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求良策,刘和定方针

换源:

  汝南城中,府衙内,密室中,一张桌子,桌子上两盏油灯正在散发着微弱的光亮,桌子上有一张微微发黄的纸,纸的旁边摆放着文房四宝,而这个纸上只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桌子的旁边坐着刘和,刘和正对着这个问号发呆。

自从刘和发现了这个密室之后,就时常自己一人来到这个密室,而桌子上的这个问号是刘和自己写的,但是已经写了很久了。

其实这个问号也是刘和现如今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现在非常的迷茫,迷茫到不知自己下一步应该去做什么才是对的。

其实刘和纠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要不要北上救父。

因为刘和知道,明年,也就是初平四年,自己的便宜老爹刘虞会跟公孙瓒打仗,结果刘虞被公孙瓒所杀。现在自己虽然只有一万的兵力,但是手下的武将却是群星闪耀,可以说以刘和现在的实力只要插手刘虞与公孙瓒之争的话,最后兵败身死的肯定是公孙瓒。

但是若现在刘和提兵前往幽州的话,恐怕自己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都会被刘虞分配任务官职而四分五裂,而自己只能再回到刘虞的怀抱做个忠君爱国的好宝宝,然后服从刘虞对自己的安排,做一个类似于提线木偶的好孩子。这也是刘和最不想得到的结果。

四百多年前的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震慑了中华上千年,所以自达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但凡有野心的人只要生逢乱世,必然想封顶最高峰而不愿意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恰巧,刘和的野心不小,而且现在的黄金开局跟自己独有的上帝视角让他的野心继续膨胀。

不,我绝对不会回去做这个听话的乖宝宝。刘和非常清楚做乖宝宝的下场,先不说自己以后有没有机会再争霸中原,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自己迂腐的便宜父亲所做出来的一系列错误的决定,而加入到被公孙瓒满门抄斩的队伍之中,凭空增加了一个好头颅。

但是汉朝以孝治天下,自己要是明知到父亲有难而不率兵救父的话,恐怕要是被他人知道之后,名声直接扫地,别说以后会有人来投了,就是现有的人马恐怕也会弃他而去。不过好就好在现在也只有刘和知道未来事情的发展走向,其他人都不知道。

现在随便拉出一个人,跟他说公孙瓒会在初平四年杀了幽州牧刘虞,恐怕是个人都会骂他神经病的。而且现在的刘虞与公孙瓒还处于蜜月期,但是因为是否响应朝廷号召出兵这件事,两人也发生了些许的隔阂。

起先,公孙瓒看出袁术耍诈,坚决制止刘虞派兵,而刘虞不听从,公孙瓒就偷偷派人劝袁术扣留刘和,并吞并刘虞派去的部队。刘虞得知后,于是与公孙瓒间有了仇怨。

但是现在因为穿越者刘和的原因,让公孙瓒与袁术的算盘全部落空,这也算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吧。要不是刘虞派兵来袁术这里,恐怕刘和很难可以得到赵云这员绝世武将。

不过单就这件事来说,虽然是刘虞属于对朝廷的愚忠,但是从次面来看,刘虞对于自己这个儿子来说,也算是尽了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了。

所以,对于救不救刘虞这个事情,刘和只能自己考虑,他没有办法跟任何人讨论,更无法向他人解释他怎么会提前一年多就知道刘虞会死的事情。

“要不就暂时苟在汝南算了”,这个想法,刘和曾经有过,但是马上就自己否定了,因为刘和是奉皇命出关的,他要是止步在汝南,那就是不忠之人,现在人心还是向汉的,所以要是刘和不北上去幽州的话,那这些人心向汉的文臣武将绝对不会投靠自己,而自己身上的皇兄光环也必然黯淡无光。这可不是刘和所愿意看到的情况。

看看自己手上的这些文臣武将,其实有一半都是原来历史中属于刘备的,这也就是说明这些人心中始终怀有汉室,想要为汉室尽自己的一份力。所以一旦自己没有了汉室宗亲、汉皇兄这个光环的时候,也就是这些文臣武将选择离开的时候。

所以,刘和必须北上,但是北上还不能救刘虞,让刘虞按照历史的进度被公孙瓒所杀,这样自己就可以打出为父报仇的旗号攻打公孙瓒,顺便吞占幽州,给自己打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在原本的历史上,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刘虞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起兵报仇,共推阎柔为乌丸司马,召集乌丸、鲜卑的人马,加上自己原有的人马共数万人,大战公孙瓒手下的渔阳太守邹丹,最终杀死邹丹。

此时,本来扣押住刘和的袁绍派大将麴义以及刘和率兵支援鲜于辅等人,鲜于辅与乌桓峭王南迎刘和,并与麴义军联合,兵力到达十万,共同进攻公孙瓒。

兴平二年(195年),诸军大破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

刘和还是很眼馋这支十万人的部队,因为只要他北上为父报仇,这十万部队就会出现,那么以他是刘虞之子的身份想要完全掌控这支十万的部队,那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所以于公于私于野心,刘和必须也只能为刘虞报仇,因为只有为刘虞报仇了,刘和才真的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可是要是真的按照这样的想法去做,会不会太迟了呢?毕竟那个时候袁绍已经彻底占领了冀州,兵强马壮的,反观自己,匆忙的占领了幽州之后,尚未消化完,恐怕就要迎接袁绍的兵峰。

要不自己就留在汝南,然后北击曹操,南防袁术,西御刘表,东讨陶谦继而雄霸中原?

