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教员痛批《隆中对》,为刘备重新制定战略!

换源:

  【最强《沁园春》词作第二名:《沁园春·长沙》,(龙国)伟人。】

高空巨幕中,词作出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弹幕评论飞出:

“真正的王炸出场!太喜欢伟人这首词了!”

“这首词写得是真好啊!真是大气磅礴!”

“大格局大气魄!也就只有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气势宏伟的词。”

“这一首词,真是百读不厌!”

“……”

在这一首词出现在高空巨幕中的同时。

密密麻麻的弹幕不停飞出,内容全是对这首词的赞扬。

看到如此画面,历朝历代众多古人震惊无比。

在这一刻,他们极其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首《沁园春》在后世的超高地位。

对此,那些具备诗词鉴赏能力的古人们,觉得十分正常。

因为他们也实实在在地被一首词震撼住了。

……

大汉高祖位面。

刘邦痛饮一碗酒,高声称赞道:

“气势宏伟,格局远大!”

“真是一首绝顶好词!”

对比之下,刘邦内心觉得,自己昔日所写的《大风歌》,就显得有些简单粗糙了。

尤其是词中这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让刘邦喜欢。

在刘邦看来,这表面是一句问句,但实质却是一种笃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谁主沉浮?”

“当然是我大汉主宰天下沉浮!”

刘邦再度痛饮一碗酒,傲然开口道。

……

东汉末年位面。

曹操念了一遍高空巨幕中的这首《沁园春》之后,直接赞叹出声:

“意境开阔而深远!”

“确实是一首好词啊!”

他作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自身的写诗风格,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巍峨、博大、壮阔!

无疑很符合曹操的审美喜好。

……

北宋位面。

苏轼激动得站起身来,击节叫好:

“豪气干云!壮阔宏大!”

“我生平所见的《沁园春》,唯这一首最佳!”

“确然是一首顶级词作!”

此刻,苏轼方才心中的那一点胜负欲,已经没有了。

对于眼前高空巨幕中的这一首《沁园春·长沙》,他非常喜欢。

他的《沁园春》,输给这样一首《沁园春》,他心服口服!

同时,他也无比赞同后世龙国之人的看法。

如此气度宏伟的一首词,不仅是《沁园春》这个词牌中的巅峰之作,而且在所有词牌的词作中,都绝对是顶尖的那一批!

“能写下如此非凡的一首词,真是有大才啊!”

苏轼无比佩服地赞叹一声。

……

南宋位面。

辛弃疾同样在高声叫好。

“好!好!好!”

“豪情万丈,浩然英雄气直贯长虹!”

“真是一首好词啊!”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这一首《沁园春·长沙》的欣赏。

在他眼中,这一首《沁园春·长沙》,确实远超他所知道的其余《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词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辛弃疾默念了这几句之后,感慨一声:

“写得是真好啊!”

这几句,令他心潮起伏。

当年他年轻之时,何尝不是如此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满怀收复北方,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与此同时。

在其余诸多朝代位面。

还有更多大诗人、大词人、文学大家在赞叹出声。

眼前这一首《沁园春·长沙》,已经折服了他们。

于是,他们心中更加期待起来。

排名第二的已经如此惊艳,那排名第一的《沁园春》又会是何等出色呢?

便在此时。

排名第一的《沁园春》,出现了!

……

【最强《沁园春》词作第一名:《沁园春·雪》,(龙国)伟人。】

巨幕中,出现词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弹幕评论飞出:

“终于来了!这一首才是真正的神中神!王炸中的王炸!”

“这就是《沁园春》的天花板!排名第一实至名归!”

“什么叫大气势?这就是了!这首词的格局,绝对是顶格!”

“说真的,能写出这样气势恢宏的词作的人,也就只有伟人了!”

“回复——那必然是,除了带领革命先辈们再造华夏,建立龙国的伟人,谁有资格如此点评历代的雄主们?”

“这首词确实很好,但个人更喜欢《沁园春·长沙》,那一首更应该排第一。”

“回复——我觉得还是《沁园春·雪》更好,太霸气了!”

“回复——讲真,关于伟人这两首词谁是《沁园春》第一的问题,都被争麻了。”

“回复——正常,各花入各眼嘛。”

“……”

看着高空巨幕中的这一首词。

历朝历代众多古人陷入了呆滞之中。

这一首《沁园春·雪》,直接把他们震慑住了。

他们已经无法产生别的念头,就一个想法:

“太狂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是什么人?

