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变电站,其上“高压危险,严禁攀爬”的猩红大字如同某种不祥的预兆。
“启明,最后确认一次,C相主输电线,下方第三根,没错吧?”他压低声音,像是在自言自语。
【目标已锁定。警告:直接接触高压电缆,未受控情况下,宿主存活率为0.001%。在“启明”辅助下,精准截取0.3秒安全脉冲电流,成功率可提升至75%。依旧存在极大风险。请宿主再次确认是否执行。】
“75%…比我第一次独立拆解发动机的成功率高多了。”
陆宸嘴角扯了扯,也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真的这么觉得,“干了!”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根临时改造的绝缘伸缩钩——主体是捡来的废弃碳纤维鱼竿,前端用环氧树脂固定了一个特制的铜钩,握把处缠绕了厚厚的绝缘胶带。
凌晨两点,连虫鸣都稀疏了。
陆宸观察了足足五分钟,确认四下无人。
他后退几步,一个短促的助跑,手臂在冰冷的墙头一撑,整个身体翻过两米多高的围墙,落地时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只有脚下枯草被踩断的轻微“沙沙”声。
“左前方三十七度,C相主输电线,下方第三根。”
启明的光屏在他眼前浮现,清晰标注出目标电缆,甚至连电缆上的一处细微刮痕都标记了出来。
陆宸举起那根自制的绝缘钩,按照启明的指示,将铜钩精准地搭在了目标电缆上。冰冷的金属触感顺着鱼竿传递过来。
“准备,三,二,一!”
倒计时结束的瞬间,陆宸伸出右手,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贴上了绝缘钩的金属杆末端。
“滋!”
一道微弱却异常凝实的幽蓝光芒,比任何电火花都要纯粹,顺着铜钩导入,再通过金属杆,瞬间涌入他的掌心。
手臂先是一阵剧烈的酥麻,紧接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暖流冲刷着他的四肢百骸,最后尽数汇入眉心。
【能量补充15%,当前总能量27%。虚拟实验室可持续使用3小时。】
成了!陆宸心中一喜,顾不上回味那奇异的感觉,迅速收回绝缘钩,不敢有丝毫停留,再次利落地翻墙而出,几个起落便消失在夜色中。
回到那间破旧的实验室,陆宸反锁上门,没有片刻耽搁,立刻进入了虚拟实验室。
“导入‘行者一号’最新模型。”
眼前白光一闪,经过他初步修改的“行者一号”三维模型浮现出来,依旧显得有些笨拙。
“针对现有材料和加工条件,进行极限优化。”陆宸的意念坚定。
【优化方向:降低摩擦,提升腰部支撑,优化动力传动。】
【方案一:轴承优化。建议采用石墨烯基复合润滑薄膜替代传统滚珠轴承,预计摩擦系数可降低至0.01。】
光屏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轴承结构迅速变化,原本复杂的滚珠被一层近乎透明的薄膜取代,模拟转动时,代表摩擦力的红色区域几乎消失不见。
“石墨烯薄膜?”
陆宸眼神发亮,“这玩意儿实验室级别的小批量制备都极难,我上哪儿弄去?”
【材料获取提示:可从废弃锂电池石墨负极中尝试提取,纯度要求不高,重点在于均匀涂覆。】
“从废电池里提取?”
陆宸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对啊!石墨烯本来就是从石墨里来的!”这思路,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方案二:腰部支撑强化。通过人体行走姿态力学模拟,当前设计腰部支撑点存在应力集中,易导致结构疲劳。建议增加一体式碳纤维腰托,分散压力,提升稳定性。】
模型上,腰部位置凭空生出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流线型腰托,与原有的腿部支架完美融合。
“碳纤维?”
“这个好办,体育器材室应该有几根打断了的碳纤维羽毛球拍,我去‘借’来用用。”
最大的难题依旧是动力输出和传动精度。
“3D打印机的精度无法满足微米级齿轮加工要求,电机功率也就那样了。”陆宸在心中对启明道,有些无奈。
【替代方案:采用双排自行车链条配合特制小飞轮进行传动,牺牲部分传动精度及使用寿命(预计磨损寿命约100小时),可满足当前负重行走需求。】
虚拟空间中,原本应该是精密齿轮组的位置,被几段闪亮的自行车链条和结构巧妙的小型飞轮所取代。
虽然看起来有些“复古”,甚至有点像蒸汽朋克,但模拟运动起来却出奇地顺畅,动力传递直接而有效。
“自行车链条?这也行?”
