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儿,随为师到书房来。”
“是,师父。”曹丕点点头,亦步亦趋的跟着蔡邕来到了书房。
蔡邕的这个书房比较奇特,前面是一个大书案,书案后是蔡邕的座位。
在他的正对面摆了四张小桌。
一进入房间,蔡邕便直言
“徒儿,才气在身,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安天下。秀才提笔,纸上谈兵;举人杀敌,出口成章;进士一怒,唇枪舌剑。圣人驾临,口诛笔伐,可诛人,可判天子无道,以一敌国。
当然后者是如半圣孟子,至圣孔子那样的先贤才有资格做的。
不知徒儿想学何种法门?
曹丕一听,便来了兴趣,道:“感恩师父儒家有何种神通可学?可得长生否?”
蔡邕哑然失笑,摇了摇头,说道:“痴儿,自古以来就没有长生之人,如果存在,或可称之为仙人吧。”
传说儒家圣人孔子修成心境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
心境通的修炼涉及到在静坐中,心光发现,能够洞见肺腑,自见须眉,智勇踊跃,日赋万言,说妙谈玄,无穷无极。
神境通则是在不出庐舍的情况下,预知未来事情,隔墙见物。
天眼通通过正坐之间,心窍豁然大开,观透地理山河。
天耳通则是能闻十方之音,能忆生前之事。
宿命通则是能观透无数劫来,宿命所更。
而他心通则是能洞鉴十方众生,知他心内隐微之事,他虽意念未起,了了先知?。
自先秦时代以来,天地逐渐衰落,再也没有像至圣先师一样的神人了,也许孝武皇帝时期的董仲舒可以算上半个吧。
儒家的大多数神通因为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导致大多数神通都被集中在了咸阳,结果为西楚霸王项籍一把火全烧了,只能靠故老口口相传,导致像那样的神通大多都失传,
不过还是将孔子的道法《论语》的一部分传承了下来,像过目不忘,千夫所指,下笔如有神这种神通传承了下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孝武皇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大汉国运与儒道结合,然后儒道大师通过绑定国运而施展,儒道才有了新兴。”
曹丕听完后,心中暗暗想要是真像蔡邕说的那么好,那儒家岂不是无敌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旁门左道,更有像道门,佛门这样的一流学门?
儒官之道只要官职够高,境界自然而然就会涨起来。
缺点则是一旦失去国运加持,修为也会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谓有得必有失,一切全看个人选择。
不得不说,董仲舒能成为半圣,也并非没有道理。
光是这一手将儒道修行跟大汉国运绑定,就足以称之为神来之笔。
不仅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稳定,更降低了儒道修行难度,升官就能涨修为。
这也是儒家修行者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然而董仲舒初衷是好的,却低估了人性。
当儒者不再注重修心,只关注升官发财,就注定会将儒道推向另一个深渊。
曹丕不愿学这种虚假的修为,他要的是全部伟力归于己身,到最后能够成就神话大罗,全知全能。
不过神通可以学学,儒家的神通,他可以研究一下其中的道法,为自己以后能够开创出自己的路做铺垫。
于是曹丕先拜了拜,恭敬的说道:“请师傅传我神通。”
蔡邕赶忙上前扶起了曹丕,微笑的说道:“你我师徒之间何必如此生分?传道授业乃师之本分。今日为师先教你过目不忘之神通。
徒儿,神通是非常复杂的,当年为师也是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学成,非莫大的毅力与天赋才能够学成。
而且根据修为和施展的技巧,熟悉的程度而表现的威力不同”
(共分为初入,熟悉,运用自如,出神入化)
说罢,便施展起来,只见他气势大涨,最终汇集到头部之上,一道淡淡的文气,通过眼睛浮现出来。
曹丕的天赋根本不需要质疑,只是看了一遍,便能施展出,
顿时脑海快速闪过无数记忆,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那是他所有看过的书。
只要看过的听过的,就统统都在脑海中呈现,一字不落。
神通【过目不忘】!
说真的,他能够感受到这个神通的本质是通过一个莫名的力量来施展个,玄之又玄,缥缈近无,但曹丕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大汉的国运。
蔡邕看到曹丕眼中的文气,顿时身体一颤,似乎下了一个决定,带着一丝不可置信的语气道:“徒儿,你难道学会了吗?还达到了如此熟悉的境界。看来你有圣人之姿,今后你便每日过来,我跟随为师学习吧,不能让你浪费了如此天赋。”
曹丕先是微微点头,在眉心一皱,他肯定不可能只是学习儒家一门,而且时间不可能都用来,便向蔡邕委婉地说道:“师傅,徒儿年纪尚小,能否过些时日?”
至于是多少时日,曹丕就呵呵了,到时候不知道谁教导谁呢。
而且据他看后世的史书所了解,这老头为人古板的很。
由于自身的才华非凡,经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还特别喜欢抨击时政。
自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最好自己的回答能引起蔡邕的共鸣,才能把他忽悠住。
而且如果能让蔡邕感觉自己和他是一种人,那就很容易获得蔡邕的认可了。
又看到蔡邕听到之后,顿时惊觉,但是又不舍得自己这等良才美玉,心中犹豫。
想到这曹丕突然朗声笑道: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世道如此,我又能如之奈何?”
蔡邕听到所说的话,心中一惊,暗道难道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小子说的还挺有文采。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