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换源:

  2012年8月22日星期三晴

军训第六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前几日截然不同的味道——那是一种混杂着紧张、期待与黄铜气息的味道。因为今天,我们将要进行整个军训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项目:实弹射击。

清晨的哨声似乎都比往常更带了几分肃杀之气。我醒来后,第一件事不再是感受身体的酸痛,而是下意识地握了握拳,感受着那份因期待而微微颤抖的心跳。昨晚睡前看的《奇术色医》最新章节里,王洋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一位身份显赫的病人进行一场极其精密的脑部手术,手术位置紧邻要害,稍有偏差便会万劫不复。小说中,王洋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在术前进行了长达三天的静坐,将自己的心神、呼吸、乃至每一丝肌肉的颤动都调整到与天地同步的频率。他对手术刀的掌控,就如同将军对麾下兵士的掌控一样,精准而绝对。

“心止如水,手稳如山。”王洋的这句话,在我即将踏上靶场之际,显得格外应景。射击,不也正需要这样的境界吗?

上午,我们没有进行常规的队列训练,而是被带到了一个专门的讲堂。张教官的表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肃,他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枪械的构造、安全守则以及射击的基本要领——据枪、瞄准、击发。他反复强调:“枪不是玩具,是武器!它在你们手上,你们就要对它负责,对身边的战友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整个讲堂鸦雀无声,只听得见教官洪亮的声音和我们略显急促的呼吸声。我能感觉到身边的赵磊,这个平时最爱咋咋呼呼的东北汉子,此刻也屏住了呼吸,眼神里满是专注。李明则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要点,仿佛在听一堂重要的专业课。陈宇的双手放在膝盖上,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显然是紧张到了极点。

下午,我们乘车前往郊区的靶场。靶场四周空旷,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则是一排排整齐的靶位和高高的防护墙。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硝烟味,每一次远处传来“砰”的一声枪响,都让我们的心脏跟着一紧。

轮到我们方阵上场了。我们五人一组,在教官的指导下,依次卧倒在靶位上。我分到了一支八一式自动步枪,当冰冷而沉重的枪身握在手中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感油然而生。这不再是电影里的道具,而是一件真正可以决定生死的武器。

我努力回忆着上午教官讲的要领,将枪托抵紧肩窝,脸颊贴上冰冷的枪身,右眼通过准星和缺口,望向一百米外那个模糊的靶心。“三点一线”,教官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响。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跳平复下来,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王洋在手术台前那古井无波的眼神。

“预备——放!”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我扣动了扳机。

“砰!”一声巨响在耳边炸开,枪托猛地撞击着我的肩膀,一股巨大的后坐力传来,震得我整个身体都麻了一下。子弹出膛的瞬间,我甚至没看清靶子上的情况。硝烟的味道呛入鼻腔,我的心跳快得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一连五发子弹,几乎是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打完的。直到教官命令我们起身,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已经满是冷汗。

报靶员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开始播报成绩。

“赵磊,28环!”

“李明,35环!”

“陈宇,42环!”

听到陈宇的成绩,我们都惊呆了。这个平时看起来最文弱、最紧张的室友,竟然打出了我们之中最好的成绩。他自己也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靶纸,脸上泛起了激动的红晕。

轮到我了。“4号靶,38环!”

一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但我已经心满意足。这次经历的意义,远大于环数本身。

回到宿舍,大家还沉浸在射击的兴奋中,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赵磊对自己“马失前蹄”颇为懊恼,李明则在分析自己弹道偏离的原因,而陈宇则成了我们宿舍的“英雄”,被我们围着追问“秘诀”。

“我……我也不知道,”陈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太紧张了,所以就想着教官说的话,什么都别想,就盯着那个靶心,然后就……就打了。”

“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我笑着说,“跟王洋悟道一样,往往是在最无我的状态下,才能爆发出最大的潜力。”

晚饭后,我给“青囊先生”发了私信,详细描述了第一次实弹射击的感受,从握枪的沉重,到击发的轰鸣,再到看到成绩时的复杂心情。

他很快回复道:“持枪如持针,瞄准如切脉,击发如施药。其理相通,皆在心神合一。你能于喧嚣枪声中,求内心之静,此番体验,胜过万卷书。王洋之医道,亦是在无数次临证实践中,于生死之间磨砺而出。今日之经历,于你而言,亦是一场修行。”

“青囊先生”的话,总能一语中的,让我豁然开朗。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靶场上的枪声。这次经历,让我对“精准”、“专注”和“责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技能的训练,更是一次心理素质的洗礼。考古研究,同样需要这样的专注与精准,才能从蛛丝马迹中还原历史的真相;而中医的精髓,更在于对人体细微变化的精准把握。

《奇术色医》的故事,为我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而军训的现实,则让我亲身体验了通往这个境界所必须的磨砺。汗水与书香,现实与理想,在这军营的夜晚,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带着这份独特的感悟,我在疲惫与兴奋中沉沉睡去。梦中,我不再是手持步枪的士兵,也不是在古墓中探索的学者,而是像王洋一样,手持一根银针,凝神静气,对准一个无比精细的穴位,缓缓刺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