陆宸看着那“嘎吱嘎吱”的模拟动画,哭笑不得。
不过,仔细想想,在现有条件下,这确实是最具性价比的方案了。
陆宸退出了虚拟实验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立刻翻出之前收集的废旧自行车零件和那几根从体育器材室“借”来的断裂羽毛球拍,又找出一些化学试剂,开始新一轮的爆肝。
提取石墨粉末、小心翼翼地涂覆、打磨碳纤维——这玩意儿的粉尘吸进去可不好受、切割链条、用简陋的工具焊接飞轮,他仿佛不知疲倦,眼中只有那些零件和启明给出的优化方案。
第二天上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期答辩会。
陆宸是最后一个答辩的,前面几个项目要么是纯软件App,要么是小型电子设计,虽然技术难度和陆宸这个“外骨骼”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但PPT做得花里胡哨,展示效果也都还不错,至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陈浩破天荒地早早到了,坐在评审席的末端,他是学生会推选的观摩代表。
此刻,他正和旁边一位戴着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评审老师低声交谈着什么,时不时瞥向门口,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那位王老师显然是被他提前“打点”过的,不时点头附和。
“王老师,您就瞧好吧,有些人啊,就是认不清自己几斤几两。”陈浩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附近几个人听到。
周万国教授坐在主位,面色平静,但微微皱起的眉头和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示出他内心的担忧。
当陆宸抱着一个看起来更加粗犷,甚至有些简陋的金属支架走进会议室时,周教授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那支架,就是陆宸奋战一夜的成果——全新的“行者一号”。
表面没有喷漆,金属焊接的痕迹清晰可见,几段自行车链条裸露在外,碳纤维腰托是用黑色电工胶带胡乱缠在铝合金骨架上的,
怎么看都像个东拼西凑的半成品,充满了浓浓的“废土风”。
“陆宸,这就是你的中期成果?”
一位评审老师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怀疑和一丝不悦。
陈浩差点笑出声,强行憋住,阴阳怪气地说道:“陆宸同学,你这个设计风格很独特嘛,充满了‘后现代工业解构主义’的粗犷美感啊。”
“噗嗤——”旁边有学生没忍住,发出了压抑的笑声。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议论。
陆宸没有理会这些目光和议论,他只是将“行者一号”稳稳地放在地上,平静地开始穿戴。
金属卡扣发出清脆的“咔哒”声,他将双腿熟练地固定在支架上,系好那个用羽毛球拍改造成的腰托。
“根据项目计划书,我的‘行者一号’旨在辅助使用者进行负重行走。现在,进行功能演示。”
他目光扫向会议室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实验室淘汰的旧器材,其中有一个落满灰尘的方形钢锭,标签上用红色油漆写着“20kg”的字样。
在众人惊愕、怀疑目光中,陆宸迈开了脚步,走向那个钢锭。
他的动作起初略显僵硬,外骨骼与身体的磨合还需要一点时间,但很快,随着他调整呼吸和姿态,步伐开始变得协调起来。
外骨骼上的电机发出轻微而平稳的“嗡嗡”声,并不刺耳,自行车链条带动关节,发出细密而有节奏的摩擦声,像是某种独特的韵律。
他走到钢锭前,微微弯腰,双手轻松地抱起了那个二十公斤的钢锭。
“嗡——”电机功率略微提升,发出一阵更低沉的声音,但依旧平稳,没有丝毫的迟滞。
陆宸抱着钢锭,直起身,开始在会议室里绕行。
一步,两步……他的步伐沉稳有力,呼吸均匀,脸上看不出丝毫吃力的样子,仿佛怀里抱着的不是沉重的钢锭,而是一捆棉花。
从会议室这头,走到那头,足足有二十多米,他又面不改色地掉头走了回来。如此往返两次,近百米的距离。
陈浩脸上的笑容早已凝固,此刻一片铁青,嘴巴微张,像是见了鬼一般,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了桌上。
他旁边的那个王老师,也瞪大了眼睛,扶着眼镜的手都僵在了半空。
陆宸将钢锭轻轻放回原处,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演示完毕。”
周万国教授紧紧盯着陆宸,又看了看那台静静立在那里的“行者一号”,嘴唇翕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
突然,周教授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好!好小子!”
快步走到陆宸面前,绕着“行者一号”走了两圈,不时伸手摸摸那些焊接点和链条。
“下周,军科院的王院士要来我们学校视察新概念单兵装备的预研项目,你把这个也报上去,我亲自跟进!材料我来想办法!”
周教授的声音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