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看似走马观花实则大赚特赚

换源:

  “大总长,我们不去圣迭戈么?”

离开纽约港码头的车上,宋星没忍住出声询问,他虽然没有刘鼎先那么痴迷于海军,可也很想去见识一下满载五万吨级的战列舰什么样子。

那可是属于他们南华公司,属于东南亚大夏族人的超级战舰!

这让向来以老成持重示人的宋星也都破了防,畅想站在舰艏驶入龙岛港受万众瞩目的爽感。

张昊却微笑答道:“不急,咱们好不容易来一次阿美莉卡不多转转看看多亏啊,早听说阿美莉卡化工和电子领域非常发达,我已经托克劳馥代为沟通,接下来几天我们去宾州费城的杜邦化工厂和宾州大学参观。”

进入九月后坐落大西洋边的费城气温渐凉

坐落于费城郊外的杜邦化工厂笼罩在淡蓝色晨雾中。

张昊与宋星乘坐的黑色凯迪拉克缓缓停在费城市郊规模宏大的杜邦化工厂厂区大门前。

透过车窗望去,高耸的烟囱吞吐着灰白蒸汽,管道如蛛网般缠绕在红砖厂房之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化学溶剂气息。

“宋先生、张先生,欢迎两位来到创造未来的杜邦,能接待首次到访杜邦化工厂的大夏客人是我的荣幸。”

亲自接待张昊一行人的是杜邦费城工厂总经理卡尔·米勒。

这位负责人头戴白色安全帽,穿着沾染了不知名溶剂的蓝布工作服,更像一个深入一线的工程师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财务报表的臃肿胖子。

只是这位米勒先生说话有些太直来直去有些刺耳,要不是他神色自然语气诚恳,不然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在故意揶揄张昊等大夏人是没见过世面不了解现代科技的原始人。

张昊继续冒充宋星的翻译身份与米勒客套两句,接过对方送来的白大褂和安全帽穿戴好后一同进入厂区。

在接下来进入厂区参观过程,张昊的顾虑几乎全部打消了。

也许是WAA方面与杜邦公司沟通的人层级足够高,也许就是WAA幕后的大佬亲自打的招呼,总之杜邦工厂里最先进的聚合物生产线都敞开让张昊都看了个遍。

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把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甲醛、聚苯乙烯、尼龙、硫化橡胶等等石化产品生产线全部用黑箱进行复刻的机会。

这些不起眼的聚合材料才是拥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入门资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穿过戒备森严的安检区,一行人首先踏入尼龙生产车间。

数十米长的流水线上,乳白色丝线如瀑布般从喷丝板倾泻而下,工人们正利用工具将成品卷绕成轴。

“1938年我们首次量产尼龙还在头疼这玩意有什么用,结果才过了几年时间它已是全球供不应求的重要战略物资。”

米勒抚摸着丝线,语气中带着自豪,“伞兵降落伞、军服纤维、轰炸机轮胎帘布,当然还有无数女人为之疯狂的丝袜……上帝,我甚至无法想象没有发明尼龙的话世界历史走向何处。”

张昊作为客人而且是完成偷家的客人,附和赞扬对方几句也是应该的。

黑箱解析数据呈现在他脑海里——从己二胺与己二酸的缩聚反应,到熔融纺丝的温控参数,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复刻,剩下的就是建立生产线和准备必要的原料。

“不可思议!”张昊转向米勒,眼神灼灼故意试探问道,“如果我想在东南亚建立尼龙生产线,杜邦能否提供技术支持?”

米勒与身旁的工程师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战争结束后,过剩的尼龙产能正让董事会头疼不已。

“当然,只要订单足够大。”他抽出钢笔,在记事本上写下数字:“只要贵公司每月采购两万吨,我们可以派专家指导建厂。”

张昊很想翻个白眼。

这个米勒也真是实诚,他报出的每月采购量估计就是现在杜邦全国尼龙生产打算缩减的产量,这是准备让他接盘吃掉这些产能。

他也提出自己的条件,“如果南华公司向贵公司购买生产技术专利呢?”

虽然全套工艺黑箱已经掌握可以自己造,少量应用还行,可一旦铺开大规模生产应用的话除非做好跟阿美莉卡打一仗并自绝于阿美莉卡主导的国际市场,否则必要的伪装还是要做的。

说实话,两位跟我见过的大夏人都不同,张先生对尼龙表现出来的兴趣令人惊讶。

米勒笑着说道:虽然我们更建议采购成品附带专利授权的方式,不过既然两位更希望直接购买,我会将两位的诉求告知公司总部,毕竟我也只是一名雇员。

接下来又他们又去了聚四氟乙烯中试车间。

刺鼻的氟化氢气味让宋星忍不住掩鼻。

张昊却凑近观察反应釜中翻滚的白色粉末,仿佛在欣赏艺术品。

“我们叫它‘塑料王’。”技术员艾琳敲了敲玻璃罩,“炮弹密封圈、枪械润滑涂层,甚至是雷达电缆绝缘层——它耐腐蚀、抗高温,它能承受浓硫酸和液氧的轮番洗礼,唯一的问题是……”

她苦笑着指了指墙上贴满的各种警告标识,“生产过程太危险。”

当艾琳详细讲解完四氟乙烯聚合工艺时,张昊好像想起什么似得看向米勒说道:“如果改用铂催化剂,能否降低氟化氢泄露风险?”

米勒沉思片刻忽然神色激动起来:“上帝,你怎么会想到铂催化?我们上周刚在内部会议上提出这个方向的可行性!”

张昊谦逊一笑:“只是偶然想起以前好像看过一篇关于铂金催化剂在化学合成和精细化工中广泛应用的论文,用于催化氢化、氧化、加氢脱氮反应与艾琳小姐讲解的步骤似乎有相关。”

米勒点头很快冷静下来,他并没有因为张昊说出个关键催化剂就对他顶礼膜拜,其实整个化工工艺需要用到的催化剂早已在实验室做过各种比对试验,欠缺的只是工业生产最优化方案。

杜邦公司依据排除法其实已经接近方案最优解,张昊主动说出来的其实只是别人在犹豫不决的东西。

虽然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肉眼可见的米勒对张昊一行人热情多了,介绍起工艺和产线也更详细,也算是结下了个善缘。

随后又陆续参观了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热熔塑料生产线。

看似走马观花,实则通过黑箱复刻已经了然于心。

张昊等人离开杜邦工厂前与杜邦公司签订了一项原料供应意向合同。

合同大致内容就是南华公司承诺每年批量采购七大类共计五十万吨杜邦公司聚合物材料,三年后自动获得亚洲地区原料生产专利授权。

虽说为此每年需要支付给杜邦公司高达五百万美元巨款,三年后就可以敞开了向整个亚洲地区庞大市场敞开供应这些原料,并且合同里留了个后门,那就是原料不出亚洲,可利用原料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可没有规定不能在亚洲范围以外销售。

离开杜邦工厂,张昊一行人马不停蹄又赶去宾州大学。

如果说杜邦工厂的材料是未来工业的基础,那么宾州大学搞出来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灵魂!

用黑箱复刻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优先级甚至比买那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和整支舰队还要高的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