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有困难,找组织!

换源:

  50迫和60迫的技术差距其实并不大,

要是单说炮管的话,由于60迫去除了击发装置,使用固定撞针,在结构上还更简单一些,

主要区别就是支架上多了一个缓冲机构有一点难度。

在楚凡的严令下,王厂长依依不舍的将测试工作交给了大柱子带领的警卫排,

亲自带队组建了60毫米迫击炮项目组,

参考目标就是厂里的那门M2式60毫米迫击炮,

炮全重:19.07千克

炮身长:730毫米

最大射程:1840米

方向射界:14度

高低射界:40~85度

最大射速:30发/分

楚凡给他们定的指标是达到M2的80-85%就算成功,

毕竟是纯手搓,比老美的差点也在情理之中,

他还特意按照63式迫击炮的外形要求加一个提把,

迫击炮在多次射击后炮管会很烫,有了这东西能方便快速转移。

跟王厂长交代完注意事项,

楚凡就就去了随营学校找杜校长合作。

随营学校,是由红军时期的“学兵队”、“教导师(团、队)”等演化而来,

也可以粗暴的看做抗大的分校,

两者在教育方针、教育原则上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

其教员来源丰富,有抗大、陕北公学优秀毕业生,有全国各地的爱国知识青年,有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官,有庆阳教导队培养的优秀生,部队中有实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技术水平的干部等,

学员均来自于129师各部队的优秀战士,主要是培养连级、排级军政干部及少数营级军政干部,

还有少数专业兵种,其实之前也只有机枪手,

电视上演的机枪手都是抱着枪一顿突突,

可实际中对机枪手的要求并不低,

首先是身体素质要强,否则无法扛着沉重的机枪快速转移,

其次是射击技巧,单发、双连发、三连发、五连发都是基本功,

射击的节奏,换弹的时机,换枪管的时机,更换阵地的时机,都是机枪手必须要掌握的,

这就需要对整个战场态势和战斗节奏有最基本的了解,

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压制射击,阻拦敌人突袭,

什么时候该精确射击,消灭敌人的高价值目标,

还要学会地形观察,如何建立机枪阵地、撤退路线、备用阵地,

要知道机枪手可是敌人重点照顾的目标,危险性极高,不会保命的机枪手根本撑不过一场战斗,往往都是落地成盒的下场。

现在学校又增设了炮兵班,

进一步的扩大了部队的人才储备。

之前是部队缺少火炮,想学也没啥机会,

而且炮兵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

楚凡就曾多次研究过炮兵的瞄准原理,

直接瞄准还好理解,

可是间接瞄准真是看的人头晕眼花。

炮兵的瞄准说直白一点就是一道三角函数题,

火炮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做三角形的一条边,

炮阵与观察点的距离是邻边,

观察点和目标间的距离组成最后一条斜边。

剩下的就是想办法确定更多的条件,然后计算出火炮与目标的距离,

当然现实中的计算要更为复杂,弹道特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提前量、地球曲率都是影响精度的因素。

总之楚凡是看不明白,实在是太过复杂,难怪后世直接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呢。

抛开这些糟心事,楚凡敲响了杜校长办公室的房门,

“请进,”

声音依旧是那么和蔼、温柔,

但楚凡知道,这老头是真的精明,还很坏。

“杜校长好!”

“呦,你小子可是大忙人,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

没想到老头还挺直接,那他也不墨迹了,

“这次是来找您合作的,就是之前提到复装子弹的事情,”

“现在兵工厂人员紧张,没精力完成这个项目,我的想法是由您出面建立一个班,让各部队的修械所派人来学习,”

“我这边在生产一些必要的设备,之后就让他们自行解决子弹的问题。”

老头见他说的如此轻描淡写,登时来了兴趣,

他可是知道子弹的技术要求并不低,就算没见过复装子弹,可想来也不至于如此简单:

“听你的意思很容易喽?”

“要是有合适的工具,其实难度也不算很大,”

楚凡拉过板凳做了下来,在桌上找了一张纸开始边写边说,

“第一步是旧弹壳的修复,制作一个合适的模具插入弹壳,就能修复个七七八八,剩下需要手动加工的地方就不多了,”

“第二步是制造弹头外壳,我可以先制造出锥形模具,只要熔炼废铜浇筑就行,”

“不过浇筑出来的弹头壳外表有毛刺,我发明了一种类似卷笔刀的刀具,把弹头壳夹上去手摇加工一下就就行,”

“至于弹芯,用铅、锡、铁、钢都随意,装入火药和底火就成完事。”

说了半天有些口渴,楚凡很自来熟的拿出杯子倒上水,

见老头直勾勾的盯着自己,还以为是他说的太过简单,

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

“具体的问题等人来了我可以亲自教,包教包会!”

“嗯,想法不错,给我一点时间考虑,明天给你答复。”

老头只是被他流畅的思路惊了一下,很快就恢复过来,

临出门前楚凡猛地停住,

“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情,杜校长您认识学化学的吗?”

“之前听说因为铅不好找,一直没法用铅室法制造硫酸,我想到一个能替代铅的办法,您老能给找个专家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