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10

换源:

  继续说说逢纪,在汉灵帝驾崩以后,拥立汉少帝刘辩上位的国舅何进,为了对付在宫中根深蒂固的宦官集团,也召集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智囊团”。

其中掌握兵权的有西园军校尉袁绍、曹操、淳于琼等;而其中负责出谋划策的“智士”,就有荀攸、何颙、逢纪等人……

(《后汉书》记载:“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能够得到权倾朝野的当朝大将军,何进的赏识,进入其智囊集团并在史书上留下名字,足以看出逢纪此人的本事,至少在谋略水平上是很有一套的。而且,他参与过清除宦官,打击阉党的行动,对当时的大汉社稷,也算得上是有一份功劳。

然而,由于何进的自以为是和防范不足,自己无故入宫,被张让等宦官设计谋杀。

导致整个集团群龙无首,也提前引爆了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之间的激烈剧斗。双方各以皇帝太后为质,斗了个两败俱伤。

一系列的宫廷厮杀以后,最终虽然宦官集团被杀得七零八落,但外戚何家也损失不小。到头来,反而是被奉命率兵进京的西凉军阀董卓,所控制住了局势,也将皇帝置于了其掌控之下。

作为士人集团代表的袁绍,眼见自己在京都洛阳的势力快速萎缩。自知军事实力不如董卓的他,英明地选择了“退而另起炉灶”。他扔下自己在西园军岌岌可危的兵权,逃到了远在东面的冀州地界。

并在董卓的“安抚式封官”下,当上了冀州境内“渤海郡”的太守……

当然,袁绍也不是一个人逃走的。他在离开洛阳的时候,也同时带走了自己的一批心腹。这其中,就有忠心耿耿将军淳于琼,才干出众的能臣许攸,也有逢纪这位智谋过人的毒士……

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逢纪作为袁绍麾下的谋士,他的仕途经历,是和沮授田丰这两位河北大贤,所不太一样的。

沮授和田丰都是冀州本土人士,其中田丰虽然一开始是在朝中当官。

但后来因为自己的性格过于刚硬,以及被人排挤等原因,才不得已回到冀州,在韩馥麾下效力。直到袁绍入主冀州以后,才受到重视并且担任要职;

沮授则不一样,他虽然具备大才,也志向远大,但是仕途的经历,却一直没有离开冀州的本土。还是在韩馥被驱赶以后,雄才大略的袁绍上任州牧,他才有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广阔空间……

而逢纪呢?他是一直在朝中为官,与袁绍是同僚,后来才跟着袁绍来到冀州的……也就是说,他一来不是冀州本土人士,二来也在当地没有任何的后援和家族势力。他在袁绍麾下效力,靠的完全就只能是他自己的本事!

事实证明,逢纪确实很快就展露出了他的谋略和能耐。他在袁绍创业起家最为艰难的第一步“图谋冀州”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也从此留下了他在历史上的最高光时刻……

客观来说,袁绍虽然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袁氏大家族,家族名望满天下,门生故吏遍九州;而且他之前在朝中为官,也积累了相当的声望与名誉。但是就他的家族地位来说,是“旁出”而非“嫡出”。所以,他不是家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这方面是完全被他的弟弟袁术挤了下去。

而且,袁绍因为和董卓之间的斗争失败,逃离了洛阳,也使得他在朝中的根基基本归零……如今,袁绍位居一个小小的渤海郡太守,都还是对手董卓为了表示对他的安抚,借皇帝的名义所“施舍”给他的。渤海这个地方虽然地盘不算小,但是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都堪忧,根本不是能够成就大业的理想根据地。

更可怕的是,渤海地区产粮不多,袁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的上司,冀州牧韩馥来供给粮饷。这也导致他处处受制于人,处境窘迫……

就连后来在众人所推举之下,袁绍坐上了“讨董联军”盟主的宝座,表面上风光无限,暗地里也时不时会被韩馥克扣军粮。导致他自己有名无实,空有天下盟主之名,却无出兵征讨之力。

毫无疑问,地盘和粮草这两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了袁绍争霸路上的最大障碍。对于本身实力并不强的他来说,要如何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进而图谋天下呢?

