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明县花灯镇。
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有一处静谧而温馨的角落,它如同一盏明灯,为人们照亮健康的道路,这就是杏林堂药店。
它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药店,更是看病问诊,是一个传递关爱与温暖的港湾。杏林堂的店面很大,布置得井井有条。
一走进店内,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
木质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药品,从常见的感冒药、肠胃药到一些较为特殊的保健品,应有尽有。每一排货架的标签都清晰明了,方便药师快速找到所需药品。店内的灯光柔和而明亮,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杏林堂的药师们是这里最温暖的“守护者”。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医药知识,更有着一颗善良、耐心的心。无论是年轻的上班族,清苦人家,还是年迈的老人,只要走进谷堂,都能得到他们热情而细致的接待。
杏林堂还自制饮片、丸散等药品,批发给中小药店。
这家药店的主人是黄锦元,黄锦元出生于该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正值而立之年,父亲黄融是前清孝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后投政无门,改从医。
黄锦元从小便接触到药学、国文等科目,潜移默化之中爱医、懂医,其养成了遇事不急不躁、与人温润和善的性格。
父子俩齐心协力经营杏林堂,严谨行医,经验甚丰,尤善治杂病,用药不泥成方,灵活善变,为患者提供看病、抓药、煎药等。二人宽厚待人,名望甚高。
黄锦元娶妻芸露,芸露出身书香世家,貌美贤淑,知书达理。二人喜结连理,夫妻情深,育有一女,名唤黄星允,小名星儿,此年十二岁。
黄星允自幼聪慧过人,三岁便能背诵《千字文》,五岁便能识得百草。黄锦元见女儿如此聪慧,便开始教她一些基础的医理知识。黄星允天资聪颖,学得很快,七岁便能辨认出各种草药,还能简单地解释一些病症的成因。
黄星允虽是女孩子,却早把治病救人当成她的人生理想,自小便与父亲上山采药,不怕苦不怕累,小小年纪不仅识得上百种药材,还精通针灸,帮助父亲行医治病。她到了十二岁,她已经能够当着父亲的面,为乡亲们诊治一些常见的病症。
她字迹端正、工整,以微笑对病人。她对病人的态度从来一致,只看病不看人,从来不会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将病人区别对待,当她遇见没钱看病的病人时,她总是格外关注,会央求祖父、父亲为他们免费诊治,为此,杏林堂资助过的穷苦病人不计其数。
这天,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杏林堂”。他是附近山林中一个村民,因在山中采药时不慎扭伤了脚,前来求医。
老大爷道:“医生,我姓赵,我脚扭伤了,能帮我看看吗?”
黄锦元父子出诊去了,黄星允正在药铺里整理药材,听到有人求医,便迎了出去。
老大爷有些耳背,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但黄星允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倾听他的描述,仔细询问他的症状和病史。
她看到老大爷脚踝肿得像馒头一样,便急忙扶他坐下,仔细查看伤势。
“你的脚踝扭伤了,骨头没有大碍,但韧带有些损伤,需要好好调养。”黄星允一边说着,一边从药柜里取出几味草药,熟练地研磨成粉,敷在老大爷的脚踝上。
做完这些,黄星允嘱咐道:“大爷,你以后采药要小心些,山林里危险重重。我给你配些药,每天按时敷上,过几天就会好的。”
老大爷感激地说道:“多谢姑娘,你年纪轻轻就会看病,真是了不得。”
黄星允为老大爷处理好脚伤,后来,黄星允发现赵大爷的听力不太好,又仔细检查了他的耳朵,她耐心地放慢语速,大声地和他交流。
老大爷的耳背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需要及时治疗。
她大声说道:“赵爷爷,您的耳朵需要好好治疗一下,不然会越来越听不见的。”
老大爷说道:“我知道,可是我年纪大了,怕治不好了。”
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后,黄星允为老人推荐了合适的药品,并详细地讲解了用法用量。
老人离开时,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老大爷刚走,小镇上又传来消息,小镇东头的柳大娘病倒了。
柳大娘的儿子大秋急匆匆地来到“杏林堂”,请求黄锦元大夫出诊。
黄锦元大夫去了县城,为一位重病患者诊治,分身乏术。
黄星允见状,主动请缨道:“大秋哥,让我去看看吧,我学过这些病症,一定能帮上忙。”大秋犹豫了一下,但看着黄星允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黄星允跟着刘大娘的儿子来到她家。刘大娘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黄星允走到床边,仔细观察刘大娘的面色、舌苔,又轻轻按了按她的脉搏。她心中默默思索着,回想起父亲曾经讲过类似的症状。片刻后,她对刘大娘的儿子说道:“大娘这是受了风寒,又有些内热,我回去配些药,给她服下就好了。”
回到药铺,星儿按照自己所学,精心挑选了几味草药,配成一副药方。
大秋将药煎好,给娘服用。第二天,刘大娘的病情果然有所好转。
过了几日,大秋依旧拿着药方来抓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当着众人夸奖黄星允,说:“黄姑娘,你做得很好,我娘已经能下床了,你很有医者的天赋,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女医生。”
黄星允听了大家的夸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信,她更加坚定了要传承父亲医术的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星允的医术日益精进,在小镇上,她的名声也渐渐传开。