这可都是华夏古代历史中的顶级雄主!

这一点,就算是生活在这些朝代位面之前的古人,也通过前面的视频知道了。

而在古人们看来,此刻在这首词里面,词作者等于站在高高的地方,挨个点评华夏古代的顶尖皇帝们。

或者说,不是点评,而是在挑这些华夏历史长河中顶尖皇帝的毛病。

最后,在挑完毛病之后,词作者最后来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古人们的理解,这就类似于在说:“你们都不行,我最厉害”。

这样的态度,霸不霸气?狂不狂?

古人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不少古人觉得,这都不是普通的狂了,而已经是狂到没边了。

但,古人们再一看。

原来写下这样一首词的人,是后世龙国的开国领袖啊。

那就没毛病了。

挽救华夏于水火,立下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绝对有足够资格写下那般霸气的词。

或者说,除了这位之外,再无第二人有资格写下如此霸气的词!

苏轼:这样的词,也就这样的英雄人物能写!

辛弃疾:难怪这两首《沁园春》如此大气磅礴,原来是出自旷世人杰之手!

李清照:够资格写下《沁园春·雪》的,不做第二人想!

陆游:《沁园春·雪》换了其余任何人来写,都显猖狂,唯独由这位千古英雄来写,理所当然!

更多诗词大家:……

当然。

因为历史局限性的原因,这些古人其实不理解其中“还看今朝”的真正意思,不知道这更多指代的是人民。

对于历朝历代其余古人来说,可能就是感到震惊佩服。

但对于历朝历代很多皇帝来说,就不仅如此了。

……

大秦位面。

秦始皇看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时候,本能的第一反应是不高兴。

但很快,他就平静了下来。

在写诗作赋这方面的文采上,他确实不怎么出色。

过往也就写过一首《祠洛水歌》而已。(也是秦始皇一辈子写的唯一一首诗。)

但他客观地评价,他写的这首诗,比伟人的两首《沁园春》差远了。

所以,伟人说他略输文采,他也没什么不服气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秦始皇觉得,作为一国之主,有没有文采,其实不重要。

而在大汉武帝位面,一样被评价为“略输文采”的刘彻,想法与秦始皇差不多。

虽然相比秦始皇,他在诗赋方面的本事要强很多,作品数量也多很多。

但要拿自己的作品与《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相比,那确实是略输文采。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对“稍逊风骚”这个评价,表示严重不同意。

因为他觉得自己乃是开创盛世的皇帝,在文治武功等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怎么会稍逊风骚?

至于大宋太祖位面的赵匡胤,同样不满意这个点评。

他认为自己结束乱世,一统天下,功莫大焉!

所以,说他稍逊风骚并不合理。

这个时候,他自然是有意识地忽略了燕云十六州没能收回来的这点“小事”。

比上面四位皇帝更不满意的,是成吉思汗。

词中“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个评价,不是明摆着说他野蛮粗鲁没文化吗?

这他肯定不能接受。

虽然他写不了诗词歌赋什么的,但也不至于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吧?

……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看着高空巨幕,很不屑地说道:

“赵匡胤不过是一个连燕云十六州都收不回来的平庸之辈,有何资格与唐太宗并列?”

他是真心觉得宋太祖赵匡胤不配出现在这首词之中。

一旁的朱标闻弦知意,开口道:

“爹你说得没错,赵匡胤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完全不配与在乱世中打下李唐江山的唐太宗并称!”

“我觉得,不应该是唐宗宋祖,应该是唐宗明祖才对!”

“只是为了写词押韵,才让赵匡胤滥竽充数。”

听完朱标这一番话,朱元璋虽然没再说什么,但脸上却浮现出了笑意。

……

在介绍完全部五首最强《沁园春》之后,视频结束了播放。

紧接着。

高空巨幕中。

视频刷新。

一个新的视频出现:

【伟人痛批《隆中对》,诸葛亮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果伟人为刘备制定发展战略,会是怎样?】

……

在这一行大字出现在高空巨幕中的时候。

三国位面之后的诸多朝代位面,众多古人,尤其是诸多古代政治精英,瞬间震惊无比。

在华夏古代历史上,《隆中对》可以称作是顶级的战略名篇。

其展现了诸葛亮这位华夏历史上顶尖谋士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智慧。

并且很多古代政治精英觉得,刘备正是采纳了《隆中对》的战略,才得以摆脱颠沛流离的局势,成为三分天下的其中一方。

故而,《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谋,顶级战略规划,在华夏许多朝代广受认可。

但现在,他们却得知,后世龙国的开国领袖,那位旷世人杰,却非常不认可《隆中对》,认为其是错误的。

这自然令这些古人震惊无比!

