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喀秋莎火箭炮太便宜了!

换源:

  第二天,孟永哲就带着100万大洋和孟恩元派给他的警卫连去往东河镇。

东河镇正是他选择的第二师驻地。

从地理位置看,东河镇向北距离长春有30公里,向南距离公主岭有15公里,是二者之间最合适的缓冲区。

公主岭有日军驻军。

要是公主岭的鬼子有动作,在东河镇就可以第一时间行动应对。

孟永哲很清楚,未来将要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谁。

到了东河镇,首先就是雇佣当地百姓建造营区。

总不能让战士们睡在田地里吧?

只要给足了工钱,百姓做工可是不偷懒的。

规划好了营区后,警卫连立刻分派出去附近各村镇招兵。

便宜老爹孟恩元让他创建吉军第一混成旅。

混成旅是步兵、骑兵、炮兵等多兵种混合编制而成,相比于普通旅独立作战能力更强。

当然,编制也比普通旅多一些,通常能达到4000人。

100万大洋大概也只能养一个混成旅。

毕竟不仅涉及到军饷和人吃马嚼,还有购买武器装备的钱。

不过,因为有系统在,除了留下足够的军饷,武器装备和军需完全就是白菜价。

所以孟永哲打算翻倍招兵,搞两个混成旅!

每个混成旅下辖3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共计4500人。

以混成旅为作战单位,只要不是大规模战役,都是可以应付的。

装备碾压,火力碾压,哪怕面对其他军阀一个师,也可以轻松战而胜之!

五天后,警卫营分散到附近各个村镇招兵的人回来了。

加在一起,带回来5000青壮。

考虑到人口密度,虽然还没达到孟永哲预期,但完全可以先组建第一混成旅开始训练。

“大牛,安排人去常春和公主岭建立固定招兵点。”

“其余警卫营的兄弟先做教官,带着新兵做基础训练。”

孟永哲对警卫连连长王大牛吩咐道。

王大牛虽然名字听着非常土气,但却非常有军事才能,算是孟恩元给孟永哲的班底。

“是,少帅!”王大牛孟永哲的命令丝毫不打折扣。

兵有了,该孟永哲去系统里购买武器装备了。

毫不犹豫花费50万大洋开启第一个房间,使用1级武器交易模块。

看着列表中琳琅满目的武器装备,孟永哲直接挑花眼了。

二战时期各国都有代表性的武器装备,各有优劣。

对于一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如此多选项简直就是折磨。

最终,在单兵武器上,孟永哲选择了德械STG44突击步枪。

固然,二战时最主流的武器肯定是栓动步枪。

比如毛瑟步枪98K,比如莫辛纳甘,比如三八大盖等等。

但栓动就意味着单发,无法连续射击。

既然二战后期出现了火力更猛的突击步枪,那干嘛不一步到位呢?

作为二战时期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突击步枪,STG44绝对是跨时代的枪械产品。

对比十分明显。

白头鹰一个班士兵手持M1加兰德输出,火力都不如三个日耳曼士兵手持STG44猛。

步枪选择了STG44,机枪也同样选择了德械。

MG42通用机枪,每分钟射速高达1200发,真正的战场屠夫。

根据数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MG42机枪的产量高达100万挺,被誉为同时期最好的机枪。

而且孟永哲选择MG42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那就是MG42通用机枪和STG44突击步枪口径一样,从弹药通用性这一角度来说非常便利。

单兵武器挑选完,接下来就是重火力了。

重火力上,孟永哲选择了自行火炮和火箭炮搭配使用。

相比于一战各国重炮不方便移动,搭载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显然更灵活也更适用各种战场。

火箭炮则用于火力覆盖,其发射速度快,短时间内可以向目标区域倾泻大量炮弹。

两相配合,可以完美应对各种战役类型。

自行火炮选择了美式M37自行火炮,口径105毫米,是二战时期最出色的自行火炮之一。

而火箭炮则没什么选择余地,二战期间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列装的火箭炮就只有BM13火箭炮,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喀秋莎。

孟永哲一口气购买了5000支STG44突击步枪,800挺MG42通用机枪,18辆M37自行火炮和18辆BM13火箭炮。

STG44突击步枪面世后售价在100大洋;

MG42通用机枪售价在200大洋;

M37自行火炮售价约为40000大洋;

BM13火箭炮售价约为6000大洋;

如果按照实际价格,购买这些军备需要花费将近150万大洋!

而由于系统的强大,孟永哲实际上只掏了1.5万大洋!

廉价到令人发指!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