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破晓之光

换源:

  回到宿舍,林宇却没有立刻休息,他打开电脑,进入一个他从未打开过的文件夹——“系统资源库”。这是他前不久才发现的系统功能,可以让他访问海量的学术资料和前沿研究成果。

“关键词: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流体力学,混沌理论……”林宇快速输入关键词,系统迅速筛选出数万条相关文献和数据。

就在他调动起系统赋予的“超速阅读”能力,目光如电般扫过屏幕,海量信息在他脑海中飞速整合、分析、吸收。

时间在飞逝,宿舍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的声音。窗外,夜色渐深,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大地,但林宇心中却燃烧着一团越来越旺盛的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第二天一早,林宇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整理好的思路和推导过程,敲开了余诗涵宿舍的门。“诗涵,我有一些新的想法,想和你探讨一下。”

余诗涵看着林宇充满期待的眼神,微微有些惊讶,但还是把他请进了房间。“你说吧,我听着。”

林宇将自己熬夜整理的资料递给她,开始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发现。他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之前遇到的瓶颈,并大胆地引入了一些前沿的数学工具和理论模型。

余诗涵起初只是认真倾听,但随着林宇的讲解,她原本平静的脸上逐渐浮现出一丝惊讶,美眸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她时而提出疑问,时而补充自己的见解,两人就这样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用分形理论来构建更精确的模型,从而更准确地描述这种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林宇最后总结道,目光炯炯地看着余诗涵。

余诗涵沉默了片刻,仔细思索着林宇的思路,良久,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林宇,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潜力。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她站起身,走到书架前翻找起来,“我记得刘老师曾经推荐过一本关于分形理论的专著,也许对你的研究会有帮助……”

余诗涵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厚厚的精装书,书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可见其主人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她将书递给林宇,“这本书我仔细研读过,应该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

林宇接过书,翻开看了看目录,眼中流露出兴奋的光芒。“太好了,谢谢你,诗涵!”

接下来的几天,林宇几乎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研读着那本关于分形理论的专著,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地与余诗涵交流讨论,两人经常在图书馆、自习室,甚至食堂里都能看到他们热烈讨论的身影。

这天,林宇和余诗涵一起来到刘老师的办公室,向他汇报最近的研究进展。刘老师听完林宇的阐述,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林宇,你的思路很有创新性,但也要注意严谨性。分形理论虽然可以用来描述复杂系统,但它本身也相当复杂,需要谨慎使用……”

刘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论文递给林宇,“这些都是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分形理论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你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方法和思路。”

“谢谢刘老师!”林宇接过论文,如获至宝。

回到宿舍后,林宇迫不及待地翻开论文,仔细研读起来。刘老师推荐的论文果然不同凡响,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还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其应用方法和局限性。林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将论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断修正和完善着自己的思路。

“看来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模拟实验,才能验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余诗涵看着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若有所思地说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林宇点点头,“我已经在学习使用相关的软件了,你有什么建议吗?”

余诗涵沉吟片刻,“我倒是可以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帮你进行模拟,但……”她顿了顿,目光意味深长地看着林宇,“你需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林宇放下手中的论文,好奇地问道。余诗涵很少会提出要求,这次竟然主动提出条件,这让林宇感到有些意外。

余诗涵狡黠一笑,眼眸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我的条件就是,这次的研究,你要完全听从我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异议!”

林宇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余诗涵是在开玩笑,他笑着摇摇头,“没问题,都听你的!谁让你可是我们专业的大才女呢?”

余诗涵的脸上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还差不多!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林宇和余诗涵几乎形影不离,他们一起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一起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一起在咖啡馆里讨论问题。他们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彼此之间也越来越了解。

林宇发现,余诗涵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高冷,她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女孩,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研究过程中,余诗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常常提醒他注意他忽略的细节。她的认真和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林宇,让他对这次合作充满了信心。

而余诗涵也渐渐对林宇刮目相看,她原本以为林宇只是一个空有想法,缺乏实践经验的愣头青,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林宇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执行力也超乎寻常。更重要的是,林宇身上那种乐观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她。

“看来,我之前还真是小瞧你了。”这一天,两人在实验室里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模拟实验,余诗涵看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彼此彼此。”林宇笑着回应道,“我也没想到,你竟然会如此认真地帮我。”

“那是因为我相信你的想法。”余诗涵转头看向林宇,目光中充满了坚定,“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林宇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准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付诸实践。

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一种无声的默契在他们之间绽放。

窗外,夜色渐深,但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映照着林宇和余诗涵专注的侧脸。

他们一起整理着实验数据,彼此交换着想法,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触摸到了科学的奥秘。

“你看,这个波峰的变化趋势,和我预测的模型完全一致!”林宇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表,难掩心中的喜悦。

余诗涵仔细地比对着数据,微微点头,“没错,这说明你的理论方向是对的,我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是啊,”林宇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却透着一丝谨慎,“但我们也要清楚,这仅仅是初步验证,离最终的目标还很远。”

“当然,”余诗涵合上笔记本,目光变得深邃,“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更加严谨,更加细致,才能克服所有困难,取得最终的突破。”

林宇看着余诗涵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他们不仅是研究伙伴,更是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白天,他们在实验室里忙碌,分析数据,调整实验方案;夜晚,他们挑灯夜战,查阅文献,探讨新的思路。

然而,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怎么会这样?”余诗涵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眉头紧锁,语气中透着一丝焦急。

“数据波动太大了,和之前的实验结果完全不符。”林宇一遍遍地检查着仪器设备,确认没有操作失误,但数据的不准确性依然困扰着他们。

“难道是我们之前的思路错了?”余诗涵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连续的失败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不,我相信我们的方向没有错。”林宇坚定地说,“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而已。”

他们重新开始梳理实验步骤,仔细排查每一个环节,试图找出导致数据偏差的原因。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数据依然没有好转。

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一种明显的紧张气氛弥漫在空中。林宇和余诗涵都知道,这个障碍可能是他们开创性研究和彻底失败之间的区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