这时候,就是逢纪这样的毒士,所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时候了。

据史料记载,他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也就是袁绍入主渤海郡约两年时间,差不多站稳脚跟的时候,为后者作出过一番推心置腹的分析……

他告诉袁绍,想要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称霸一方,没有自己的地盘和稳定的兵员粮草补给基地,是肯定不行的。

而渤海郡这个穷地方,终非是久留之地。最好能尽快占领一个独立的大州,来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样才能在诸侯相争的乱世中,独占鳌头。

(《后汉书》记载: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

而且,逢纪还劝告袁绍说,如今这样的机会,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咱们所在的冀州,就是最好的目标。这里人口众多,而且粮草丰足,兵源质量也很好,真正是兵家所必争之地。

当然,想要占领冀州,就必须要想办法,对当今的冀州牧韩馥下手。而韩馥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太大的本事,却在出身上苗红根正,是朝廷委派而来的冀州长官,手中把握着整个州郡的军队和粮草等命脉。

所以要对付韩馥,不能来硬的,这样不仅失败率很高,而且即便是赢了,也会导致冀州内耗严重,到头来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冀州外部的力量,来为我们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兵不血刃地逼退韩馥,拿下冀州……

至于具体的做法,逢纪所献上的策略是,与邻近的幽州公孙瓒,私底下进行密谋。约他率兵从外部进攻冀州,并且要信誓旦旦告诉公孙瓒,我们可以在冀州作为内应。在事成之后,双方就平分冀州之地。

(《后汉书》记载:“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

看得出,逢纪的这套计谋,可谓是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袁绍当前的最迫切需求。也同时命中了,袁绍在北方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韩馥和公孙瓒的性格弱点和软肋。

无奈,被吓破了胆的韩馥,赶紧将手中“冀州牧”这块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袁绍。而袁绍在上位以后,马上又上演了自己在这出戏里面的最后一出——“闭门翻脸”。

袁绍几乎是立刻就撕毁了,之前和公孙瓒之间所约好的协定。派鞠义、张郃等人率兵出击,挡住公孙瓒的前进步伐,也算是实现了之前在韩馥面前,所承诺“保冀州安全”的诺言。

就这样,袁绍在将韩馥吓得半死,同时又把公孙瓒气得半死的同时,也真正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自己从小小的渤海太守,进而占据整个冀州,成为一方诸侯的壮举。在这其中,逢纪所献上的绝世计谋,自然是功不可没,可谓是起到了极其关键且有效的作用……

(《后汉书》记载:绍然之,益亲纪,即以书与瓒。瓒遂引兵而至,外托讨董卓,而阴谋袭馥。)

然而,在这之后的史料记载上,逢纪却突然失去了踪迹……尽管他在谋取冀州的过程中,为袁绍献上妙计,居功至伟。然而就在袁绍成功上位冀州之后,开始东征西讨扩大地盘的过程中,却完全看不到他的任何表演,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难道是袁绍卸磨杀驴,对于逢纪这样的有功之臣,不赏反压,甚至于将他打压清理,甚至于开除出了自己的智囊团队?

事实上当然并非如此。

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袁绍在拿下冀州之后,随着整个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麾下所逐渐形成的“派系”问题…

据史料记载,为了迅速巩固自己在冀州的地位,并尽快提升集团的实力。

袁绍刚坐上“冀州牧”的宝座,就开始大量启用冀州本土人士,并拼命拉拢北方的各大家族势力。

他先是礼贤下士,花重金为礼,请出了冀州的两位大贤沮授和田丰,同时又重用起了张郃高览等冀州本土将领。很快,这些人在袁绍麾下地位迅速膨胀,并形成了以本土人士为主的“冀州一派”。

另一方面,袁绍又特别重用了辛评、荀谌、郭图等颍川人士。这些人各有所长而且又能各司其职,势力也不可小觑,很快也形成了“颍川一派”。

至于逢纪呢?他本身是南阳人士,早早随袁绍起事,所以在袁绍阵中的资历也很深。他和许攸、审配等人,都是袁氏老家南阳的人,也算是袁绍麾下的元老。他们于是也组成了所谓的“南阳一派”……

可以说,袁绍集团之后发生的所有故事,都和这三派之间的分分合合与勾心斗角,所脱不了干系。

我们想要解读,袁氏从冀州起家,到一统北方四州,达到势力巅峰;到后来官渡失败,分裂败亡的过程。也绝对绕不开,这三派之间斗争的重头戏……

一开始,袁绍所最倚重的,自然是冀州本土派。因为他们不仅占据了主场之利,身后有本土家族的势力支持。

而且,在他们中间,还不乏沮授田丰这类大才,在军政和谋略上,都能给予袁绍莫大的帮助。

尤其是,在沮授的建议下,袁绍按照“先平黄巾,再打黑山,后破张燕,北灭公孙”的战略,果然很快就扩张了地盘。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北方战神公孙瓒,也逐渐被袁绍的正确作战策略,所消耗殆尽。最终将其困死在易京城中。

而颍川和南阳两派的人呢?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是完全被冀州派所抢去了风头,几乎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即便是逢纪,尽管在之前居功至伟。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也表现得十分低调。几乎看不到他在袁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所有过的任何表现。

