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换源:

  2012年8月12日星期日晴

明天就要出发去大学报到了,这是我在家的最后一个完整白天。早晨醒来,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丝离别的气息。我拿起平板电脑,习惯性地点开《奇术色医》。王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不少有志于医学创新的年轻医者加入。今天的更新重点描写了王洋如何培养这些年轻医者,他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到刘教授和“青囊先生”也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批判性思考。王洋在小说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理念,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习有了更具体的期待——我希望也能遇到像王洋这样的老师,或者至少,能在一个鼓励独立思考的环境中学习。

吃早饭时,妈妈的眼眶有些湿润,不停地叮嘱我各种琐事:“到了学校要按时吃饭,晚上早点睡,别总熬夜看小说……衣服要勤换洗,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

爸爸则相对平静,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儿子,你长大了,该去闯荡自己的世界了。记住,遇到任何困难,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我点点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虽然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但离别在即,心中还是充满了不舍。

上午,我最后检查了一遍行李,确保所有证件和必需品都已带齐。然后,我给林晓和老刘发了信息,约他们下午一起去市中心的书店逛逛,算是我们“跨界学习小组”暑期活动的最后一次集结。

下午,我们三人在书店碰面。林晓买了一本关于中药炮制的专业书籍,老刘则找到了一本关于算法设计的经典教材。我则在历史区发现了一本《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医学交流》,书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中西方医学如何通过丝绸之路相互影响和借鉴,这与《奇术色医》中王洋与西方医学研究者合作的情节不谋而合。

“这本书太棒了!”我兴奋地对林晓和老刘说,“它从历史考古的角度印证了中西医交流的悠久历史,这对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很有启发。”

“看来我们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林晓笑着说,“希望开学后我们能经常交流,互相学习。”

“必须的!”老刘附和道,“我们的‘跨界学习小组’可不能散伙。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一起搞个什么大项目呢!”

我们又聊起了对大学宿舍、食堂、课程的各种想象,对即将到来的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分别时,我们互相加油鼓劲,约定在各自的大学安顿好后,第一时间联系对方。

晚上,家里为我准备了丰盛的“践行宴”。饭桌上,亲戚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并送上了对大学生活的美好祝福。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浓浓爱意和期盼。

饭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平板电脑,继续阅读《奇术色医》。王洋的研究中心面临着来自传统医学界的巨大压力,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用更扎实的研究成果回应质疑。小说中,王洋说:“任何创新都会伴随着阵痛,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下去。”

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我的内心。我知道,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道路上,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方向,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临睡前,我给“青囊先生”发了条私信,告诉他我明天就要出发去大学了,并感谢他这个暑假以来通过小说和私信给予我的启发和鼓励。

他很快回复:“雏鹰总要离巢,才能搏击长空。大学是新的起点,愿你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奇术色医》的故事会继续,王洋的探索也不会停止,期待未来能在学术的道路上与你相遇。”

放下平板,我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心中百感交集。这个暑假,因为一部偶然发现的网络小说,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奇妙的转折。从一个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的准大学生,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

《奇术色医》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和考古交叉领域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梦想。王洋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明天,我就要带着这份憧憬和行囊,踏上新的征程了。再见了,我熟悉的家;再见了,这个不平凡的夏天。你好,大学!你好,未来!

带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我躺在床上,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奇术色医》中王洋与同道们探讨医学奥秘的声音,渐渐进入了梦乡。梦中,我背着行囊,走进了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大学校门,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