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杞国有人忧天崩,高校学生展辩论

换源:

  学校里组织了大学生辩论赛,肖老师选徐达、王子鸣、何军、叶春梅参加了这场辩论赛。初赛的辩题是:杞人忧天。正方是A级(3)班,杞人不应当忧天;反方是C级(12)班,杞人应当忧天。肖老师很重视这次辩论赛,经常来督促4个人备题,3班出师不利,开场赛就碰到了大三历史系。4个人组成了一个辩论小组,由徐达任组长,徐达从图书馆里搜集了许多书,用来备战辩题。几个人认真的备战,可是进展很缓慢。肖老师要他们进行对抗式训练,徐达和何军充当反方,王子鸣和叶春梅充当正方。王子鸣和叶春梅同坐在一张桌子,但都没有越过三八线,他俩默契不够,常被反方徐达和何军驳得无力还击。不经意间,他俩转过脸四目相对,王子鸣给了叶春梅一个真诚的微笑,叶春梅也还以一个微笑。那春暖花开的笑,似一阵轻风,拂过两人隔阂的心,两人的距离也拉近了许多。

学校一下课,几个人围拢过来,进行对抗式演练。正方叶春梅说:“忧虑其实是一种病态,人们花大量的时间来担忧未来的事,他们担心自己、家人、社会、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这种杞人忧天的情绪,乱费了人们的精力,让人疲惫不堪,忧虑是一种毫无益出的行为,所以我方认为杞人不应当忧天。”

“忧虑可以说一副良药,它可以让我们思索得更多,让我们更关心自己、家人、社会和身体。这并不能说是一种乱费,只能算一种思索,如果超过了这个度,使人疲惫了,才是一种豪无益处的行为,所以杞人应当忧天。”反辩徐达驳道。

“可是杞人已经超过这个度了,他因为担心天要塌下来,茶不思饭不想,他已经严重超过这个度了,所以杞人不应当再忧天。”叶春梅说。

“你这么说,杞人就不应该忧天吗?你想一想在古代中国,认为天圆地方、科技水平不高,碰到恶劣的天气,天就像是裂开的壳。杞人因为有责任心,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才担忧天会塌下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吗?”何军的反问很高明。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忧虑像把锁,它能把人锁的心烦意乱。’天如果要塌,这是一个无方改变得事实,许多人因为忧虑而失败。项羽因为多疑中反间计,司马懿不敢入城活捉诸葛亮,李煜因为忧虑被宋太祖所杀。这些人虽然很有才能,却被忧虑绊住了脚,未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忧虑是一无所获的。”叶春梅说。

“忧虑其实是一把伞,行走在路上常常带着这把伞,既可以防天晴也可以防下雨。有这把伞又何乐不为呢?要说古代历史人物,因为忧虑成功的人更多。曹刿观看战旗、兵器、车印判断敌军是否是炸逃,蔺相如担忧廉颇嫉妒他的才能,处处避让他,才换来了将相和,诸葛亮忧虑光复汉业,才有六出祁裢山的壮举,司马懿奸臣如何能活捉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人应当忧虑。”徐达的驳论似乎无懈可击。

“杞人忧天不能与社会责任感混为一潭。杞人忧天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惰性,如果你爱国,难道就只能用忧虑来证明自己的情感吗?而忧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你无力改变,你在乱费自己的时间,你所忧虑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严重与可怕,请问辩方,青春易逝,你能把自己的青春耗在毫无必要的事情上吗?”王子鸣有力的回击,还以颜色。他继续说:“洛克曾说:‘忧虑是流过心头恐惧的小溪,如果水流增加,它就会带动所有思绪的河川。’我们不可能时时带着伞上路,如果带久了,那么这把伞就是负担,而不是什么好事。我请辩方认清楚忧虑与担忧的概念,忧虑大多是为自己,而担忧是一种关心。杞人忧天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太棒了,王子鸣。”叶春梅为他鼓掌叫好。

“让我们回到杞人忧天上来吧,杞人是担忧过去的事,在过去的意识形态中,谁能保证天真不会塌下来,而杞人看到了这一点,他懂得分析问题,付诸行动,防患于未然。”徐达重整旗鼓的说。

“但是杞人的担心是无根据的心里反应。”叶春梅驳道。

“我请辩方听清楚,我说的是在过去的意识形态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请辩方为我解决这个问题。”徐达说。

“杞人之所以会忧虑,是因为他没有看清事实,他为什么要担忧天要塌下来呢?而不去思索天是有是无,他也不懂得分析,如果天真的要塌下来,就凭你区区几尺汉子,又能把天撑住,天仍照样塌,为何不过好每一天呢?杞人忧天是一种庸人自扰。”王子鸣回答反方的问题。

“杞人忧天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徒增烦恼,折磨自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因此,我呼吁杞人不要再忧天了。”叶春梅补充的说。

4个人紧张的投入到这场辩论赛,虽然耽误了一些学习时间但却无比充实。连叶春梅也少有人打扰,甚至孔志敏那段时间也消失得无踪影。4个人仿佛拧成了一根绳,一心要赢得这场辩论赛的胜利。他们也有很大的把握取胜这场辩论赛,但大家也不敢大意,毕竟反方是大三学生,又是历史系,他们的知识储备高于3班。辩论赛的前几日,几个人更加忙碌,他们互相指正彼此之间的不足,他们也仿佛更加认识了彼此,彼此之间的友谊更深了,肖老师和同学们也不时的来指点,商谈策略。辩论赛那天,A级(3)班大胜C级(12),进入了下一轮。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