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第一个结局其实并不能完全自圆其说。
另外,导演麦浚龙曾经说过,《僵尸》是一部为了致敬经典港产僵尸片而拍的电影。
而在经典港产僵尸片里,主角基本都是舍生取义的“光伟正”形象,既然要致敬那又怎么会让主角死得那么窝囊呢?综上所述,电影里的僵尸大战应该确确实实发生过才对。
反倒是最后的转折剧情,才是男主死前对平凡生活的想象。
在生死存亡之际,男主对自己的结局进行了反思:
倘若没有发生故事里的一切,那他无疑就会在村屋里了结余生。
之后,素未谋面的街坊对他即将离世漠不关心,见惯了生死的殓尸员对他的尸首习以为常,就连多年不见的儿子,在送别自己最后一程时连正面都看不到一眼。
对于一个拍了大半辈子僵尸片的演员来说,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
只有轰烈地和邪恶干上一架,在生活最落魄时真真正正地做一回英雄,才会死而无憾。
另外,电影结尾多次出现男主的眼睛,也暗示了男主的生命与思想状态。
大战之后目光迷离,证明正在回光返照,进入了反思的假设世界中;
当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后,他就安心地闭上了眼,脑袋一片空白,全片就此结束。
麦浚龙把结尾处理成小豪的死前反思,可以借男主的经历来致敬僵尸片,
表达了即使僵尸片已经被市场所抛弃,但并没因此而自我消亡,直至被观众彻底遗忘的最后一刻,作为曾经的港片之光,僵尸片依然会向热爱它的观众展现自己的价值。
第一种结局平淡略带悲哀,第二种结局轰烈却充满唏嘘,根据观众对待僵尸片的心境不同,两者都可以成为解释得通的结局。
如此的神来之笔,让电影的格局拔高了不少,再结合出色氛围渲染和演员们出色的发挥,即使在剧情的推进上存在一定的突兀,也不妨碍《僵尸》成为一部优秀的僵尸片。
《僵尸》虽然给当代的僵尸片树立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其实要想模仿它的成功并不容易。
一来导演麦浚龙是个有一定财力、可以自己承担部分电影制作费用的电影人,这意味着他不需要因为僵尸片不受市场青睐,找不到资本投资。
二来《僵尸》的高质量把这个题材的门槛改变了,后来的僵尸片如果不能从深度上达到和《僵尸》类似的水平,仅靠模仿英叔系列电影中的道法和打斗,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因此,《僵尸》之后再无僵尸片,一点也不夸张,起码自2013年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部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僵尸片。
大家对“一部《僵尸》两个结局,港产僵尸片之所以后无来者,麦浚龙负全责”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书中留下你的评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