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裹着碎雪撞进苏府偏院,将檐角铜铃刮得叮当乱响。苏挽月蜷在炭盆旁,枯枝噼啪炸响,火星子溅在她粗布裙角,转瞬便被寒气吞噬。案几上的铜手炉早凉透了,她捏着半块冷红薯的手冻得发红,指节泛着青白——这是今日晨起厨房“赏“的,说是“体恤庶女“,实则连块热乎的馒头都混不上。
窗棂被风撞得哐当一声,映得墙上豆油灯忽明忽暗。灯芯结了灯花,她伸手挑了挑,昏黄光晕里,墙上那道鞭痕格外刺目——是上个月嫡母沈氏的翡翠护甲划的。当时她跪在雪地里,额头抵着青石板,血珠子渗进砖缝里,像极了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那方血帕。
“姑娘,大夫人送了东西来。“小丫鬟春杏掀开门帘,怀里抱着个描金食盒。那食盒边角沾着暗褐色污渍,凑近了能闻见淡淡的铁锈味,像极了...血。
苏挽月指尖微颤,却迅速攥紧了袖中那方血帕。那是母亲咽气前塞进她手心的,帕角绣着并蒂莲,针脚歪歪扭扭,像是被仓促扯断的线。“月儿,若有一日见着半块一样的帕子...“母亲的话被咳嗽打断,血沫子溅在她脸上,“便去祠堂,母亲牌位下有暗格。“
春杏将食盒搁在案上,掀开盒盖的瞬间,甜腻的枣泥香混着若有若无的腥气涌出来。六块枣泥酥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块却裂了道缝,露出里面暗绿的叶子——是夹竹桃的叶!
“春杏,去请张妈妈。“苏挽月声音发沉,将食盒推到烛火最亮处。张妈妈是苏府老人,从前跟着母亲管账房,上月被沈氏以“偷盗“为由杖毙,死时手里还攥着半本染血的账册。
偏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张妈妈裹着厚棉袄进来,鬓角沾着未化的雪。她盯着案上的食盒,浑浊的眼珠突然发直:“这...这是西院小厨房的枣泥酥。上个月大夫人说小厨房偷了她的玫瑰酱,罚了厨娘二十大板,之后便再没人敢用那儿的料。“
苏挽月捏起那块裂开的酥饼,轻轻一掰,夹竹桃的绿叶混着枣泥簌簌落下。她抬头看向沈氏的贴身丫鬟碧桃——方才送食盒的正是她,此刻正站在廊下,指尖绞着帕子,脸色比雪还白。
“碧桃姐姐,大夫人可曾说过这酥饼是给谁的?“苏挽月笑得天真,“我记得前日里听厨房说,大夫人最厌夹竹桃,说那叶子像极了...像极了害死她亲妹妹的东西。“
碧桃浑身一颤,帕子“啪“地掉在地上。张妈妈突然抓住苏挽月的手,指甲几乎掐进她肉里:“姑娘,当年老奴管账时,见大夫人每月十五都往城外庄子上送东西。那庄子的管事姓赵,十年前是...是漠北来的。“
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春杏机灵地挡在门前。苏挽月迅速将血帕塞进张妈妈手里:“去祠堂,找我母亲牌位下的暗格。“
沈氏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带着三分不耐:“月丫头怎么还不来前院?莫不是又装病?“
苏挽月抹了把脸,将鬓发散开几缕,露出苍白的面色。她捧着食盒走出去时,正撞进沈氏怀里。沈氏身上的沉水香熏得她发晕,却听见沈氏压低声音:“你娘的东西,我早让人烧干净了。你以为凭半块破帕子就能翻天?“
“大夫人说的是。“苏挽月垂着眼,“只是不知这帕子上的血,是夫人的,还是我的?“
沈氏的手猛地收紧,苏挽月疼得几乎要跪下去,却在触到沈氏腕间那串檀木佛珠时,突然笑了:“听说夫人前日去护国寺求签,得了个'血光之灾'的上上签?“
沈氏的脸瞬间煞白。护国寺的签筒里,她确实塞了二十两银子求那支签,可苏挽月怎么会知道?
“姑娘们怎么还在这儿?“管事嬷嬷的声音从垂花门传来,“大夫人说了,苏美人该去佛堂抄经,莫要误了时辰。“
苏挽月被推着往前院走,余光瞥见沈氏攥着帕子的手在发抖。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她脸上,她却想起母亲临终前的温度——那时母亲将血帕塞进她手心,说:“月儿,这帕子是用你外祖母的血染的。当年孝端皇后暴毙,她手里攥着的,就是这样的帕子。“
佛堂里,檀香缭绕。苏挽月跪在蒲团上,望着观音像前的长明灯,突然想起昨日在冷宫外遇见的老太监。那老太监塞给她半块虎符,说:“苏姑娘若想在宫里活,明日辰时去御花园西角门。“虎符背面刻着“镇北“二字,和她颈间母亲留下的玉佩上的“镇北“纹路,竟能严丝合缝。
“苏美人发什么呆?“贵妃身边的侍妾尖声笑,“听说你入选秀女了?也不照照镜子,苏家庶女也配当娘娘?“
苏挽月垂眸盯着自己的鞋尖,却见假山后立着道玄色身影。那人负手而立,眉眼藏在阴影里,却让她想起昨夜老太监说的“能换十万大军的虎符“。
“放肆!“一声断喝惊飞了枝头的雀儿。皇帝抬手指着她,目光如刀:“秀女见了朕,为何不跪?“
苏挽月膝盖一弯,却在触到皇帝掌心的老茧时,突然想起母亲书房里那本《资治通鉴》——皇帝亲批的折子上,批注的字迹和这老茧的纹路,竟有几分相似。
“陛下。“她轻声道,“臣妾方才在冷宫外,拾了半块虎符。“
皇帝的手猛地收紧,虎符“当啷“掉在地上。苏挽月望着他骤缩的瞳孔,突然笑了:“或许...这虎符能换臣妾一条命?“
雪越下越大,佛堂的长明灯被风吹得摇晃。苏挽月望着自己映在铜镜里的脸,想起母亲说的话:“月儿,你要记住,这宫里的每一块砖,都浸着血。而你的血,能洗清这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