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激蛇珠给了我从医的机会,让我经过不懈的努力,隐性埋名,凭医术赢得了边民的充分依赖,让我和翠翠在边境地区立足了脚跟,免除了王信之流的暗害和灾殃。
我可以远离政治、远离朝廷、远离是非,苟安于边境地区。但朝廷发生的政策方针,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社稷的安稳。
汉文帝时期,博士贾谊就曾建议,要在各诸侯国中实施“推恩令”,以减少诸侯国对朝廷的威胁,这是一件影响朝政的大事,这一制度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有利于朝廷的稳定发展。
文皇帝对贾谊的这个“推恩令”很是赞赏,随手就给他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把他提拔为太中大夫,鼓励他再接再厉,多为朝廷做贡献,还找来大臣们商议如何贯彻落实这些制度。
周勃、灌婴及各诸侯王等,却不买这个年轻人的账,很快就给予了差评。一来他们认为这个年轻人风头太盛,无门无派,以后不好控制;二来本是传统派与改革派势不两立,怕这个年轻人一旦崛起,抢了他们后代子孙世袭的饭碗;三来不想引起诸侯王们的抗议,影响朝廷的安静团结的大好局面。
文皇帝是多么高瞻远瞩的人,他一看就知道这个“推恩令”对他的统治有利。所以,执意要推行这项制度。他采取小口吃,小步跑的方式,逐个为各诸侯国挖坑,让他们一个个往里跳,然后一个个削弱他们的势力。
当然各项推恩令的大政方针实施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最主要有两大派在明争暗斗,损耗政治成本,一是保守派主张黄老之术,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以无法为有法,以无为胜有为,这占大多数;二是新兴的儒家学派追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仁”和“礼”,在帝王和领导面前主张跪舔。
在朝廷两帮派相互博弈的大背景下,站不好队就有灭顶之灾,不醒水的人早早被淹没进了历史的深渊,醒水明智的人则明哲保身,或隔岸观火,或脚踩两条船。
王娡深居后宫,平时虽然极为低调,但从没有放弃学习朝廷纲常和大政方针,侍候老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待人处事,以和为贵。她的这些做法倒不是因为她生来如此,而是因为她没有后台,又曾嫁过人,这两大缺陷傍身,让她不得不放低身段。
后宫之内非常凶险,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子,所有女人都会莫其妙被推着走向风口浪尖,成为宫斗的牺牲品,几乎鲜少有人能独善其身,而王娡放低身段,自甘平庸的做法反而推着她平稳上岸。
按照邓通反馈给田大鹏的说法,你女儿进宫后,进入角色很快,业务很熟,很快就赢得了太子的春心,受到宫中大小宦官和宫女们的喜爱,威信高,群众基础好。
遗憾的是她为太子只生了三个女儿,一直没有生儿子,政治后劲不足。而对手栗姬则为刘启生有三个儿子,而且刘荣还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一对比明显占有优势,看这形势,栗姬今后的政治地位还将上升,有望封皇后。
而真正的皇后薄巧慧一直没有子嗣,人丑愚忠,没有眼色,颇受太子诟病,地位毕竟会走下坡路。太子之所以还把薄巧慧放在身边,完全是看薄老太后的面子,否则早就休掉了,她就是个政治摆设。
王娡在皇宫为了能立足,战胜对手,善于运用战国时期的连横合纵之法,一会儿拉栗姬合伙整薄后;一会儿又拉刘启的姐姐刘嫖大战栗姬,每一环节都是步步惊心,险象环生。
王娡变得越来越无情和冷漠,变得越来越谨言和慎行。因怀有身孕怕失宠,她每每和太子刘启在一起时,就吹嘘自己的妹妹王儿姁多么国色天香,多么善解人意,久而久之把太子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后来太子色心一来,干脆就把王儿姁也召进宫中宠幸,果然如王娡所说,生得跟仙子一般。正因为王娡主动献出妹妹,博得了一个“贤德不妒”的美名,越发得太子的宠爱。
当然再受宠也达不到栗姬受宠的程度,毕竟栗姬是太子年少时外出打猎从熊嘴里救出来的女人,而且是太子初夜的第一个女人,自然终生难忘。她不但人长得美,而且能歌善舞,是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尤物,进宫不久,很快就被封为孺子。
虽然栗姬屡屡口无遮拦说了一些忤逆太子的话,但太子都没有与她一般见识,选择性原谅她。栗姬基因方面很强,不但为太子生了三个儿子,而且在太子当了皇帝后,还立了儿子刘荣为了太子,没少为老刘家做贡献,母以子贵,栗姬的地位如同侧妃,在宫中占有不小的段位。
王娡与她们相比,无论资历还是关系都无法与之媲美,她只有靠时间换空间,用心来淘汰那些占茅孔不拉屎的人。
她有一个特长,像郎中一样能很快诊断出后宫中的病情,抓住主要病根,掌握宫中男男女女的想法,这与她注重收买人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皇帝宫里的宦官赵谈最得她宠,她通过阿爹跟着邓通采矿赚到的钱,大把花在各种赏赐宫女宦官上,还利用机会把赵谈扶在宫内总管的位置上,这让赵谈对眼前这个王长使更加言听计从。
每天宫外的大事小情,皇太后、陛下和太子的大小想法,王娡都能通过这些宦官了如指掌,有了正确的情报才有正确的判断。因此,王娡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符合皇帝和太子的心意,在宫中很得上上下下的喜爱。
朝廷实行推恩令,上上下下震动不小。当时任太子的刘启也不例外,毕竟他要监国,想看看这些枕边人哪个有高认知,故意问栗姬对朝廷推行有什么看法。
栗姬道:“封国的王爷都是一家人,封不封自己的子孙那是你们自己的家家,不要拿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来烦我,扰我清净。”
当太子问王娡对朝廷实施“推恩令”有什么看法时,王娡想了想却说:“朝廷上的事大大小小都与政治有关,陛下最担心的不是匈奴之患,而是担心萧墙之内,万一哪一天哪个王爷坐大了,不听陛下的诏令了,怎么办?这个不听,那个不听,天长日久,陛下就会成为一个空头陛下。被人架空了那滋味能好受吗?实施推恩令宜早不宜迟,否则尾大难调,日后就更是麻烦。”
王娡的回答让太子非常满意,从此,她的美貌与智慧进入太子的视野。如果王娡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庭,她的生活算是一帆风顺,可以衣食无忧,知足常乐。但她毕竟是帝王家的媳妇,自古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上了这条船,不走都不行啊!
自从太子登基坐了皇帝后,匈奴人找茬发起了第一次刁难,想通过汉匈比武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匈奴的三个武士都大败而归,惹得军臣大单于很不开心,于是在中行说的出谋划策下,给汉军报复性来了几次突然袭击,逼着大汉重新走到和亲的谈判政策上来。
和亲政策尽管屈辱,但能暂时解决汉匈冲突问题,给边境暂时的苟且与平安。景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安排了自己的女儿南宫宫主做和亲公主,这对朝廷诸大臣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特别是诸侯王们,终于免了一单骨肉分离的痛哭,让他们安稳地做得一时太平官了。
谁料想此次和亲之路走到中途却出了岔子,让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是谁这么大胆呢?
欢迎各位读者赠花、点评和打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