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后方的座位也逐渐尘埃落定,争执声渐渐平息。
尽管女娲并未亲自目睹这一切,但她对在场的动态了如指掌。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特意为大哥伏羲预留了最前沿的座位。
毕竟,伏羲是她的亲大哥,给予一些特殊关照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有人愚蠢到对伏羲不利,女娲的制裁将是迅速且无情的。
在场的每一位准圣都深知这一点,心中对女娲的力量充满敬畏。
在某一刻,女娲缓缓睁开双眼,殿堂内立刻陷入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坐下,场面一片肃静。
圣人那无形的威压犹如实质,首排的众人感受尤为深刻。
然而,镇元子却显得从容不迫,甚至还能周到地保护自己的弟子们。
“在接下来的千年里,我将向各位传授道法,期待大家能从中受益,不枉费这千年的光阴。”
话音刚落,女娲周身开始散发神秘的光辉,神圣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殿堂。
无需人动手,沉重的殿门便自动缓缓关闭。
紧接着,女娲微微张启红唇,一连串奇珍异宝浮现,金莲遍地绽放,一派神奇景象。
神秘道韵缓缓展现,龙腾凤舞,百兽祥和,观者无不为之着迷。
起初,尚有人心浮气躁,然而,随着女娲的讲述深入,所有人都被深深吸引,全神贯注。
以镇元子的弟子们为例,他们起初满怀期待,兴奋不已,相互间眼神交流不断。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个个变得安静,似乎有所领悟。
这样的宁静对镇元子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沉醉于女娲那柔美的声音之中。
坦白讲,在讲道方面,女娲或许不及鸿钧。
那些曾聆听过鸿钧讲道的生灵都明白,在对圣境的理解上,鸿钧无疑更胜一筹。
女娲并未遵循鸿钧的斩三尸证道之路,而是凭借功德成就圣位。
虽然这种方式极为罕见,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复制,但现场的生灵依然受益良多。
女娲身为圣人,其理解力远超准圣,即便是实力高强的镇元子等人都获得了不少启示。
女娲的讲道让他们对功德成圣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比起之前鸿钧的粗略讲解,这次的感悟无疑更加珍贵。
时间在无声中流逝,对于这里的听众而言,仿佛只是一瞬。
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
转眼便跨越了千年。
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女娲结束了讲道,轻启双眼,环视四周。
镇元子迅速与她目光相交,对女娲的智慧与见解心生敬意。
女娲似乎感受到了镇元子的敬意,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意。
其他生灵也意识到讲道的结束,纷纷不舍地睁开眼。
千年的聆听让他们受益匪浅,心中虽渴望继续,却无人敢提出。
女娲最后以威严的语气宣布:“千年之约已满,诸位道友可自行离去,不必多礼。”
女娲的话语刚落,天降功德之力便涌入她的体内,带给她无上的舒适与修为的细微提升。尽管这股力量不及她创立人族时的辉煌,但正如俗语所说,再小的恩惠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已身处圣人之境的女娲而言,任何提升修为的机遇都是珍贵而难得,她自当把握。目的已达,是时候送别听众了。
镇元子舒展着身体,目光转向了他的弟子们。他们虽实力尚未达到聆听圣人讲道的门槛,但凭借着过人的天资,或许能从中汲取不少精华。事实正如镇元子所预料,赵公明脸上的喜悦便是最好的证明。其他人,如三霄姐妹,也难掩喜色,对女娲流露出深深的敬仰。特别是六耳,他笑得如此开怀,与前生偷听鸿钧讲道时的心惊胆战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他因行迹败露而遭受惩罚,不久便离世,如今得以堂堂正正地聆听教诲,感觉自是不同。
“你们聆听圣人教诲,都有何感想和领悟?”镇元子问道。
几位弟子在此刻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但他们还是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镇元子眼中,这些内容简单至极,然而对于尚未达到大罗金仙境界的他们来说,却已经是极为深奥。
镇元子耐心地以宽容的心态继续指导,引领他们探索更幽深的道理,并不曾对任何人的想法予以否定。
高坐在上方的女娲,目睹这一切,对镇元子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心中他的形象愈发立体。
她不曾见过这样的镇元子,那么专注,那么尽责,这样的他,给女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求知若渴的氛围中,元始天尊也向女娲提出了自己的请教:“敢问女娲圣人,能否传授成圣的经历,以及那鸿蒙紫气的运用之道?”
女娲平和回应:“元始师兄,我们同出一师,无需这般礼数。”
而镇元子心中却萦绕着另一个谜团:老子究竟何在?
