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嘉乃是赵国公子,赵国国破之时逃往代地,后来在代地自立为代王,延续着赵国的国祚,只是不敢再自称赵王了。
此次秦军来犯,燕国不敌,退守易水。
代王嘉自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是让嬴政灭掉燕国,自己又怎能独善其身。只有联合燕国,方有一线生机。
只是,这燕王喜,唉,不说也罢……
话说,这燕王喜乃是燕孝王之子,燕武成王之孙,燕惠王曾孙,燕昭王玄孙。燕国一脉,乃是周室后裔,王族之系,世之诸侯。
想昭王,筑黄金台以求贤,上将军乐毅挂五国帅印攻齐,伐城七十余座,打的齐国只剰莒、即墨,从而使燕国造就盛世。
想惠王……惠王虽然即位初便被离间,使骑劫代将,逼走乐毅,随后骑劫被田单大败,可以说惠王帮助齐国打了一个漂亮的大反攻。
但是后来惠王给逃去赵国的乐毅道歉了呀,在信中说乐毅辜负先王,弃燕国于不顾,坦言自己被懵逼,并非是要逼走了乐毅你这员良将,自己实在是不忍心见你风餐露宿,这才用骑劫代替你,想召你回国休养生息共商国是。
里里外外都在说自己乃是受人蒙蔽,情有可原,而你乐毅才是弃国而走弃寡人而逃的那个人……
于是,深怕乐毅报复燕国的惠王将乐毅遗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和燕国通好,往来于燕国、赵国之间,燕国、赵国都任命他担任客卿。
想武成王,燕将秦开(也便是秦舞阳祖父,荆轲刺秦那个)大破东胡、朝鲜、真番,拓地千里;想孝王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以拒东胡。
到燕王喜即位,可以说他爷爷和老爹留给他的政治遗产相当丰厚的,三朝老相栗腹,乐毅之子乐间,与郭隗、乐毅、邹衍并称“昭王四庭柱”的老将剧辛,太傅鞠武,还有将渠、卿秦等名臣。
燕王喜开局手中绝对算得上是一副好牌,有王又有二,内有栗腹、将渠等理政,外有剧辛、乐间等掌军,若是不浪,猥琐着点发育,未尝不能像老祖宗燕昭王那般振兴燕国。奈何燕王喜这班子君臣皆是喜欢折腾的主,几次对外战争皆以失败告终。
燕王喜继位之初,命丞相栗腹出使赵国,奉五百金为赵孝成王贺寿,赵孝成王摆酒三日款待栗腹,两家遂结成同盟。
谁知这栗腹回到燕国之后,力劝燕王喜出兵伐赵,言说赵国青壮皆死于长平,如今赵国虚弱,正是伐赵良机啊。
燕王喜本身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君主,自然抵挡不了栗腹给他画的这块大油饼的诱惑,已经决定出兵的燕王喜还是象征性的询问了其他大臣,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虽然在他看来此次伐赵乃是必胜之局。
不成想还真有人拂了燕王喜的兴致,这人便是乐间,乐毅之子。乐间直截了当的对燕王喜表达了反对:“王上,赵国四战之地,赵人熟习战事,若遇战可全民皆兵,不可攻伐。”
对于乐间的意见,燕王喜还是表示要尊重一下的,便加大这场战争投入的筹码:“寡人以五倍之兵功之。”
不成想乐间还是反对自己,好话跟你说尽,你却不知好歹,怒起的燕王喜不顾乐间的反对,点起两军,并兵车两千乘,以丞相栗腹为主将,卿秦为副将,就要伐赵。
这时又跳出一位叫将渠的大夫,跪在地上扯着燕王喜的下裳硬要燕王喜收回成命,大有燕王喜不答应就不起来的意思:“王上您前脚刚答应与赵结盟,还送了人家赵孝成王五百金的贺寿礼金,后脚使者刚回国您就要发兵攻打赵国,这是趁火打劫的不义之战啊,燕国不会取胜的。”
这一番话把燕王喜给气的,直接一脚将那将渠踹翻在地,对乐间客气,寡人是看在乐毅的份上给几分薄面,你将渠算个什么东西,竟敢诅咒我军不胜,若非未开战便先杀己方臣子乃是不详,寡人必定斩了你这厮祭旗。
于是乎,栗腹与卿秦率军便向着燕赵边境拔营开去。
说起这个栗腹,其实也是个人物,年少时便在稷下学宫求学,后来赶上乐毅伐齐,栗腹便离开齐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一混就是十年,这十年间结识了剧辛和庞煖,栗腹比二人年少,便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二人,三人成了刎颈之交。
栗腹后来劝说成安君立武成王,这才得贵于燕国,武成王十年,栗腹偶然间遇到了从东胡逃回的燕国奴隶,详细问询了东胡的情况,认为是出兵良机,便进谏武成王出兵伐胡。
这一战燕国拓地千里,武成王遂以栗腹为相,栗腹历仕武成王、孝王、燕王喜三朝。
若干年后,栗腹作为燕使出使赵国,欲与赵结盟,发现赵经长平一战元气大伤,国内青壮几近死绝,顿时感觉是燕国壮大的良机,回国后便进言燕王喜,使兴兵伐赵。
只是这一次栗腹错误地估计了赵国的情况,严重低估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最重要的是,当年领兵伐胡的是燕国名将秦开,而非他栗腹。
栗腹领大军攻鄗,卿秦率偏师攻代,代邑守将乃是乐毅的同宗乐乘,当年乐毅去燕国发展,乐乘选择留在赵国。卿秦完全不是乐乘的对手,不多久便被乐乘率军击破。
栗腹闻听卿秦兵败被俘,大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坏王事者,乐氏也。”
没等栗腹做出调整,廉颇便亲率二十万赵军赶到,趁着夜色,大败栗腹军。栗腹收拢残军,又与廉颇交兵三次,这才稍稍挽回点士气。燕军中言退者不在少数,栗腹召集众将:“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敢言退者斩。”
栗腹打算做最后的挣扎,想寻机与廉颇决战,可栗腹没料到的是,军中有燕奸降了廉颇,所谋划的事被廉颇知道了个一清二楚,廉颇将计就计,以轻兵为锋,伏大军于后。
栗腹很轻易的击败了赵军前军,率军急追不舍,等到一声炮响,赵军伏军杀出,随着燕军大乱,赵军胜局已定。
栗腹死战不退,为乱军所杀,燕王喜第一次伐赵以大败告终。
然而,事情还并没有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