这时候的逢纪,应该依然是位列于袁绍智谋团队之伍。但是他这时候说的话献的计,自然是远远比不上,沮授田丰等“冀州派”人物的分量。所以他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除了出席袁氏集团军政会议,并参与其讨论之外。也就只是干些筹措粮草,内政治理之类的二线工作。

直到后来,公孙瓒灭亡,袁绍集团开始调兵南下的时候。

逢纪才重新得到了出场的机会。他作为袁绍大军的军事负责人之一,统领着浩浩荡荡十万人马,进驻了军事要地黎阳,和曹操的人马对峙了起来……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袁绍又突然不重用,之前在平定北方战役中,为他立功颇多的冀州派人士,如张郃、沮授、田丰等。反而又在自己的内部搞“大换血”,重新重用起了,包括逢纪在内的“南阳派”,以及“颍川派”的人?

其实,这点倒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都知道袁绍这个人,本身就有着生性多疑,且外宽内忌的一面。所以,他并不希望看着沮授田丰等人,在之前的功劳支撑下,势力逐渐坐大…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们之前说过,冀州派的人物身后,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家族势力。甚至于他们在北方几州的根基和底子,并不在袁绍这位“外来君主”之下。

眼看着,冀州派的功劳越来越显赫,甚至是隐隐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趋势。以袁绍的性格,势必就要想办法打压之,以维护自己整个集团的政治平衡……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袁绍找出各种缘由,来不断削弱和压制冀州派。先是以“骄横谋反”等罪名,将战功显赫的大将鞠义诱杀。接着又对之前统领军队的沮授,进行削权和贬官。并且对田丰在战略战术上,给他提出的各项建议置之不理,甚至引发了君臣之间的直接冲突……

同时,袁绍又重新启用了之前被冀州派所压制的,南阳派和颍川派的人士。

让逢纪、审配、淳于琼、郭图等人,来分散沮授的兵权。并且,他还立刻提拔了一批新秀将领,如颜良、文丑等,来打压张郃高览等冀州名将的影响力……

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是,袁绍后来与曹操作战的主力阵容……

看得出,这时候的袁绍集团,虽然表面上强盛壮大,实际上内部派系林立,而且相互之间也颇有不和。而且这个内部分裂的问题,可能还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表象更加严重。甚至在暗地里,已经有了分崩离析的走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知道,袁绍之前在打败公孙瓒,并统一北方四州过后,还一意孤行采取了“三子分立”计划。以考察能力为名,让自己的几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各领一州之地……

试想,在原本集团内部,那种泾渭分明的派系划分基础上,又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权并立……这不等于是给各个派系,树立起了继续分裂的标杆,在这口本来就沸腾不已的锅下面,又加上了一把火?

是的,我们要继续解读逢纪,就不能绕开袁绍集团内部,那种蒸蒸日上的派系斗争趋势。也不能脱离,他在袁绍麾下,所处派系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逢纪后来的各种所作所为,以及最终所遭遇的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史料记载,在整个官渡之战过程中,逢纪并没有什么表现的戏份。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自然还是在于袁绍在之前统一北方之后,心里所油然而生的“帝王思想”。他想要并摒弃以往沮授田丰等人,对他的各种建议影响。并且亲自谋划军政,在战场上光明正大战胜曹操,以赢得足够的“称帝威望”……

所以,逢纪也算是看破了袁绍这种心态,在整个官渡之战中,都低调而且内敛,甘当绿叶配角。

知趣地将所有的戏份,都让给了主公袁绍,这位自以为是的“主角”。

当乌巢军粮被烧,袁军惨败过后逃亡过后。逢纪才又一次发话,在损兵折将的袁绍面前,提到之前已经被下狱的田丰。

并告诉袁绍说,田丰在得知兵败的消息过后,必然取笑于他……

毫无疑问,这件事情,成为了逢纪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

在袁氏集团兵败受挫的时候,非但不想办法力挽狂澜,重振军威;反而是借机落井下石,对同事进行的赤裸裸陷害。

是的,站在袁氏集团内部派系划分的立场上,逢纪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他作为南阳派的人物,自然是要为自己这一派发声。但是,放大到整个集团共同的利益基础上,逢纪此举,自然就显得格局不够了……

试想,本来袁氏集团就刚刚遭遇了惨败。这时候逢纪如此手段陷害同僚,无疑是在本身兵败受挫的不利形势下,再次将内部斗争的问题继续公开化,甚至是悍然放大。势必会将袁绍集团继续推向深渊,甚至是四分五裂的境地……