杏林堂不仅仅关注顾客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杏林堂还经常举办一些健康知识讲解和义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健康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杏林堂的关怀。
在讲座中,年纪小小的黄星允,会帮助父亲详细讲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还会现场解答百姓们的问题,他们也会自制一些常用药品,如小儿化痰丸、益母膏等分发给穷人,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称赞杏林堂是他们身边的“一方守护神”,称呼黄星允为“小菩萨”。
杏林堂,这个名字或许平凡,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非凡。它是一个传递健康与温暖的地方,是一个让人们在身体不适时能够找到依靠的地方。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杏林堂用它的耐心、专业和关爱,为人们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它不仅仅是一家药店,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港湾,让人们在看病之路上有了希望。
然而,人心固然是好的,世道却不太平。
民初,中央政权时时更替,局势动荡不安,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地租剥削严重以及高利贷盘剥,使得农民生活困苦,许多人被迫加入土匪团伙以求生存。因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最终铤而走险落草为匪。土匪活动形式多样、日渐猖狂,抢劫财物、绑票勒赎、烧杀抢掠等。其行为不仅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也破坏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秩序。更有甚者,官匪勾结,民不聊生,竟不如清朝太平。
不仅如此,时常有大兵到松明县募款,民间担负募兵款两万余元,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小镇上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嚣声。
黄星允走出杏林堂,看到一群穿着军装的人冲进了小镇。她心中一惊,立刻意识到,这是部队在募兵。这些士兵大多是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他们失去了指挥,四处招募新兵,希望重新组建部队。
小镇上的居民们惊恐万分,纷纷躲进了自己的家中。
黄星允也赶紧关上客栈的大门,但还是被四五个士兵发现了。
“嘿,里面有人吗?快开门!”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用力敲打着客栈的大门,大声喊道。黄星允心中慌乱,家里大人都不在家,但她知道,躲是躲不过的。她缓缓打开了大门。门外,四五个士兵凶神恶煞地站在那里,为首的那个军官看到黄星允,眼睛一亮,笑着说道:“哟,是个小姑娘啊!”
黄星允强忍着心中的恐惧,大声说道:“各位长官,我是这药店老板的女儿,这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你们要是饿了,我可以给你们准备些饭菜。”那个军官哈哈大笑,说道:“好好好,快去准备饭菜,然后把你家大人叫来,你要乖乖的,能保住你一条性命。”
黄星允害怕,但她知道,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
她强装镇定,说道:“长官,你们要是饿了,我这就去准备饭菜。你们在这里等一会儿。”那个军官点了点头,说道:“去吧,要是敢耍花样,小心你的小命。”
黄星允转身走进客栈,心中暗暗琢磨着对策。她知道,这些士兵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但她不能就这样束手待毙。她走进厨房,假装忙碌起来,趁机在饭菜里下了些安眠药。她知道,这些士兵吃了安眠药后,很快就会昏迷过去,到时候她就可以趁机逃走。
不一会儿,饭菜准备好了,黄星允端着饭菜走了出来。那些士兵看到饭菜,眼睛一亮,纷纷围了上来。黄星允将饭菜一一递给他们,说道:“各位长官,慢用。”
那些士兵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一个个昏迷了过去。
黄星允松了一口气,正准备趁机逃走,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星儿,你怎么这么慌张?”
黄星允回头一看,只见父亲站在门口,父亲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惊讶和担忧。
黄星允哭道:“爹爹,你可总算回来了?”说完,她指了指躺在地上的士兵。
黄锦元仔细观察了他们,快步走到她身边,说道:“星儿,这是很危险的事情,遇到他们,你怎么不躲起来?”
黄星允微微一笑,说道:“我躲不过,这些人不是好人,我怕他们欺负我,我不必须想办法保护自己。”
黄锦元看着她,轻声说道:“星儿,你真是个勇敢的姑娘。不过,你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冒险了。”
黄星允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爹爹。”
黄锦元将昏迷的士兵们绑了起来,带着黄星允报告了巡警房,告他们非法募捐,欺压良民。
巡警房来人带走了这几个士兵,随后将他们赶出花灯镇,小镇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小镇上的人得知此事,纷纷夸她勇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