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庙安顿下来的日子,并不轻松。
张楚岚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个时代,模仿当地村民的言谈举止。他学着说带着地方口音的土话,学着干一些粗重的农活,比如挑水、劈柴。但他毕竟是现代人,很多思维习惯和生活细节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
比如,他看到村民随地吐痰,会下意识地皱眉头;听到一些愚昧迷信的说法,会忍不住想反驳;偶尔和人聊天,不经意间就会冒出一些“新鲜词汇”,比如“效率”、“逻辑”之类,引得旁人投来诧异的目光。每当这时,他只能尴尬地打个哈哈,说自己是“胡吣的”。
而冯宝宝,则是更大的“麻烦制造者”。
她对这个时代的人情世故、社会规则几乎一无所知。她的行为模式,完全是基于本能和最直接的逻辑。
村里有人家办丧事,哭天抢地的,她路过时会好奇地凑上去看,脸上没有任何悲伤或同情,反而会问:“他为啥不动了?”或者“埋到土里,不闷得慌?”吓得张楚岚赶紧把她拉走,一边赔笑一边解释:“俺妹子不懂事,脑子不好,各位多担待。”
吃饭的时候,她不知道什么叫礼节,看到吃的就直接上手抓,吃得又快又多,像饿了好几天的狼崽子。幸好村民们看在她“脑子不好”的份上,大多不与她计较,只是私下里会嘀咕:“这丫蛋,真是个痴儿。”
最让张楚岚提心吊胆的,是冯宝宝对生死的漠视。有一次,村里的狗咬死了一只鸡,冯宝宝看到了,没有任何反应,反而觉得那狗挺厉害。张楚岚费了好大劲才跟鸡的主人道歉,并承诺赔偿。
为了应付这些层出不穷的状况,张楚岚只能时刻跟在冯宝宝身边,一见她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就立刻打圆场,将一切归咎于“妹妹脑子受过刺激,不太灵光,有时候跟个三岁娃儿一样,各位多包涵,多包涵。”
时间久了,村民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傻妹子”和她那个“精明”却总是为妹妹操碎了心的“哥哥”。虽然依旧有些戒备,但至少不再像最初那样充满敌意了。
张楚岚一面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他们的伪装,一面积极地打探各种消息。
他利用帮村民干杂活的机会,比如帮张屠户磨刀,帮李木匠拉锯,帮王大婶挑水,有意无意地和他们攀谈。
“张大哥,您这刀可真快啊!俺们以前在老家,也见过杀猪的,那手艺可没您好。”
“李师傅,您这手艺,到城里去,肯定能挣大钱吧?俺听说城里可热闹了。”
“王大婶,您家这水井可真甜。俺们逃难路上,好几天没喝到这么干净的水了。”
通过这些旁敲侧击,张楚岚渐渐对周边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个村子名叫下柳村,地处偏僻,离最近的镇子——平安镇,还有几十里山路。平安镇是附近最大的集镇,有日军和伪军驻扎,盘查很严,进出都需要良民证。
“良民证?”张楚LAM心中一动。这可是个关键的东西。没有身份证明,他们寸步难行。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打探:“那要是没得良民证,可咋办?俺们逃难出来,身上啥都没有啊。”
“那可就麻烦了!”一个正在编草鞋的老汉摇头道,“现在这世道,没那玩意儿,就是黑户,让那些当兵的抓住了,轻则一顿毒打,重则……唉!”
张楚岚的心沉了下去。看来,伪造身份文牒,是他们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代的户籍管理虽然混乱,但关键的身份证明,也不是那么好弄到手的。
冯宝宝则经常独自一人在村子周围的山林里“游荡”。她对危险有着野兽般的直觉。好几次,她都提前感知到了日军或伪军的小股巡逻队,带着张楚岚及时躲避,化险为夷。
有一次,一支伪军小队突然进村搜查,声称要抓捕“抗日分子”。村民们吓得瑟瑟发抖。张楚岚和冯宝宝躲在土地庙的神像后面,大气都不敢出。
冯宝宝突然拉了拉张楚岚的衣角,指了指庙外一个方向,然后做了个“嘘”的手势。张楚岚立刻明白,那边有危险。
果然,不一会儿,就听到伪军的脚步声朝着土地庙这边过来了。张楚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在这时,村外突然传来几声枪响,接着是喊杀声。伪军们立刻被吸引了过去,骂骂咧咧地朝着枪声方向跑去。
张楚岚和冯宝宝这才松了口气。
事后才知道,是附近山里的一支小股游击队,故意闹出动静,引开了伪军。
这次事件,让张楚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身份的重要性。他们不能永远躲在下柳村这个小地方,必须想办法进城,那里或许有更多的机会,也可能有更多关于异人界的消息。
要想进城,首先得解决路费和像样点的行头。他们现在这身打扮,还没到城门口就得被拦下来。
张楚岚想起了自己从现代带来的一些小物件。他从那把已经没什么用的打火机里,小心翼翼地拆出了里面的火石。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可是个稀罕玩意儿。
他找到村里一个经常进城贩卖山货的小贩,名叫赵三。
“三哥,”张楚岚神秘兮兮地把赵三拉到一边,从怀里摸出那块小小的火石,“您瞧瞧这个。”
赵三接过火石,翻来覆去地看,有些不解:“狗蛋兄弟,这是啥玩意儿?一块破石头?”
张楚岚微微一笑:“三哥,这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这叫‘引火石’,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宝贝。只要轻轻一擦,就能生出火花,比那火镰火石可方便多了。”说着,他从地上捡起一小块干燥的铁片(那是他之前偷偷藏起来的铁犁头碎片),用火石在上面用力一划。
“嗤啦!”一串明亮的火星迸发出来。
赵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哎哟!这可真是个好东西!比洋火还好用,还不怕受潮!”他经常走南闯北,知道这种能轻易取火的玩意儿的价值。
张楚岚看他上钩,便故作不舍地说道:“三哥,实不相瞒,兄弟我最近手头实在太紧了。我那妹子,你也知道,脑子不好,得经常吃药……唉!这引火石,虽然是祖传的,但也只能拿出来换点钱应急了。”
赵三摸着下巴,眼珠子转了转:“狗蛋兄弟,你这东西确实不错。这样吧,我给你五十块法币,再给你弄两套半新不旧的衣裳,你看怎么样?”
五十块法币,在这个时候,购买力已经不算太高了,但也足够他们进城的盘缠和几天的嚼用了。张楚岚知道不能把价钱咬得太死,见好就收:“行!三哥爽快!那就这么定了!”
交易达成,张楚岚用一块小小的火石,换来了进城的初步资本。
在等待赵三下次进城带回衣物和钱款的日子里,张楚岚和冯宝宝依旧靠帮村民干活换取口粮。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