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托儿所,小伙伴

换源:

  黄玲和庄超英现在住的房子,是一间六平米的民房。

这个年代的职工宿舍,大多数都是4层左右的小楼,楼顶非常高有三米,窗户很小,不够通风。

居室是大间套小间,是没有客厅的,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

高中部的领导考虑到庄超英家的具体条件,给他分配到了大门口的厢房里面,整体面积不超过6平方米,房间里只能容纳一张床,两张课桌和一张板凳。

没有独立卫生间,想要上厕所,必须走过长廊,去公共厕所上茅房。

他们的邻居,是一对老夫妇,丈夫在棉纺厂附属初中部担任主任,妻子在高中部当语文老师。

虽然居住环境不好,简陋、潮湿,但黄玲还是非常重视这个小房子的,毕竟这是属于他们真正的家!

苏城的天气,是比较潮湿的,棉被放久了,容易生虫长毛,需要定期拿出去晒。

黄玲回到家,热了一点茬子粥,取了一些上次父母带过来的萝卜干,简单应付了两口,就去上班了。

至于庄图南,不管是庄超英所在的高中部,还是黄玲所在的棉纺厂,都有国营性质的托儿所,女工在生完孩子之后,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大力发展集体产业和社会福利,所以托儿所也是与日俱增,工人老师,只要是有编制的有工作的人,生了孩子都可以送到托儿所来照顾。

棉纺厂有员工6000多名,且大部分都是女红。

当孩子出生之后,职工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没有人照顾,一两岁的宝宝就可以安排在厂里的托儿所,每个孩子都有阿姨精心照料,几个月的也行。

到了中午,母亲们可以趁着短暂的午休时间来这里给孩子喂奶。

以前的托儿所,那可都是工厂、企业等组织自己的,所以黄玲夫妇完全不用担心庄图南的日常。

工厂里还是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配套措施一应俱全

庄超英等黄玲回去了,也回到了高中部,因为取消了教育考试制度,所以他的日子很是悠闲。

他是高中部的数学老师,但现在手上在做的可全都是关于文化教育的事儿。

现在教育制度取消,大家都认为考试没用,工人才是最光荣的,上学就是一个形式,上不上无所谓。

他是从中专师范毕业的,在外地勤勤恳恳地干了五年,他期待自己能教出来一个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是他毕生的愿望。

最早的时候,他是从学校的课本,了解到大学的,清北,复大,武大……

当初为了贴补家用,他早早地就考上了中专师范,可大学这个名词依旧深刻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育考试制度的取消,让他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彻底破碎。

正写着材料的他,心烦意乱,他并不清楚,这些的所谓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已经没有资格再上大学了,听说,现在的那些大学都不是自主招生,而是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

教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打破高校主要招收干部子弟的局面,但大学停止招生之后,很多干部子弟也开始从事工、农、兵,大多都获得了大学新生推举的资格……

今天妻子黄玲,要上的是午班。

而庄超英一整天胡思乱想,当天下午,当他回到家时,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妈?”

……

吊州。

黄平安跟着张思远,见识到了他的朋友们。

这些朋友,很“特殊”,来自于大院之外,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这倒是让黄平安十分惊奇,一般来说,大院之中的孩子会拉帮结派,他们看待普通的人会有一种隐隐约约优越感,他们是不愿意和胡同子弟玩的。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但实际上是他们的父辈祖辈用鲜血打下来的,他们是坐享其成者。

这些人,很狂!

曾经,组织内部收到一封报告,报告的内容就是学生的老师,而这名学生则是大院子弟,教员因此取消了干部子弟特殊学校。

于此,这些子弟才收敛了一些。

黄平安看着面前灰头土脸的娃娃们,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在这个年代,大人都忙着搞革命干生产,学校的学业教育也暂时搁置,转为了劳动教育。

这些熊孩子可就乐疯了。

张思远一个一个地和自己刚刚认识的朋友们介绍着黄平安。

“这是我外婆的小儿子,我都叫他平安叔。”

几个虎头虎脑、看样子也就四五岁的娃娃,摇头晃脑,面面相觑一番之后,将目光注视在了黄平安身上。

显然,对于“叔”这个词,他们不认。

“张思远,他才一两岁吧,话都说不利索,我们不想和他玩。”

“是呀是呀,你小叔叔太小了呀。”

张思远摇了摇头。

“平安叔可厉害了,我和他比爬,都比不过他!而且他说话可有水平了,说起来跟大人一样。”

几个小娃娃哈哈笑了起来。

“张思远,怎么可能呢,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大人就是大人。”

张思远脸色变得通红,刚想要说什么反驳之时,他却注意到小伙伴们纷纷露出一副震惊的神色……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