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扫盲识字

换源:

  黄平安觉得,自己能重生到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按照如今的时间线,等自己到了十三岁,正好是高考恢复的时候,到那时候再过几年,计划经济开始宽松,人生就会迎来新的转折。

时代纵使疯狂不堪,那也与他无关。

很多人家,连饭都吃不起,不管是哪里,吃穿住行都变得极为困难。

吃,大家伙基本都在工厂的食堂里吃着寡淡无味的饭菜,勉强填饱肚子,要想有点油水,那还需要自己补贴。

穿,一人一年的布票也不过是一尺多,做身衣服很难,大多数都是衣服改了改给小辈穿,改了改再贴补丁,一年又一年,年复一年。

住,大家伙居住环境都极其狭小恶劣困难,有的人甚至十几口人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屋子里面。

行,大家基本都是靠徒步,偶尔出行外地,才会坐上公交,因此这个时代的人脚力都非常强,一个人一天走上六七十里路,根本不在话下。

能够在这个时代,吃饱,穿暖,就已经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了。

黄平安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黄爱民和李慧珍,都是干部,家庭环境殷实。

吃,家里基本每天都能吃上米饭,虽然肉菜荤腥油水不多,但比较于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已经是非常好了。

偶尔,李慧珍大女儿,还会从医院里带来一些补品,维生素、鱼油、钙片……家里根本就不缺营养。

院子里还有一块菜地。

穿,黄父黄母日常都非常节俭,平时穿的基本都是单位里发的中山制度,因此每年都能省下来不少的布票。

李慧珍又非常喜庆黄平安,因此每过一段时间都会给黄平安做一些衣裳。

住,黄家住的是干部小白楼,采用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红砖外墙木质门窗,大大的门洞和宽阔的水泥楼梯。

黄家分配的是一个二居室,单元内还有大厨房和卫生间,甚至马桶不是蹲厕,而是抽水马桶。

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居住环境可以称得上是豪华。

行,黄爱民有一辆二八大杠。

在这个年代有一辆自行车,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年代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就如同蔚来拥有了一辆豪华轿车。

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并列为三大件,是一个家庭富裕的表现,而且这个年代实行计划经济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

而且就算是有票,也不一定有钱,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在150元之内,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是三十五元。

从60年代开头,到六十年代末,自行车的总产量也才三千多万辆,而人口有774510万人,1000多个人里面,也就只有二三十个人有自行车,由此可见自行车的稀缺程度。

能够被这样的家庭领养,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至少,黄平安不用担心自己未来没有工作。

干部子弟,未来前途都是有保障的,家庭会给他兜底,就算再怎么混,也不会混得太差。

但黄平安,并不打算依靠黄爱民和李慧珍的关系,在未来给自己走后门。

便利,是要使用的。

但不能太夸张。

自己如今已经拥有【过目不忘】,这样的技能足以让自己未来可期。

黄平安在思索,思索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商人,从政,技术,还是就普普通通当一个自由人……

黄平安心道:“算了算了,不想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此想着,黄平安便轻快地来到黄爱民的书房里。

一旁的李慧珍见状,只是微微一愣,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毕竟黄平安这孩子很聪明,如今才一岁多,就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所想要说的东西。

李慧珍虽然提前退休了,但还经营着另一项“工作”——扫盲识字。

早在十几年前,教员就已经明确地指出,要让80%的人口扫除文盲,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扫盲识字班,已经在各地广泛存在,遍布工厂、农村、部队和街道人们以非常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之中。

工程里面有车间学校,农村里面有地图学习小组,妇女中还有炕头学习小组,部队的战士们背着贴着字音的包,进行的训练。

扫盲班的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比如某个村的记工学习班,将姓名、地名、农活农具等名词重点进行联合。

在农村,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

城市也是一样,只要是识字就能当扫盲教师!

而李慧珍,就光荣地成为了识字扫盲般的一名老师,她的学生,就是黄爱民所工作的拖拉机厂的工人。

她实际上是被聘请的,本来是会给予相应的报酬的,但李慧珍拒绝了。

现在她每个月的退休,有九十多块,如果再要国家的钱,她心里面是过不去的。

国家已经给这些干部做了非常多的优待,定量补贴津贴工资,都比常人多了很多,他们这些干部已经享受了比普通人更好的生活,承担更多的义务也是应该的。

扫盲识字班,课时不多,一般都是集中安排和灵活学习。

像拖拉机厂的扫盲班,一天会安排固定的两节课时。

当然了,有集中就有灵活,考虑到劳动生产和成人工作以及家庭责任,扫盲班会根据工人的具体时间来制定灵活的学习时间。

扫盲的标准:

干部和工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够阅读通俗的书报,可以写出两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需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够使用常用的便条收据。

城市的劳动人民,需要认识1500个字,听读写要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这是硬性指标。

而扫盲识字班的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除了国家统一发布的《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速记识字法》,还有李慧珍和黄爱民自己编写的教材。

这份工作,其实是个闲差。

闲来无事,李慧珍索性就丢了一本教材给黄平安。

教材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生活,来进行联合学习,加强识字印象。

好在,早在1956国家就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字的简化已经非常成熟了。

李慧珍编写的教材也不例外,虽然里面还有一些繁体字、异体字。

黄平安看了几眼,就记住了。

然后就一股脑钻进黄爱民的书房里,开始啃书。

基本上,黄平安每一天都会进行长时间的阅读,利用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些被他记入脑海中的书,念念不忘,根深蒂固。

书看累了,就出去走走,完成一下十万米的行走任务,偶尔听听收音机,日子过得舒心又得意。

傍晚。

黄爱民回来了。

……

同一时间。

在九十公里外的苏城。

棉纺厂宿舍。

庄老奶又登门“拜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