在女娲传授智慧的数千载中,东海之滨的人族得以迅速发展,这片远离洪荒中心的边缘之地,让他们避开了无数强敌的威胁。
加之,巫族奉帝江之命,在此默默守护人族,使他们得以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族群在自身的奋斗下不断壮大,即便失去了女娲的庇护,他们在洪荒中的发展也未尝停歇。
老子,作为三清之首,鸿钧道祖的首席弟子,素来自负且自尊心极强,对于小师妹女娲的飞跃成圣感到震惊。他前往东海之滨,怀着复杂的心绪,意在亲眼见证女娲造出的人族。他在一座不知名的荒山上,耗费了数百年时光,用他那敏锐无比的五感,对人族的生存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因此,经过漫长的岁月,人族的数量显著增长。
即便没有女娲的守护,他们在混沌的洪荒中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持续进化。
虽然距离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还有一段距离,但某些独特的品质已经开始显现。
在无尽的洪荒中,能迈出这第一步已属不易。
在女娲传道之前,老子从昆仑山下来,直接赶往东海之滨,目的是观察女娲所创造的人类。
身为三清之首,鸿钧的大弟子,老子内心充满了自豪与自尊。
然而,小师妹的突然成圣,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或许鸿钧并不感到十分惊讶,老子回想起来,总觉得老师对女娲的态度有所不同。
这种想法如今更加坚定了。
但即便理解这一点,老子心中的那份难以接受的情感依旧存在。
带着这样的心情,他来到东海之滨,想要亲眼见识小师妹所创人族的非凡之处。
老子在这荒山上花费了数百年,虽然与人类栖息地相隔甚远,但凭借他那敏锐的五感,一切依旧历历在目。
在漫长的数百年间,老子始终关注着人族的变迁,期望从中寻得真理。
然而,他的探寻并未得到预期的结果。
在人族的历史长河中,他目睹了无数的生死轮回,情绪变迁,从衰亡到新生。
随着人族的不断繁衍,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各地,甚至扩展到了遥远的东海边缘,那曾是巫族的领域。
的确,那片土地曾经属于巫族,对此老子虽不甚关心,但关于势力的变动,他仍有所耳闻,那是鸿钧道祖提及过的。
令他费解的是,巫族对人族的扩张似乎并无异议,反而在暗中助力,难道是为了向女娲示好?
这些,老子无意深究,他的追求在于成圣之道,希望能从人族中觅得灵感。
但遗憾的是,现实的人族与他心中伟大的种族相去甚远,尽管他们拥有九天息壤和三光神水这样的神物。
目睹眼前的一切,老子意识到,耳闻之虚不如目验之实,人族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卓越。
人族,一个号称先天之种的族群,却除了外观上的道体痕迹,别无先天之优势。
他们如同披上了一层虚有其表的华丽外衣。
长久以来,人族的生存方式仍与野兽无异,其智能甚至不及许多野生生物。
他们的生活原始粗犷,彼此间的沟通也显得异常艰难,让人不禁为之头疼。
以狩猎为生,却无奈在体型、速度与力量上远逊于猎物,
往往需要集结一群人之力,方能对抗一只未开化的野兽,即便如此,伤亡在所难免。
人族缺乏敏捷、力量、速度与智慧,其存在的价值何在?
这实在令人费解。
人族的体质与洪荒万族相比,差距悬殊,轻易便被疾病击倒,或因微小创伤而亡,
这种脆弱性,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食物不当会导致腹泻,误食有毒植物即致命,营养不足同样会夺走生命。
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看似微不足道的死因,如跌落、溺水、雷击、树倒,
在人族之前,我从未听闻有哪个种族会因这些琐事而轻易丧命。
老子心中困惑难解,这样一个看似脆弱的种族,怎会拥有如此深厚的功德力量?
这简直违反了自然的逻辑。
在这浩瀚的洪荒世界里,人族实力远不如其他种族,可为何偏偏是他们给予了女娲成就圣位的契机?
难道人族还有什么未被发掘的特质?
带着这样的疑问,老子又花费了数百年时间深入观察。
在他看来,人族唯一的优势或许就是他们那超乎寻常的繁殖速度。
但数量上的优势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面对其他种族,哪怕是普通的妖族时,人族的多数往往也无法转化为力量。
在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数量显得无足轻重。
即便是在女娲成圣之后,人族的众多人口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难道仅仅是作为其他种族的食物吗?
但这样低贱的用途,并不被老子看好,毕竟他早已超脱了肉体的欲望。
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人族虽然依旧在生死轮回中挣扎,却未因之而减少。
虽然在与野兽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一些优势,但总体上,野兽依旧处于上风。
人族与野兽的对立,看似类似于巫族与妖族的矛盾,但实际上却更为复杂。
巫族和妖族能打的有来有回,但人族行么?
说到底人族是为了活下去,才选择和野兽战斗的,若是能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人族肯定会放弃这个机会,选择更加安逸的方式存活下去吧。
很多时候,人族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就丧命。
说到底,老子还是不理解这人族究竟好在哪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