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

换源:

  午后的阳光,像融化的金箔,懒洋洋地泼洒在京都艺术学院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上。光柱里,微尘无声地旋舞,织成一片片朦胧的纱幕。高大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投下深邃的轮廓,层层叠叠,延伸向远方。空气里弥漫着旧纸页特有的、干燥而醇厚的墨香,间或夹杂着新书印刷油墨的微涩气息。除了偶尔响起的轻微翻页声,或是远处某个角落传来椅子腿与地面摩擦的短促低吟,整个空间沉浸在一片近乎神圣的静谧里,仿佛连时间流淌的脚步都被这沉静的书海悄然吸走了。

在这片宁静海洋的某个角落,靠窗的位置,坐着刘亦辰。

他微微低着头,修长而骨节分明的手指正轻轻翻过一本厚重艺术史论著的页面。阳光偏爱他,恰好落在他浓密的黑色短发上,勾勒出发丝柔和的光晕,也为他低垂的、弧度优美的眼睫覆上了一层细碎的金粉。他穿着剪裁极佳的黑色高领羊绒衫,衬得脖颈修长,肩线利落而平直,透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一张脸是造物主精心雕琢过的杰作,轮廓清晰却不显锐利,鼻梁高挺,唇线分明,下颌的线条收束得干净利落。岁月褪去了他脸上属于孩童的稚气与圆润,沉淀下一种介乎于青年英气与成熟内敛之间的独特气质。那副架在高挺鼻梁上的银丝细框眼镜,非但没有遮挡他深邃眼眸里沉静专注的光芒,反而为他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书卷气与温雅的距离感。

他看得极专注,眉宇间只有一片沉浸的平和。阳光暖融融地包裹着他,将他与周遭那些埋首苦读、或奋笔疾书的身影温柔地隔开,像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小星系,散发着自身沉静的光。

手指再次翻过一页,指尖触碰到纸张上略微凸起的铜版彩页。那是一个音乐史专题的插图,赫然印着一排熟悉的标题:《经典儿童动画主题曲集锦》。视线不经意地扫过,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瞬间攫住了他的目光——《这里是神奇的赛尔号》。

时间仿佛被这行字骤然烫了一下。

刘亦辰的动作顿住了。翻页的手指悬停在半空,指尖下的纸张似乎还残留着某种遥远的温度。他凝视着那个标题,如同凝视着时光深处一个既明亮又模糊的印记。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恍惚,掠过他沉静的眼底,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微小石子后漾开的、瞬间即逝的涟漪。

喉咙深处,一丝微痒悄然泛起,像被无形的羽毛轻轻搔刮。那旋律,那些早已刻入骨髓的音符,几乎要不受控制地冲破唇齿的束缚,在图书馆这片绝对静默的圣地里低吟出来。他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极轻微的吞咽动作,喉结在光洁的颈项上无声地滑动了一下,将那几乎成形的歌声,连同那段遥远得如同隔世的喧嚣岁月,一并压回了记忆的深潭。

五岁。那个年龄的记忆本该是模糊的,如同蒙着水汽的玻璃。但刘亦辰的“五岁”,却清晰得如同昨日,带着一种不真实的、被强行灌注的烙印。

他真正的起点,并非京都这所艺术殿堂,而是遥远得仿佛另一个维度的一颗蓝色星球——地球。在那里,他只是一个刚刚踏入社会洪流的、被戏称为“牛马”的普通大学生。一次下班路上,刺耳的刹车声撕裂黄昏的宁静,一个小女孩的身影在失控的车轮前瞬间定格。大脑根本来不及思考,身体已先一步冲了出去……剧烈的撞击,无边的黑暗,意识沉沦前最后感知到的,是孩子被推开后那声惊恐却清晰的尖叫。

再睁眼,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变成了婴儿房淡淡的奶香,刺目的无影灯变成了柔和温暖的顶灯。他成了一个被命名为“刘亦辰”的、浑身软绵绵的婴儿,躺在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蓝星。陌生女人的温柔脸庞(后来他知道她叫李梦琪),男人(刘振国)带着胡茬的亲吻,构成了新生的全部图景。就在这最初的混乱与懵懂中,一个冰冷的、毫无感情波动的机械音在他意识深处响起:

【‘文娱传承者’系统绑定成功。宿主:刘亦辰(新生儿)。开始进行适应性神经链接与基础信息灌注……】

海量的、属于地球世界的文娱信息——音乐、电影、文学、绘画……如同奔腾的洪流,硬生生地冲刷进他幼小脆弱的意识。那感觉,如同灵魂被生生撕裂又强行缝合,痛苦得让他只能发出微弱的、猫儿般的哭声,吓得年轻的父母手足无措。

系统的存在,成了他最大的秘密,也是他最初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诡异基石。它像一个无形的引导者,在他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精准地解锁着相应的“天赋”。三岁,当同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时,复杂的钢琴旋律已能从他稚嫩的手指下流淌而出;四岁,模仿电视里的人物神态动作,惟妙惟肖得令人心惊;五岁,他随手写下的涂鸦,竟隐隐透出远超年龄的构图感和色彩张力。