而在震惊之后,他们紧盯着高空巨幕,无比期待着接下来的内容。

他们迫切想要知道伟人是如何痛批《隆中对》的?

而这样的批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为刘备提供的第一份分析报告,几乎完全精准预言了赤壁之战后的天下形势走向。】

【历来被看作三国时期,最重要且没有之一的战略规划。】

【然而,由于《隆中对》中汉室中兴的最终愿景并没有实现,故而在后世的一片片赞誉声中,并不缺乏对《隆中对》缺陷的讨论与批评。】

【比如伟人在评价蜀国为何失败灭亡的时候,就明确说了“其始误于《隆中对》”。】

【他认为,《隆中对》从战略上来说,就是一个败笔。】

【那么,他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隆中对》这一古代战略名篇。】

……

东汉末年位面。

刘备看完视频前言,愈发专注地看向高空巨幕。

当初诸葛亮第一次向他提出《隆中对》的时候,给他的感觉,就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瞬间让他找到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到处流窜,一事无成。

而当诸葛亮以一篇《隆中对》,为他制定出清晰发展战略后,他的事业才得以逐渐腾飞。

故而,对于《隆中对》,他自然是极为认可的,从不怀疑其正确性。

那怕是从前面的视频中得知他的蜀汉最终未能一统天下,他也不认为是《隆中对》战略规划上的问题。

但现在,刘备有点不确定了。

如果是一般人说《隆中对》有问题,他只会觉得这个人无知没眼光。

可眼下批判《隆中对》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后世龙国的开国领袖。

这样的千古人杰说《隆中对》有问题,那刘备就觉得,也许是真有问题。

那么,搞清楚是什么问题就很重要了。

只有弄清楚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刘备觉得,如果能修正《隆中对》的战略错误,也许这一世他便能成功中兴汉室!

与此同时。

另一边。

诸葛亮的脸色有些凝重。

《隆中对》是他的心血结晶,是他殚精竭虑为刘备制定的发展战略。

他自认为已经做到了极致,为刘备找到了最佳的发展道路。

没想到后世那位伟人会认为他一开始错了,还说蜀国的灭亡始误于《隆中对》。

这让他很难接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岂非是愧对自己主公?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诸葛亮便迫切地想知道,后世那位伟人,是如何批评他的《隆中对》的?

……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规划。】

【所以,讲《隆中对》,就不能不讲讲咱们的刘皇叔。】

【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他那点皇族血脉纯度,经过祖上中山靖王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几百年的开枝散叶,就像1减去拼多多砍价成功率的得数一样,小数点后六位开外。】

【小时候的刘备,只能过着和母亲一起编草鞋谋生的牛马生活,刘备15岁那年,母亲让他外出求学,用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少年刘备对于学习的态度,那就是三个字:学个屁。】

【相反,刘备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穿名牌,耍酷玩摇滚,成天和街溜子们一起混。】

【刘备讲义气,懂感情,会来事,能得兄弟们死力,堪称涿郡一朵交际花。】

……

东汉末年位面。

曹操看到这里,微微点头。

对于刘备这个敌人的个人魅力,他还是很认可的。

尤其是在拉拢人心方面,曹操觉得刘备尤为擅长。

这一点,当初他听说刘备在担任平原国相的时候,遭遇刺客,结果这个刺客反而被刘备感化这件事之后,他就发现了。

……

【这100的魅力值天赋不是白点的,刘备学术上未见有什么建树,但拉投资的本事却是天花板级别。】

【很快,刘备就被人资助进了汉末著名博导卢植门下,也因此结识了不少二代出身的天龙人们。】

【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公孙瓒。】

【23岁那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招募乡勇,刘备很快就拉来了天使轮投资。】

【有了启动资金后,刘大哥振臂一呼,昔日铜锣湾上的底层兄弟,纷纷来投。】

【就此,有了自己的队伍,打完黄巾刘备依靠战功,终于进了公务员编制。】

【不过,东汉朝廷在不做人这方面,和带英是旗鼓相当的。】

【你为朝廷立了功,朝廷当你临时工。】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朝廷翻脸不认账。】

【要把刘备这种没有背景,靠军功升迁的泥腿子赶出编制。】

弹幕评论飞出:

“好家伙,这还真就是:出来混,能打有屁用,是要讲背景的!”

