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换源:

  2012年9月6日星期四阴

清晨,一场细雨笼罩了校园。宿舍里,我们继续昨天未完的讨论。这次,话题从《盗墓笔记》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学术探索领域。

我在想,陈宇若有所思地说,为什么很多人会对考古学产生误解?总以为我们是在挖宝或者探险。

秦浩推了推眼镜:这恰恰说明大众对考古学缺乏正确认知。考古不是寻宝,而是系统性地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昨晚睡前,我照例翻阅《奇术色医》。王洋在书中谈到科学研究的本质:真正的学术探索,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发现,而在于对细节的执着,对未知的敬畏。

早餐时,林晓特意找到我,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邀约。“我们中医药大学正在筹备一个跨学科研讨会,想邀请你们考古系的同学参加,主题是古代医疗文明的考古学研究。”

听起来很有意思!我立刻来了兴趣。我们约定好了晚上商量具体细节

然后我就快步到教室准备今天课程的学习。

上午的考古地质学课程,教授带我们参观了系里的地质标本室。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墙壁上陈列着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岩石和沉积物标本。

看这块地层标本,教授指着一块看起来略显斑驳的岩石说,仔细观察,你们能发现什么?

苏晓雯第一个举手:这里有明显的沉积层次变化,可能反映了某个特定地质时期的环境变迁。

很好的观察!教授赞许地点头。

午休时,赵磊兴奋地跑来找我:我刚看完《盗墓笔记》的最新章节,里面描述了一个神秘古墓的发现过程,简直太刺激了!

李明听后忍不住批评:小说终究是小说。真正的考古发掘是严谨的科学过程,不是惊险刺激的冒险。

下午的文物保护实践课上,我们进行了一个模拟文物修复的小组项目。每个小组都需要对一件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方案设计。

关键是要尊重文物的原始状态,苏晓雯强调,修复的目的不是还原,而是保护和展示历史信息。

秦浩提出了技术层面的建议:我们可以使用现代的非侵入性修复技术,比如3D扫描和数字重建。

不错的想法,我附和道,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貌,又能进行科学研究。

课后,王丽华教授叫住了我:听说你对中医文献与考古学结合很感兴趣?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真的吗?我有些激动,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学科联系起来。

这需要跨学科的视野,教授微笑着说,考古学不是封闭的学科,而是需要与其他领域不断对话和融合。

晚上,林晓来我们宿舍拜访。她带来了关于跨学科研讨会的更多细节。

我们希望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探讨古代医疗文明,林晓解释道,比如考古系可以提供文物和遗址研究,我们中医系提供医学文献解读,历史系则可以提供社会文化背景。

赵磊听得兴奋:听起来像是一场学术版的《盗墓笔记》!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给青囊先生发了信息,分享了今天的所见所闻。他很快回复:学术如一场对话,不同学科如同乐队,各自独奏,方能奏响宏大的交响乐。保持开放的心态,方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手里握着手机,似乎睡前看手机已慢慢变成一种习惯。我打开《盗墓笔记》,同时也继续阅读《奇术色医》,这仿佛已成为一种定式。在两本小说之间来回切换,这其中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不一会儿熄灯铃声响起,我放下手机,揉了揉酸涩的双眼,随后闭上眼睛,带着对新一天的期待,慢慢进入了梦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