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灭蝗兹事体大

换源:

  同一块原石雕琢而成的两只手镯,其意义远超手镯本身的价值。沈瑶钗内心颇为触动,明白了沈君珩给她手镯的真正用心,心里的大石顿时落了下来,终于展颜一笑,张开双臂给了沈君珩一个拥抱,喜笑颜开道:“谢谢二姐,我太喜欢了!”

用完膳后,沈修把沈君珩和沈琮庭单独叫进了书房。

沈修在书案后正襟危坐,沈君珩和沈琮庭在他面前站得笔直。

“敢问父亲有何教诲。”沈琮庭行礼问。

“阿珩,你大病未愈,坐着便是。”沈修没看沈琮庭,目光落在沈君珩身上,一脸慈爱。

“谢父亲。”沈君珩略一行礼,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

“阿珩,前些日子你让小蝶和语芬来送信,说想让为父和碧珠断亲。你为何会有此意?”沈修望着她,身子微微向前倾,神色和蔼。

沈君珩神色认真道:“爹,女儿有此想法,并非是因为儿女私情,只是出于当前朝堂形势的考量,为沈家安危着想。太子与宰相联姻,本就极易招致圣上忌惮,不如快刀斩乱麻,彻底了断。”

沈琮庭以为沈修叫他来是交待此去赈灾的一些事宜,没想到他的妹妹竟然也谈起了朝堂之事,不禁来了兴致,面露微笑,竖耳细听。

“哦?没想到我的阿珩竟然还关心朝堂局势了?那你倒是说说,你让我们与太子了断,可是因为太子常受圣上斥责,燕王风头日盛,想让为父相助燕王?”

“父亲您如今乃是中书省之长,掌军国政要,位高权重,难道还想将官阶再升一升?”沈君珩笑问。

“那倒不必。”沈修轻轻捋了捋胡子,似笑非笑,等着听她说出她的见解。

沈君珩接着道:“既然不想着再升官,那就不涉党争,只做纯臣就好了。”

权利是把双刃剑,自古以来,做到一人之下的,有几人能得善终的?

像沈修现在这样身居要位就挺好的。只要他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今圣大概率不会动他,将来无论是萧凌煜还是萧凌赫继位,根基未稳之前也不会轻易动他,即便以后要让他给新人让位,他想要功成身退也容易得多。

而他一旦卷入夺嫡之争,万一被今圣察觉必遭忌惮,且从龙之争一旦站错队,成王败寇,下场可想而知。

如今萧凌煜与圣上离心,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燕王势头正盛,许多人明里暗里都悄然转入燕王党。

贺平之暗助萧凌赫之事虽极为隐秘,但沈修为了保护他,十年前就安插了眼线在边关军营,自然知晓他早就与萧凌赫暗中交好。

而沈君珩是贺平之的正妻,突然让他舍弃与太子的姻亲关系,不惜与沈碧珠断亲,沈修自然以为她是想让他暗中相助萧凌赫。

因此沈修听到沈君珩说让他只做纯臣,不禁大感意外,忍不住赞许的点点头。

毕竟若她真的提出让他相助萧凌赫,他很有可能是会同意的。

萧凌煜能做出来沈家下聘这种事时,沈修就觉得他没脑子,太子之位必坐不长久。而燕王这些年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且深得民心,今圣已动了废太子之心,那么萧凌赫能即位的可能就十分大了。

但正如沈君珩所说,他本就身居高位,确实没有必要去承担从龙的风险。

“阿珩,没想到你一闺阁女子,竟然能有如此清醒的认知。你这一说,倒让我如醍醐灌顶。”

沈君珩不以为意地笑道:“哥哥莫要笑话我,我哪懂朝堂之事,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

“说得好啊,只是若是早些说就好了。”沈修轻叹一声,沈琮庭也忍不住摇摇头。

“爹何出此言?”沈君珩问。

沈修沉声道:“自太子娶了碧珠之后,圣上对太子和我沈家已生了忌惮,尽管我尽量避讳着太子,但架不住太子对你之情仍是不知收敛……以致这一年琮庭的职位还是明升暗降,太子也常受圣上责难。此次圣上让太子去丘慈治理旱灾,恐怕就是想借此废了太子和打压我们沈家。”

说到与太子对她之情仍是不知收敛时,沈修忍不住望着沈君珩,见她神色如常,这才接着说下去。

书中写的是原主与贺平之成亲后,萧凌煜仍不死心,常常故意与她“偶遇”,弄得原主后来都不常出门了。他还为此去酒楼买醉,醉后不停呼喊原主的名字……

他的这些荒唐行为让贺平之即便身在军营都受人耻笑,他将这罪责算在原主身上,因此从边关一回来就以军功求娶郑彩衣为平妻,虽也是为了气一气萧凌赫,更多的是为了让原主难堪。

身为太子,如此恋爱脑,连沈修都看不下去,圣上自然会怒其不争,动了废了他的念头。

对此,沈君珩也很无奈,她穿越来时已经晚了,只能尽力挽回了。

沈君珩弱弱地问:“若是哥和太子能好生解决了丘慈的旱灾,圣上是不是就暂时不会废除太子了?”

沈琮庭摇摇头,神情有些沉重道:“丘慈的灾祸并不简单,不然,燕王何必让他的人推荐太子前去?”

沈君珩问:“严重的旱灾之后,有可能会有蝗灾,可是这蝗灾不好消除?”

沈琮庭闻言大惊失色,连忙压低声音道:“此话你可曾与别人说过?”

沈君珩摇了摇头,沈琮庭才舒了一口气,抹了一把汗。

沈修疑惑地问:“阿珩,你怎会懂这些?”

沈君珩从容道:“我这不是病了嘛,只能看书打发时间,无意间看到过记载蝗灾的书。”

沈修道:“蝗灾被视为‘上天降灾以警人君’,圣上需下罪己诏、避正殿以示修德;且民间视蝗虫为“虫王”,设庙祭祀,帝王若强令灭蝗,恐触怒神灵。因此即便丘慈真有蝗灾,府尹也会隐匿蝗情,避免因‘德政不休’遭问责,而圣上也不愿地方官上报蝗灾,百姓怕‘渎神致灾’而抵制灭蝗。”

沈琮庭道:“灭蝗,遭百姓阻拦,陷圣上于不义;放任不管,致灾情蔓延,亦是要问责。丘慈若真有蝗灾,太子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