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千金转型,账本之外的战场

换源:

  小姐,李记粮行的伙计又在街口晃悠了。贴身丫鬟晚晴递过暖手炉,语气里带着担忧。陆明玥摘下手套,指尖还留着揉面的面粉,她望着对面铺子紧闭的木门——那原是陆家绸缎庄的产业,如今为筹开食肆的资金早已变卖,门上的铜环在雨水中泛着冷光。

食肆内堂却暖得像团春阳。八张梨花木方桌沿墙摆开,每张桌上都放着小巧的青瓷瓶,瓶中插着当日采摘的野菜花。最里间的灶台上,老厨娘正用陶瓮煨着蹄髈汤,汤色乳白如脂,飘着几片嫩绿的香椿芽。陆明玥走到墙前,指着新挂的《金陵节气食单》对伙计们说:今日立夏,主推槐叶冷淘,按宋谱改良的,面条要用新磨的槐叶汁和入麦粉。

正说着,街口突然传来喧哗声。陆明玥掀起竹帘望去,只见李记粮行的少东家李乘风正站在油布伞下,对着围拢的街坊指指点点:你们看这食肆用的面粉,怕是掺了去年的陈粮!昨儿我还见他们从漕帮的破仓库里运东西呢!他身边的伙计立刻扯开写着陈粮害人的横幅,引得不明就里的百姓议论纷纷。

小姐,这可如何是好?晚晴急得直跺脚。陆明玥却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后厨。她掀开靠墙的大缸,里面整齐码着五层高的面袋,每袋都贴着标签:谷雨前收的苏麦清明新磨的槐叶粉。最底层的陶瓮里泡着刚发芽的蚕豆,芽尖上还挂着水珠——那是她特意从城外农庄收的七日鲜。

把这些都搬到门口。陆明玥解下围裙,露出里面绣着麦穗纹的素色夹袄,再取些新鲜面团来,我要当面给街坊们做槐叶冷淘。晚晴虽疑惑,但还是依言照做。当伙计们将贴满标签的面袋一字排开时,李乘风的脸色渐渐变了,他没料到这位昔日养在深闺的陆家千金,竟真会在街头巷尾抛头露面。

陆明玥洗净双手,取过一团揉好的槐叶面,在青石板上擀成薄如蝉翼的面片。她的手法带着江南女子的柔婉,却又透着习武之人的利落,面片在她指间翻飞,转眼便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里写,槐叶冷淘其色鲜碧,其味清凉,她一边煮面,一边对围观的街坊笑道,我特意加了薄荷汁,立夏吃最是解暑。

面条煮熟过冷水后,她舀上一勺用青梅、话梅熬制的酱汁,撒上炸得酥脆的蚕豆瓣。当第一碗槐叶冷淘端到张婆婆面前时,老人尝了一口便拍手叫好:这酸味正,面条还带着槐花香!比李记粮行卖的杂面好吃百倍!旁边的王屠户也凑上前:陆小姐,给我来碗,我亲眼见你用的新麦粉!

李乘风见状,气得将伞柄攥得发白。他使了个眼色,手下的地痞立刻上前踢翻面袋:谁知道你这些标签是不是现贴的!漕帮的人昨晚还在你后厨鬼鬼祟祟!陆明玥眼神一凛,正要说话,却见人群后闪过道青影——苏婉抱着绣绷走来,指尖还沾着未干的丝线。

李少东家此言差矣。苏婉将绣绷放在面袋上,绷上绣的正是漕帮码头的地形图,昨夜我替陆小姐来取绣样,亲眼见她从漕帮义仓运的是灾民赈粮,倒是李记粮行的伙计,今早往泔水桶里倒了不少发霉的糙米。她说着,掀开旁边的泔水桶盖,果然漂着几缕霉斑明显的米糠。

街坊们顿时哗然。李乘风脸色铁青,指着苏婉道:你一个绣娘懂什么!陆明玥却接过话头:苏姑娘说的是实情。我变卖产业的资金,一半用来开食肆,一半已托漕帮运往苏北灾区。她从袖中取出一叠票据,正是漕帮总舵主亲笔签的运粮文书。

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陆明玥手中的文书上。李乘风见势不妙,带着伙计匆匆离去,临走前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街坊们却围上来,有的要买面,有的要问节气套餐,小小的食肆前顿时热闹起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