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贾诩的分析

换源:

  “那位的谋划,怕不只是如此。”

站在李承武身旁的贾诩,拿着那几份密信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后。

眼神深邃起来的贾诩,徐徐说道。

老谋深算的贾诩,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那是一种阴谋的味道。

听到贾诩的话后,李承武、毛骧、章邯都无声的看向了贾诩。

“主公还记得自己是为何回京的吗?”

面对李承武三人的注视,整理了一下思绪的贾诩,对李承武沉声问道。

“赐婚!”

面对贾诩的询问李承武,想了想后沉声说道。

贾诩的话也让李承武在脑子里思索起了庆帝的谋划。

“是的!

以赐婚为名,将主公调回京都。

当初,我们都以为是功高震主。

但现在看来,我们都想错了。

那位,怕的并不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他谋划的局,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

眼里闪烁着阴冷眼神的贾诩,轻轻将手中的密信依次放在李承武面前。

看着那一份份摆在李承武面前的密信,贾诩缓缓沉声说道。

贾诩已经意识到了庆帝的野心与谋划。

“你是说,现在的一切都是他的谋划?”

扫了一眼依次摆在自己面前的密信后。

闪烁着复杂眼神的李承武,缓缓开口问道。

“对也不对!

谋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主公,在北疆十载。

这些年,北军在主公的耕耘下,可谓是铁板一块。

再加上主公那显赫的战功、敏感的身份。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让主公被那位召回显得合情合理。

可是,当主公回到京都后。

那位却没有立即剥夺主公军权。

主公可知为何?”

循序渐进的贾诩,将李承武面前第一封密信缓缓拿了出来。

指着那份密信的贾诩,对李承武沉声询问了起来。

“你是说为了让叶家掌握?

不,不对!

叶家一开始和我们没有交集。

你是说,昨日的刺杀,是老家伙的意思?”

面对贾诩的询问,看着那份写着叶家全族被流放北疆的密信,李承武无声的思考了起来。

思考了许久后,眼里冒起精光的李承武,有些细思极恐的问道。

“不,不只是这些。

一个戍边多年,功勋卓著的亲王,回归京都。

作为主公亲父,皇帝赐予主公恩典,这合情合理。

按道理,主公功高震主,不说削兵权。

至少也会像大皇子那样赦封虚职,以削影响、兵权。

可那位没有!

他给了本就手握重兵的主公,五万京都守备。

老夫当时以为,是那位是基于绝对的实力,而打算借助主公的存在,引起皇室、京都格局动荡。

随后,借机清理朝堂,打压削弱太子、二皇子的权势、

可是,现在看来。

我们当时的推测,只对了一半。

那位,在乎的不是朝堂,不是京都,也不是自己的儿子。

那位要的是掌握一切!”

眼里的阴冷眼神开始闪烁起来的贾诩,缓缓拿起了第二份密信。

拿起那份圈禁太子的密信,贾诩顿了顿后继续解释了起来。

“让主公回京都,为的不是主公的兵权,也为的不是借助主公引起朝堂乱战。

在主公接诏入京都的那一刻,主公就已经入局了。

这就是一个阳谋。”

“主公回京,不削兵权,反而加重兵权。

作为储君太子,势必无法容下主公。

二皇子作为京都诸王太子最有力竞争者,势必也无法容下主公。

而此刻被剥夺军权的叶家,“恼羞成怒”报复主公自然也合情合理。

这时,叶家只要一接触太子或者二皇子,请求太子、二皇子给予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那必然一拍即合。

太子与二皇子,不会放弃这个袭杀主公,并且就算事不可为也可以推到叶家身上的机会。

所以,当天叶家先参了主公,以表达叶家的“不满”。

随后,再以满堂奏折为借口,让主公离开皇宫。

甚至,林郡主的到来,也可能是那位的授意。

满天的奏折,不能确保主公一定离开皇宫;

林郡主的到来也不一定确保主公离开皇宫;

但如果皇帝的不满在前,林郡主的到来在后。

那主公必然会离开。

因为当时主公没有削弱兵权,那主公势必将以为庆帝的谋划,是以主公为饵,推动京都风起。

而在这样一个那位给主公构建的局势下。

初来乍到,在京都无人的主公,势必会完全掌握京都守备。

甚至主公想以自己为饵,打开京都局面。

所以,主公当时必定离开皇宫。

因为当时主公已然彻底掌握京都守备,并且彻底搅动了京都官场。

但事实上,从主公入京都的那一刻,就已经入局了。

主公的这些因时而制的准备,都是那位预料之中的决定。”

“于是昨日,主公遭受到了太子、二皇子、叶家的三方刺杀。

这也能解释为何,叶家会愿意直接残忍刺杀皇子这等重罪。

至于为何只有两波人马。

我想应该是二皇子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可是,不管他动没动手,他在聚集门客死士参与叶家刺杀的那一刻,他已经被叶家拖下了水。

然后,事情就明良了。

主公遭遇刺杀,那么作为殿下的母族,柳家势必会亲自下场。

而林相作为林郡主的父亲,林相也必然下场。

毕竟,林郡主现在与内库财权绑定。

所以,无论为亲情,还是为了林家的未来,林相势必要下场。

因为现在官拜宰相的林相,需要给自己儿子铺路。

而林相、柳家,再带上王妃的母族范家,以及被我们还掌握在手里的北军。

这时,陛下流放叶家、禁足太子、二皇子;

然后为了保全皇室颜面将事情推给北齐、东夷城。

这合情合理。”

“而这也是皇帝的目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那位应该早就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了。

主公遭遇“刺杀”,给了那位一个借口。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明朗了。

主公戍边十年,重返京都,皇帝势必要安抚。

主公封无可封,皇帝给予了主公虚赏,这很正常。

没有人会觉得有何异常。

包括以节制天下兵马权,置换了主公北军明面上兵权。

也没有人会觉得异常。

因为在所有人眼里,主公以北军一地之军权置换等同于枢密院的节制天下兵马权,这是一种恩赐、恩典。

而这也是主公今日被召见,却无法进入皇宫的原因。

因为不需要主公见那位,只要主公被赦封节制天下兵马权的消息,从宫内传出。

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皇帝不需要主公北军的实际控制权,也不需要清除主公麾下战将。

一道道恩典赐爵,就足以让主公带回北军战将。

而此时再让戴罪之人叶家,前往北境接掌北军戴罪立功。

既削了主公明面上的兵权,又以叶家为前驱攻伐北齐,借此削弱主公北军中的影响,染指北军军权。

而这还只是对于主公而言的谋划。”

“圈禁太子、“发配”二皇子;

都是为了给主公“铺路”!

太子圈禁太子麾下群龙无首,二皇子离京二皇子麾下人人自危。

而这时,作为唯一还能“活跃”的夺嫡黑马。

主公必将成为京都百官新的“希望”。

而主公只要不想坐以待毙、只要有夺嫡之野心。

那主公势必会在京都清洗、拉拢一批人,以借此扩大在京都的影响力。

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

此次北齐之战,就是二皇子的死局。

纵然,二皇子不死。

树倒猢狲散。

只要暴露出二皇子之前勾结百官等证据,二皇子也再无重返京都的可能。

而主公将取代二皇子,成为太子的夺嫡死敌。

而,北齐之战结束之日。

估计就将是太子圈禁结束之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