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临朝听政

换源:

  庆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深审视着面前这个三个月不见的儿子,只见这孩子脸色晒黑了许多,而且长高了一点。

他轻抬手,示意李承乾起身,缓缓开口:“乾儿,听说近来你忙于训练侍卫与宫女,不知道在学问之上可有进展?”

李承乾闻言,回答道:“父皇,孩儿每日苦读,学问颇有进展。”

“颇有进展?看来你挺自信。”庆帝说道,“这样,你先以饮茶为题做一首诗,朕看看你有何长进。”

李承乾闻言,这些时日系统学习了如何作诗,作诗并不难,于是开始吟咏:“碧泉煮茗香四溢,翠叶轻舒舞翠微。一盏清茶润心田,万卷诗书伴日晖。”

庆帝听罢,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轻轻点头:“嗯,此诗意境深远,不错,不错,看来你这段时日,在学问上的确有所长进。”

李承乾松了一口气,面上仍保持着谦逊之色,答道:“多谢父皇夸奖,孩儿只是略有所得,尚需更加努力。”

接下来,庆帝提出了一些经史子集的问题,来考验李承乾的学问,李承乾也是一一作答。

庆帝微微一笑,道:“还不错,你能有这份学识,实属难得,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切忌骄傲自满。”

“但治国之道,非仅止于武艺与诗文,朕欲问你,若有一日,你肩挑社稷,当如何治国安邦?”

李承乾闻言,略一思忖,道:“父皇,儿臣对于治国之道不是太懂,但听夫子说,治国之道首在勤政爱民。”

“儿臣以为,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之士以辅朝政;同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商,使国家经济繁荣;再者,加强法制,明辨是非,确保司法公正,以安民心。”

庆帝听后,眉头微蹙,心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悦。这些回答皆是书本上的陈词滥调,虽无大错,却也少了些新意。

庆帝沉吟片刻,语气中带着几分考较:“乾儿,我朝边境时有侵扰,内忧外患并存,你欲如何应对?”

李承乾闻言,心中一动,回答道:“父皇,对于外患,儿臣认为应加强边防,提升军备,同时与邻国修好,以和为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至于内忧,则需从根本着手,加强吏治,惩治贪腐,确保朝廷政令畅通无阻,维护民心。此外,儿臣还认为应该推行一系列民生工程,改善百姓生活,增强国家凝聚力。”

庆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他没想到李承乾竟能有如此见解,心中的不悦渐渐消散。

他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乾儿,你能有此等见地,朕心甚慰,以后努力学习,期待你未来的表现。”

李承乾闻言,连忙说道:“儿臣定当不负父皇厚望。”

随着李承乾退出御书房,庆帝便问一旁的侯公公,说道:“侯公公,你觉得太子的表现怎么样?”

侯公公闻言,也不好评价,说道:“陛下,考虑到太子仅仅十二岁,他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那句推行民生工程的想法很有见地,看起来太子是心怀百姓的,非常难得。”

“你说的不错,太子年纪还小,需要增长一些朝政见识,传旨,从明天开始,太子每日临朝听政,不得有误。”庆帝考虑了一下,点点头,然后说道。

“是,陛下,奴婢这就去传旨!”侯公公连忙躬身说道。

侯公公手持圣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他略显沧桑的脸上,脚步轻快地穿过宫宇长廊,向着东宫方向行去。

东宫作为太子的居所,未来帝王的培育之地,坐落于皇城东侧,与金碧辉煌的皇宫主体既紧密相连,又自成一脉。

东宫占地面积广阔,约有数十顷之广,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四周被高耸的明黄色宫墙环绕。

宫门巍峨,上悬“东宫”二字金匾,笔力遒劲,气势非凡。

侯公公步入东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的石板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各色花卉争奇斗艳。

石板路直通主殿——承乾殿,此殿宏伟壮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皇家气派,承乾殿不仅是太子处理日常事务之所,也是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见宾客的地方。

东宫之内,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精巧。除了承乾殿外,还有众多宫殿、楼阁、亭台散布其间,如书房、寝宫、宴会厅、练武场等等。

东宫内共有大小房间数百间,每一间都装饰得典雅精致,小部分居住着宫女和侍卫,大部分都空着。

至于东宫与皇宫的距离,虽非遥不可及,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独立性。

从皇宫正门出发,穿过几道宫门与长廊,步行约莫小半个时辰便可抵达东宫。

侯公公手持圣旨,沿着这条熟悉而又庄严的道路前行,他还记得,年少时期,庆帝也是太子,他和庆帝也曾在这里住过十来年,心中不由感慨万分。

抵达东宫,侯公公轻咳一声,示意门外的侍从通报。

不多时,李承乾便亲自迎了出来,见是侯公公,连忙上前行礼:“侯公公,您怎么亲自来了?”

侯公公微笑着展开圣旨,朗声道:“太子殿下,老奴奉陛下旨意,特来传达一桩要事。”

说完,他将圣旨缓缓展开,其上金色丝线绣制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侯公公尖细的声音开始响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李承乾,天资聪颖,心怀百姓,初露治国之才。为广开其见闻,深谙朝政之道,特命自明日起,每日随朕临朝听政,参议国事,不得有误。望太子勤勉学习,不负朕之厚望,钦此!”

李承乾听后,双膝跪地,双手接过圣旨,高举过头,恭敬地答道:“儿臣领旨谢恩,定当遵旨行事,不负父皇及天下百姓之托。”

侯公公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位年轻的太子虽然年纪尚轻,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他还是比较看好的。

“太子殿下,请起吧。陛下还特意嘱咐老奴,让您好好准备,明日一早便前往太极殿。”侯公公边说边扶起李承乾。

随后,侯公公又叮嘱了几句关于临朝听政的注意事项,便离开了。

而李承乾则站在承乾殿前,望着侯公公远去的背影,心中涌动着莫名的念头。

太子临朝听政,年轻一代即将走上政治舞台,夺嫡之争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或许用不了多久,二皇子李承泽也会临朝听政,而且二皇子母族势力强大,不是自己这个光杆太子可以相比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