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国内建设,蓬勃发展

换源:

  战事结束的消息传回京城那天,恰好赶上春分。冰雪才刚化开,城里城外一片生机,百姓们呼朋唤友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这难得的胜仗。可慕容渊没心思跟着乐呵,他心里明镜似的,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呢。

朝堂上炸开了锅,大臣们吵成一团。有的扯着嗓子喊,要一鼓作气把敌国剩下的势力全灭了;有的则皱着眉头,说先让国内喘口气,稳定住局面才是正事儿。慕容渊坐在龙椅下面,眼神安静又沉稳。等大伙都说完了,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打仗把家底都掏空了,眼下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把咱们的家园重新建起来。”

这话一出来,殿里一下子安静了,落根针都听得见。几个老臣眉头拧成了麻花,脸上写满了怀疑,看样子是不太相信这年轻王爷的决定。这时候,诸葛策往前跨了一步,双手一拱:“王爷说得在理。要是不赶紧把内政弄好,就算再打十个胜仗,那也是白搭。”

“可是……”一个大臣皱着眉,话只说了半截,“民间的问题积攒太久了,税又重,到处都是没家的流民,突然搞新政,怕是没人买账。”

慕容渊嘴角一扬,露出个自信的笑:“我心里有数。”

过了几天,一道旨意传遍天下:受灾的地方三年不用交赋税;朝廷弄了试验田,推广新的种地法子;商路打开,鼓励各地做买卖;花大钱招工匠和学者,开工坊办学堂,推动科技进步。

旨意刚发下去,朝堂上下就乱套了。好多守旧的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这么干太冒进,还坏了老祖宗的规矩。但慕容渊和诸葛策铁了心要推行,各项政策慢慢有了眉目。

尉迟烈带着兵去了受灾最重的几个县,帮着老百姓重建家园。他指挥士兵挖沟修坝,保证地里有水灌溉。他还把当地的乡绅都叫到一块儿,唾沫星子横飞地讲新政,想让他们支持。

上官灵在江湖上风风火火地跑,到处找手艺好的工匠和藏在山里的学者。她性子直爽,办事干脆,几个月下来,就给朝廷招了几十号懂冶铁、织布、造船这些手艺的能人。

赫连嫣靠着自己的身份,在边境开了个大集市,把邻国的商人都吸引过来做生意。她亲自谈生意,定了公平合理的关税,边境的买卖一下子热闹起来。她还掏钱修了驿站,方便商人来往,南北的货物流通得更顺了。

欧阳婉和欧阳柔姐妹俩忙着联系各地的士族和文人,收集老百姓的想法,反馈给朝廷。她们说话软和,会跟人打交道,慢慢得到了地方士绅的信任,给新政推行省了不少麻烦。

京城里头,悄悄建起了一座研究院。天南海北的学者和工匠都聚到这儿,研究天文历法、改良农具、造火药、改进织布机……每个新成果都很快用到了生产里。

不过,改革哪有那么容易。

一些老贵族因为新政断了他们的财路,偷偷凑到一块儿,想坏变法的事儿。他们在朝堂上没完没了地挑刺,说慕容渊改了老祖宗的规矩,坏了纲常。更过分的是,他们私底下和地方上的恶霸勾结,煽动老百姓反对新政。

慕容渊没急着发火,他要用事实说话。他让人在京郊弄了块试验田,自己动手示范新的种地方法,还把各地的官员都请来瞧。只见地里的庄稼长得那叫一个壮实,产量比以前多了三成,好多原本抱着怀疑态度的人都改变了看法。

同时,他在各个县办起了讲习班,派朝廷的讲师到乡下讲课,教农民怎么用新工具、怎么合理施肥、怎么倒茬种地。一开始,好多老农民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可等第一批尝到甜头的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些新法子。

商业这块儿,赫连嫣管的集市成了南北贸易的中心。原本冷冷清清的街道变得人挤人,各地的商人都来了,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丝绸、瓷器、铁器、茶叶啥都有。税收也跟着蹭蹭往上涨,国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可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封密信悄悄送到了王府——

“王爷,南方有个郡守把救灾的粮食钱装进自己口袋了,好多灾民没饭吃,都开始闹事了。”

慕容渊看完信,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他把信递给诸葛策,声音沉沉的:“看来,我们还是小瞧了这帮人。”

诸葛策接过信,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脸色变得很难看:“这事要是真的,麻烦可就大了。处理不好,新政就没法让老百姓信服。”

“马上派人查清楚。”慕容渊咬着牙下令,“证据确凿的话,绝不轻饶。”

“明白。”诸葛策双手抱拳领命。

夜越来越深,王府书房里的蜡烛烧得正旺。慕容渊站在窗边,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心里头乱糟糟的。他知道,现在的平静只是表面的,更大的风浪,可能才刚开始……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跟着,一个亲卫慌慌张张地冲进来,压低声音说:

“王爷,北疆传来急报!敌人的残部在偷偷集合,好像要反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