“事实证明,从古至今,想要进编制,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东汉朝廷这种脑残操作,不灭才有鬼。”

“连军功都不认,以后谁还会给朝廷卖命啊,这样的朝廷,吃枣药丸!”

“……”

东汉光武帝位面。

刘秀看到这里,忍不住怒骂出声:

“混账东西!昏庸至极!”

朝廷本来就风雨飘摇,还搞卸磨杀驴那一套,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难怪他的大汉江山最后会分崩离析。

“怎能让如此昏庸无能之人坐上皇位?”

刘秀非常恼怒。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皇帝都快成吉祥物了。

……

【成年人的破防,就在一瞬间。】

【刘备一怒之下,把上头派下来的官员,绑起来痛打一顿后就弃官逃跑了。】

【此后的同御里,刘备一直在立功当官被撸的社会毒打中,循环也慢慢明白了,进体制靠不住,除非母猪能上树。】

【江湖不是打和杀,而是人情和世故。】

【30岁那年,刘备终于靠着老朋友公孙瓒的帮助,拿到了一个一把手的职务,平原相。】

【刘备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干活在外抵御贼寇,在内,乐善好施。】

【北海相孔融被围,刘备去救,曹操讨徐州,刘备去援。】

【急公好义的刘备,收获了广泛的好评,也让他的人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公元195年,徐州牧陶谦病重,他感念刘备前来相救的仁义之心,将徐州的实际管理权直接托付给了他。】

【从县处级干部,直接飙升到了省部级大员,34岁的刘备此时,可谓是前途无量。】

……

看到这里。

三国位面之后的诸多朝代位面。

许多熟读史书,对三国历史比较了解的古人,都摇了摇头。

正所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拿下徐州的实际管理权,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之前的刘备,只是拥有好名声,却并没有掌握太强大的实际力量。

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也很少有人会主动找他麻烦。

然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在刘备坐拥徐州之后,就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觊觎。

而刘备手中又缺乏足够的力量能治理好以及守卫好徐州。

如此一来,刘备的处境自然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

【然而接手徐州后,他很快发现,自己讲哥们儿义气的那一套,根本治理不了一个省。】

【徐州牧的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吕布偷袭了。】

【狼狈逃亡的他,还被袁术趁火打劫,手下的军队,一度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后,刘备不得不拉下脸,投奔了昔日的敌人曹操。】

弹幕评论飞出:

“有一说一,曹老板当时对刘皇叔还是不错的。”

“回复——确实是,曹操当时很欣赏刘备,所以想拉拢他,只是没成功。”

“回复——曹丞相当时还是低估了刘备,不然拉拢不成之后,就该痛下杀手了。”

“回复——哈哈,这得亏刘备演技出众,在煮酒论英雄中成功骗过了曹操。”

“回复——曹操当时也是大意了,没想到刘备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居然那么擅长骗人。”

“……”

东汉末年位面。

曹操看着高空巨幕,眼中闪过一丝懊恼之色。

当时,他确实是被刘备这个貌似忠厚的家伙给骗过了。

不然的话,他必然不会给刘备发展壮大的机会。

如此一来,今天就会少一个难缠的对手了!

“奸诈的大耳贼!”

曹操口中冷哼一声。

……

【要说曹老板,对刘备是真不错。】

【他让刘备第一次走进了朝廷中央,认证了皇叔的名号,得到了左将军的职位。】

【还帮他报了仇,灭了吕布。】

【但,刘备却对曹操日益暴露的野心非常反感。】

【公元200年,刘皇叔一手背刺,袭杀了曹操麾下的徐州刺史车胄。】

【愤怒的曹操,闪击了徐州,刘备又一次被击败,再次成为无根的浮萍。】

……

东汉末年位面。

曹操看到这里,怒骂一声:

“忘恩负义的无耻大耳贼!”

说实话,要说当时刘备的背刺对他造成多大危害,其实也说不上。

他的愤怒不是因为自家受到了很大损失,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番真心被辜负。

他以诚相待刘备,然而刘备却背叛他,这才是他真正愤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