可是我真的以区区一万的部队做到这些事情吗?刘和对自己严重不信。

经过长达两个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刘和终于做出了决定向法正与刘晔问计。

刘和把写着问号的纸就着油灯烧掉,然后离开了密室。出了密室的刘和立即命人通知法正与刘晔来厅堂议事。

不一会,法正与刘晔联袂而来,两人见刘和正端坐主位,就要对刘和行礼,刘和连忙制止,邀请两位入座,并命人端来茶水。

待两人入座后,刘和迫不及待的询问道“两位先生,虽然我们现在占据了汝南,但我总觉得汝南不是一个长久之地,不知道两位先生有何计策来教和啊?”

法正与刘晔早就对刘和未来做出了规划,就等着刘和问出这个问题了,如今刘和刚刚问出来,刘晔就直接欠了下身回答道“敢问主公是想偏安一隅还是问鼎中原呢?”

刘和想了想说道“我想做汉中祖。”

两人没想到刘和会如此干脆的说出自己的心思,顿时一愣。

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唯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君主才拥有庙号,当时只有“太”、“高”、“中”、“世”四种庙号。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世代祭祀曰“世”,然后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加上“祖”或“宗”的称号,能够组成“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中祖”、“中宗”、“世祖”、“世宗”八个庙号,可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这八个庙号中只有“中祖”没有出现过,这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想要达到“中祖”的标准太难了,既要力挽狂澜中兴王朝又要有开创之功。能够中兴王朝的皇帝有很多,比如汉中宗刘询、晋中宗司马睿、唐中宗李显等等,但他们都没有开创之功,因此只能称“宗”不能称“祖”。

听完刘和如此说,楞完神的法正与刘晔当即站了起来,双双来到刘和面前,郑重其事的跪了下来,刘和正要起身搀扶,被刘晔制止,并且开口说道“主公有此雄心,我等必将肝脑涂地来助主公完成大汉再兴之伟业。”

刘和哈哈一笑,赶紧搀扶起二人“我得你们二位,犹如高祖得萧何与张良,何愁大事不成,何愁汉室不兴呢?只要我们君臣一心,试问天下何人可敌。”

三人又接下来一顿互捧之后方才谈到正事。

还是刘晔率先说道“主公,对于此后该何去何从,我与孝直早就探讨过,我们得出了上中下三策,以供主公选择。”

刘和一听大喜,到底说还是专业人士牛啊,刘和欣喜若狂,示意刘晔接着说。

“下策就是留在汝南,这样北连曹操,西和刘表,东稳陶谦,先取袁术,得扬州之地,再讨陶谦与孔融,得青徐之地之后与曹操争锋,继而独占中原,再与老主公南北联合,征讨袁绍,放眼天下,主公已得大半,然后西进灭国贼董卓,如此汉室再兴。”

刘和听完摇了摇头,现在的曹操可以说是袁绍的看门狗,从属于袁绍的,自己根本就不能与他联合,再说了曹操的战略眼光要远远高于自己,曹操怎么可能会看到自己那么痛快的发展呢?

刘晔也不想让刘和选择下策,毕竟这个下策里面有太多的可变因素在里面,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法正见刘和摇头,接过刘晔的话语接着说道“中策就是入借道荆州入蜀,蜀中刘焉新逝,正是蜀中动乱之际,况且刘焉父子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得蜀地之后派一上将驻守永安,一上将驻守上庸,一上将驻守汉中,待荆州有变直接接管荆州,然后东渡灭袁,以收扬州,如此大江之南皆是主公之地,主公只需静心发展,待江北有变,主公可从汉中、樊城、合肥三处出兵,如此大事可成。”

刘和听法正说完,想了一会还是摇了摇头“孝直,此策虽好,但沿着大江附近防守,恐劳民伤财,而且一旦有失,被敌人突入复地,恐怕我们首尾难顾啊。咱们再来说说上策吧,照现在情况而看估计是可行的。”

刘晔点了点头,开始了上策的阐述“上策就是回幽州,因为老主公就是幽州牧,主公回到幽州相当于主场作战,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主公这里,重返幽州之后,主公可以与公孙瓒通力合作,向北先驱逐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向西占领并州,现在自从并州牧丁原去世之后,并州始终是无主之地,主公可以取之,然后待北方安定,与袁绍决战冀州,一旦得到冀州,那么青徐两州唾手可得,届时主公坐拥五州之兵粮雄视天下。”

虽然刘和心中并不想那么早的回幽州,但是正如刘晔所说,去幽州的确是自己现在最好的选择。

刘和听刘晔说完,直接拍板定案,回幽州。然后命人通知武将们前来,准备分配工作了。

刘晔与法正见刘和如此迅速的就做出了决断,心中暗叹刘和的果断,实乃明主之相。

不多时,众武将皆领命前来,刘和见都到齐了,于是开始了士兵分配部署。

“黄忠将军,以你为主将,刘磐、魏延为副将,领步兵三千先行,择日出发,兵发幽州。”

“赵云将军,命你为主将,文聘、周泰为副将,领骑兵两千,择日出发,兵发幽州。”

“刘辟将军,你带着不愿意离开汝南的本土兵士两千人驻守汝南,汝南本来就是你的地盘,况且你在汝南经营多年,还请刘辟将军给愚弟收好汝南,以待愚弟归来。”

“甘宁将军、陈到将军你们俩与我一起领两千兵士以为中军,蒋钦将军领一千兵士为后军,都督军械粮草,择日出发,同去幽州。”

刘和吩咐完毕,众将皆抱拳称喏,然后离开做起了准备。

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刘和率领众人整装待发。

刘和亲自摇卦占卜,找到一最佳的黄道吉日作为出发良辰。

初平三年,四月,刘和带着八千将士离开了汝南,踏上了前往幽州的吉凶未卜之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