姓,拿什么生活?”
崇祯闻言低头沉思。
李幽所言如同尖刀一般,字字插在他的心头。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忽然有人高喊,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一边是活不下去,另一边是可以活下去,百姓会怎么选?”
他将里面利弊全部说清,然后看向崇祯的反应。
“父皇,儿臣觉得先生甚是有理,孟子曾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想要稳定,必须设身处地为百姓考虑。”
李幽说的这些话,让太子朱慈烺折服,无比钦佩。
再看崇祯,也点头道:“先生能忧天下人,为百姓谋福,足以证明朕没看错人。”
“不过先生,如果不收税的话,朝堂开支怎么办?”
短时间不收税可以。
但时间一长,朝廷没钱支撑军饷,这可是要命的大事!
“短期内,像王德化这种该抄家砍头的人不少。”
“只要一步步的来,让历史上的那些汉奸污吏全部伏法,就足够陛下练出一支强军。”
“同时还要注重舆论,宣传流贼的种种祸害,例如军田不纳粮。”
“如果真不纳粮,难道李自成打仗吃的是西北风?”
作为后世一份子,他自然明白舆论战的重要性。
“对了,还有一点最为重要,告知地方州府,如遇贼寇、建奴等攻城,可准其征调城内所有物资,包括藩王氏族,毕竟城破之后,这些东西也只会便宜给敌人。”
太子闻言不禁称赞:“先生所言极是,城破后,这些东西也只会便宜给贼寇、建奴,继续壮大他们的实力。”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