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沉,慕容渊站在王府议事厅的窗前,手中仍握着赫连嫣送来的密信。西域王庭的野心并未因边境一战而收敛,反而更显阴险。然而此刻,他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道路。
“文化交流。”诸葛策的声音在身后响起,“王爷可是打算以此为突破口?”
慕容渊缓缓点头,“战争虽能震慑一时,但若想真正稳固国本,还需从文化、思想上赢得人心。”
朝堂之上,一场新的风暴悄然酝酿。不同于刀光剑影的战场,这场博弈更为隐晦,也更具深远意义。
翌日早朝,慕容渊正式提出倡议,邀请各国学者、艺术家前来交流访问。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王爷三思!”一位年长老臣站出,“我朝自有千年传承,岂可让异邦之风乱我礼法?”
“正是!”另一位大臣附和,“若任由外人传教讲学,恐动摇根本,祸起萧墙。”
慕容渊神色平静,缓步上前,“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诸位是否想过,为何我朝自先帝以来便日益衰败?并非我族不强,而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反观西域诸国,虽疆域不及我朝,却因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日渐兴盛。”
诸葛策适时接话:“文化交流并非同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能融百家之所长,何愁我朝不兴?”
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最终,皇帝也表示支持,文化交流之事就此定下。
筹备工作随即展开。使者分赴周边诸国,发出正式邀请函。与此同时,京城内外开始布置接待场所,书院、画坊、乐馆皆被修葺一新。
资金不足时,慕容渊亲自拿出积蓄填补空缺;尉迟烈则带领士兵协助搬运书籍、布置展馆,甚至亲自打扫庭院。上官灵则奔波于江湖之间,联络各地文人墨客,希望能为这次盛会添砖加瓦。
数月后,各国代表陆续抵达。
来自南境的学者身披锦袍,手持竹简,谈吐儒雅;北地的武僧则身着粗布袈裟,眉宇间透着刚毅;西陲的商人带着奇珍异宝,一边介绍本国工艺,一边与本地匠人交换心得。
赫连嫣作为邻国公主,自然也在接待之列。她身穿华服,举止端庄,与慕容渊并肩接待来宾,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国风范。
文化交流活动正式开启。
书院中,南境学者与本地儒生围绕《春秋》展开激烈辩论,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有人主张严守古训,有人则提倡变通求新。争论持续整整一日,最终以相互敬酒作结。
画坊内,西域画家用鲜艳色彩描绘草原风情,与本地水墨画形成鲜明对比。起初,本地画师对这种风格颇感不适,但在赫连嫣的引导下,逐渐学会欣赏其中之美。几日后,已有年轻画师尝试融合两种技法,创造出全新的风格。
音乐会上,北地鼓乐与宫廷丝竹交织成章,竟意外和谐动听。观众席间掌声雷动,不少贵族当场要求学习演奏技巧。
然而,并非所有交流都如此顺利。
某日,一名西域诗人当众朗诵一首情诗,词句大胆露骨,引起部分官员不满。有人大声指责其“伤风败俗”,场面一度紧张。
慕容渊及时出面调解,“诗者,抒发心志也。各国风俗不同,我们应尊重彼此表达方式,而非强求一致。”
他转头看向那名诗人,“阁下的诗作颇具激情,但也请理解我国礼仪之重。若能在作品中融入东方含蓄之美,或许更能打动人心。”
诗人拱手致谢,表示愿意尝试。此事之后,类似冲突再未发生。
随着时间推移,文化交流成果初现。
书院中,几位年轻学子共同编写了一部《万国典》,收录各国历史、地理、风俗等知识,成为朝廷参考的重要文献。画坊里,融合东西技法的作品被送往皇宫展览,受到皇帝赞赏。甚至连朝廷文书格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更加简洁明了。
百姓之中,也开始出现模仿异国服饰、饮食的现象。街头巷尾,常见商贩售卖西域香料、北地皮毛,热闹非凡。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仍有暗流涌动。
某夜,慕容渊正在书房翻阅一封来自东瀛的回信,内容提及愿意派遣使团来访,条件是希望在沿海设立自由贸易港口。
诸葛策在一旁轻声道:“王爷,这看似是友好之举,实则……”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报!王爷,城西书局突发大火,疑是人为纵火,现场发现一枚刻有旧党图腾的铜牌!”
慕容渊眉头微皱,起身走向窗边。夜风拂过,吹动案头未干的墨迹。
他低声问道:“还有谁不知会便提前到场?”
诸葛策眼神微凝,“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人不愿看到这场文化交流继续下去。”
“那就让他们看看,”慕容渊转身,目光如炬,“什么叫真正的文明之力。”
他大步走出书房,夜色中,远处火光仍未熄灭,仿佛预示着又一场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