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换源: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晴

军训结束的第一天,校园仿佛褪去了那层迷彩的外衣,重新穿上了学术的正装。清晨,我醒来时没有了往日整齐划一的哨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期待。

昨晚睡前,我依旧沉浸在《奇术色医》的世界里。书中王洋正在为一个全新的医学研究项目做准备,他对团队说:学术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源于最初的好奇、最朴素的求知欲,以及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这句话仿佛为我即将开始的考古学习之旅,点亮了一盏明灯。

上午,考古系的新生们在系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系里的博物馆和实验室。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陈列柜里是各个时代出土的文物,墙上挂满了考古发掘现场的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静止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和重构。

系主任是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的老教授,戴着厚重的眼镜,说话时目光炯炯有神。他站在博物馆中央,对我们说:考古学,不仅仅是挖掘文物,更是在与历史对话。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个鲜活的文明故事,等待我们去揭开。

他指着一件汉代的青铜器说:看这件器物,表面看似平凡,但每一道纹路、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见证。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要用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方法,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忍不住想起了我们在军训期间排练的情景剧《尘封的药香》。那个从古墓中发现医简的场景,何尝不是一种考古精神的生动诠释?

中午,我们在系里的小餐厅一起用餐。苏晓雯兴奋地和大家分享着对考古专业的期待: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能够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谜题。

赵磊则开玩笑说:我是冲着可能会去各种神秘的遗址探险来的!

李明推了推眼镜,严肃地说:考古不是电影里的探险,而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每一个发现,都需要最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最严格的学术论证。

下午,系里安排了第一堂专业基础课——考古学导论。授课的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女教授,她的名字叫王丽华,据说是国内考古学界颇有名气的学者。

考古学,王教授开篇就说,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过去生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依赖于挖掘,更依赖于对文物的系统性研究和跨学科的分析。

她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通过一件陶器的制作工艺,可以推断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墓葬中的随葬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和文化习俗;通过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的对比,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考古学的魅力,王教授说,就在于它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每一次发掘,都可能颠覆我们已有的历史认知。

课后,我主动上前询问了一些问题。我对中医文献与考古的结合特别感兴趣,想了解是否可以在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王教授听完我的问题,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中医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其与考古学结合,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独特的视角。

晚上,我给青囊先生发了一条信息,分享了今天的所见所闻。他很快回复:学无止境,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王洋行医,我授中医,尔等学考古,虽道不同,然皆求真务实,探索未知。此为学问之根本。

夜深了,我坐在宿舍的窗前,望着校园里的路灯。军训结束了,大学生活的第一页即将开启。就像我们在舞台上展示的那卷医简,每个人的大学之路,都是一卷等待被解读的珍贵文献。

《奇术色医》中王洋不懈的探索精神,我们在舞台上展现的文化传承理念,如今在这个考古系的教室里,找到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注脚。

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对学术的敬畏,对未来的期待,我慢慢进入梦乡。梦中,我站在一个古老的遗址上,手中是那卷象征智慧的医简,周围是各个时代的文物,诉说着永恒的人类文明故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