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晴
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我依然是查看《奇术色医》的更新。昨晚睡前,王洋刚刚踏上前往藏区寻找《天元针经》的旅程。今天的更新描述了他在雪山中的艰难跋涉,以及沿途收集各种珍稀药材的经历。读到他辨认高原雪莲的段落,我不禁想起张老昨天教授的中药辨别方法,两相对比,加深了我的记忆。
正当我沉浸在阅读中时,老刘的电话打了进来:兄弟,你看最新章节了吗?那个藏区情节太精彩了!
刚看完,我回答,你知道吗,王洋辨别雪莲的方法和我最近学到的中药知识有些相似。
什么?你还真的去学中医了?老刘惊讶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是啊,为了准备中医知识竞赛。对了,你有空吗?今天我要去中药园实地考察,要不要一起?
老刘犹豫了片刻:中药园?就是看些草啊根啊的?
不只是看,还能学习辨别真药材,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这些可都是《奇术色医》里提到的知识点。我故意用小说来吸引他的兴趣。
果然,老刘立刻来了精神:真的?那我去!说不定能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
约好中午在市植物园门口见面后,我开始准备今天的学习材料。林晓昨晚发消息说,今天除了参观中药园,还会有一个小型模拟竞赛,测试我们的学习成果。想到竞赛越来越近,我既紧张又期待。
吃过早饭,我翻开《中药学》,复习昨天学过的内容。书中对药材的描述虽然专业,但比起小说中的生动叙述,显得有些枯燥。我发现自己已经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先通过小说激发兴趣,再通过专业书籍系统学习,最后在实践中验证。这种方法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中午时分,我来到植物园门口。老刘已经等在那里,脸上带着好奇的表情。林晓和几位参加竞赛的同学也陆续到达。林教授和张老则在园内药用植物区等我们。
步入中药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药用植物整齐排列,每株植物前都有科普牌介绍其名称、功效和用途。老刘兴奋地小声对我说:看那个,那不是王洋用来治疗发热的金银花吗?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佩服小实专业。张老注意到我们的窃窃私语,走过来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
老刘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在说一本小说,实专业。张老注意到我们的窃窃私语,走过来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
老刘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在说一本小说,里面提到了这些药材。
张老并不介意,反而笑道:能通过小说对中医产生兴趣也是好事。不过今天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学习和辨别。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跟随张老和林教授参观了各种药用植物,学习它们的生长特性和辨别方法。看到实物与图片的差异,让我对中药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入。老刘虽然最初只是因为小说才来,但渐渐也被真实的知识所吸引,认真地记起笔记来。
参观结束后,张老带我们去了中药标本室,那里收藏着无法在园中种植的珍稀药材标本。我们见到了真正的雪莲、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对比《奇术色医》中的描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艺术加工。
这是藏红花,张老指着一种深红色的细丝说道,在小说中可能会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但现实中它确实是名贵的中药材,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听到这里,我和老刘不禁相视一笑。在小说最新章节中,王洋正是用藏红花救治了一位高山反应严重的向导,情节与现实知识不谋而合。
下午,我们在中药园的教室里进行了模拟竞赛。试题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识别和简单的诊断方法。令我惊喜的是,很多知识点我都能回答上来,其中一部分还是通过对比小说内容加深记忆的。考试结束后,林教授简单评讲了试卷,我的成绩在十几名参赛者中排名第三,这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正式竞赛充满信心。
老刘虽然没有参加考试,但全程旁听了评讲,似乎也学到了不少。回去的路上,他感叹道:没想到一本小说让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真实知识,以后再看《奇术色医》,眼光肯定不一样了。
我深以为然:小说和现实相互印证,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晚上回到家,我一边整理今天的笔记,一边继续阅读小说更新。王洋在藏区遇到了一位隐居的藏医,正向他请教当地特有的医术。两人的对话中涉及了很多藏医理念,与汉族中医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这段内容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去了解更多关于藏医的知识。
放下手机,我想起今天在中药园的所见所闻,心中感慨:从一部智能手机开始,到沉迷一本小说,再到学习真实的中医知识,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虽然这一切起源于虚构的故事,但引导我走向了真实的学习和成长。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奇术色医》和中医竞赛成了我生活的重心。填报志愿时的忐忑已经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未知大学生活的期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中医知识竞赛的认真准备。
睡前,我给林晓发了条信息,感谢她和她父亲的悉心指导。她回复道:看得出你真的很用心,相信竞赛一定会有好成绩。对了,我也开始看《奇术色医》了,确实很有趣,难怪你这么着迷。
这个回复让我莫名地开心。原来,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的大门,还成为了我与朋友交流的桥梁。带着这份愉悦,我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和王洋一起在藏区雪山上寻找神秘的《天元针经》……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