果然,在官渡之战过后数年,袁绍病死河北以后。整个袁氏集团的内部斗争,更是激烈到了无复以加的地步。一方面,以郭图、辛评、辛毗等人为首的颍川派,本着“嫡长子继承制”,拥立袁绍长子袁谭为继任;而另一方面,以逢纪、郭图等为代表的南阳派,又以袁绍生前更喜爱幼子为由,将其小儿子袁尚捧为新主。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再加上袁绍的次子袁熙,同样占据了幽州,势力之强不在其兄长和贤弟之下。整个河北地界四分五裂的态势,已经是无法逆转。尤其是在外部,曹操的各种计谋离间之下,袁氏几兄弟之间的关系,更是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据史料记载,这时候的逢纪,他作为袁尚的代表,率领部分军队屯驻黎阳,增援自称车骑将军的袁谭。

却由于袁尚的私心所致,不愿多发兵马,而为袁谭所恨……

于是,在多次请求援兵,而不得回应的情况之下,盛怒的袁谭,也就只能拿袁尚手下的人出气。

他不仅将袁尚派来的几千人马,直接据为己有。还设计将统兵的逢纪诱捕囚禁,并很快就将其斩首示众……

…………………………………………………

曾经的满腹谋略之士逢纪,就这样死在了,袁家兄弟的内部冲突之下。

尽管他之前在袁绍的创业初期,献上妙计,并且立下关键大功。却也免不了到头来,身首异处的结局……

最终,逢纪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也算得上是毁誉参半,既有对其谋略能力的肯定,也有对于他参与袁氏集团内部斗争,并损害集团利益的恶评:

孔融:“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

荀彧:“逢纪果而自用。”

郭嘉:“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英雄记》:“纪聪达,有计策。”

《后汉书》:“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

淳于琼字仲简,在历史上他先是担任过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中的右校尉,和曹操当时的官职是一样的,后来董卓乱京袁绍出逃后,淳于琼就追随袁绍,成为其麾下将领。为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演义中淳于琼却被塑造成了一个醉酒将军,最后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割掉鼻子刺青侮辱,最后放回了袁绍那里。

淳于琼在袁绍集团的地位与张郃、高览等人齐名,都是袁绍爱用的一线武将。在袁绍占据冀州后正值汉献帝四处流离,手下谋士劝袁绍去迎接献帝,为挟天子令诸侯做准备,但淳于琼和郭图等人却认为现在的皇帝是董卓立的,袁绍本来就不同意,再加上汉室气数已尽,去迎接献帝只会给自己添麻烦,得不偿失。

袁绍本身就对献帝的登基有结缔于是同意了淳于琼和郭图的意见。

随后打完公孙瓒后,袁绍想要乘势将曹操征讨,但是沮授谏阻,认为不是时候。这个时候郭图等人又进献谗言说沮授的军权太大了,这让袁绍对沮授产生了忌惮,于是将沮授的兵权分成了三份,分别给了郭图和淳于琼一人一份,给沮授留了一份,但最后因为战况并没有成功实行。

建安五年淳于琼与颜良、郭图进攻白马,但是被曹操偷袭,主将颜良被杀,淳于琼军败而走,两军对峙官渡。同

年十月,袁绍让淳于琼押送粮草运往乌巢,但是袁绍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捕而投靠曹操,并告诉曹操关于袁军粮草内部的一切秘密,曹操立刻率兵偷袭乌巢。

淳于琼等抵挡不住,不等援军救驾便被曹操击败,将乌巢粮草烧毁后还将淳于琼等人的鼻子割了下来。

关于淳于琼的死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三国志》记载,淳于琼被曹将乐进力战斩杀。而《曹瞒传》则记载曹操本来是想要留下淳于琼性命,但是许攸劝谏说你把他的鼻子割了,他以后必然会记恨你,于是曹操下令将淳于琼斩杀。

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是说淳于琼喝酒误事,醉卧而不能迎敌,战败被擒,粮谷被烧,曹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袁绍怒而斩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淳于琼与颜良、郭图攻打白马,遭曹操轻兵袭击,仓猝迎战,主将颜良被斩,淳于琼败走,两军对峙于官渡。10月,袁绍让淳于琼率兵万余,押运粮车,扎营在大营以北,距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建议派出蒋奇在其外围来巡逻,袁绍没有听从,结果遭叛贼许攸泄密,曹操亲自率精兵假扮袁绍兵马偷袭。袁绍派出援军,结果袁绍军队大败,粮谷被烧,淳于琼被俘,部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战死。曹操因淳于琼是过去的同僚,本有意赦免,后因许攸进言而杀淳于琼。淳于琼的战败对官渡之战战局起到重要作用。

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