正是这份远超同龄人的“天赋”,将他推向了命运的聚光灯下。

那是一次为某个慈善项目举办的、汇聚了众多社会名流的晚宴。小小的刘亦辰被母亲李梦琪带在身边。宴会厅里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人们的谈笑对他而言如同背景噪音。他感到无聊,目光漫无目的地扫过会场角落一架蒙尘的三角钢琴。在母亲与人交谈的间隙,他像只灵巧的小猫,悄悄溜了过去。掀开琴盖,黑白的琴键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熟悉感攫住了他,手指不由自主地按了下去。

起初只是几个零散的音符,试探性地跳跃。随即,一段流畅、欢快、充满童趣却又带着惊人技巧性的旋律,如同清泉般从他指尖倾泻而出。那乐声纯净得不染一丝尘埃,又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掌控力,瞬间划破了宴会厅的喧嚣背景音。交谈声、碰杯声、笑声……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戛然而止。

无数道惊愕、探寻、难以置信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个坐在巨大钢琴前、双脚甚至够不着踏板的幼小身影上。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一个身影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他身形挺拔,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步履间带着一种沉稳如山的宗师气度,眼神锐利如电,仿佛能穿透人心。正是蓝星影坛的功夫巨星,无数人心目中的传奇——李联杰。他走到钢琴旁,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灼灼地审视着那个沉浸在自己音乐世界里的小小身影。那眼神里,有震惊,有欣赏,更有一种发现璞玉的狂喜。

一曲终了,余音在寂静的宴会厅里袅袅散尽。小小的刘亦辰放下手,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周围安静得可怕,无数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让他有些不安地蜷了蜷手指。

李联杰蹲下身,平视着这个孩子。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奇异地透着温和:“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刘…刘亦辰。”声音细细的,带着孩童的软糯。

“刚才那首曲子,谁教你的?”李联杰追问,目光紧紧锁住那双清澈的眼睛。

刘亦辰眨了眨眼,长长的睫毛像蝶翼般扇动了一下。他当然不能说是系统解锁的地球名曲《献给爱丽丝》。他低下头,小声地、带着点怯生生的诚实回答:“没…没人教。就是…手放在上面…它自己就出来了。”这话听起来荒谬至极,却又因他那双不染尘埃的眼眸而显得无比真实。

李联杰定定地看着他,足足有十几秒。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孩童的表象,直视他灵魂深处的秘密。最终,这位功夫巨星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他伸出手,没有去摸刘亦辰的头,而是郑重地、如同对待一个平等的伙伴般,轻轻拍了拍他小小的肩膀。

“好!好一个‘自己就出来了’!”李联杰的声音带着一种发现稀世珍宝的激赏,他站起身,目光转向一旁因震惊而有些手足无措的李梦琪和刘振国,语气斩钉截铁:“这孩子,天赋非凡!请务必让我收他为徒!”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轰然转动。

拜入李联杰门下,对五岁的刘亦辰而言,并非仅仅是学习拳脚功夫。李联杰看重的,是他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灵气,一种超越年龄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孩子的天赋,绝不仅仅在音乐或武术的单一领域。

在师傅强大的资源和人脉助推下,刘亦辰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瞬间照亮了蓝星的娱乐圈。他出演李联杰担纲的动作大片《龙城少年》中机敏过人、身怀绝技的小徒弟角色。镜头前,他毫无新人的怯场,眼神灵动,动作干净利落,将角色的聪慧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与功夫巨星的对手戏火花四溅,浑然天成。影片上映,票房横扫,媒体惊呼“功夫电影的新时代曙光”,“李联杰衣钵传人横空出世”!

荧幕之外,他那被系统“解锁”的纯净童声,更成了无数动画片和儿童节目追逐的目标。《这里是神奇的赛尔号》——这首节奏明快、充满科幻童趣的主题曲,随着同名动画片的热播,响彻了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成为一代孩童心中不可磨灭的旋律印记。他的歌声,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魔力,清澈透亮,能轻易穿透最喧嚣的都市噪音,抵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张张儿歌专辑热卖,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星光闪耀的脸庞出现在杂志封面和电视广告里,“天才童星”、“李联杰唯一爱徒”、“国民弟弟”……无数光环加身,他成了蓝星家喻户晓的名字,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光环之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负荷。密集的拍摄通告、录音行程、商业活动、媒体采访……填满了他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镁光灯灼热刺眼,粉丝的尖叫震耳欲聋,记者刁钻的问题层出不穷。他像一个被精密程序驱动的玩偶,在系统灌输的“演技”、“歌艺”、“应对技巧”支持下,完美地扮演着公众期待的角色。只有夜深人静,独自躺在陌生的酒店大床上,望着天花板上陌生的花纹,灵魂深处那个属于“牛马”大学生的疲惫和疏离感才会悄然浮起,啃噬着内心。他分不清,镜头前的欢笑、眼泪、机敏应对,有多少是“刘亦辰”的本能,有多少是系统赋予的技能,又有多少是不得不戴上的面具。

这份过早的辉煌与喧嚣,也并非全无代价。课业的缺失、与同龄人正常社交的隔绝、身体因高强度工作积累的暗伤……都成了光环背面沉重的阴影。他的师傅李联杰,这位在名利场沉浮数十载、眼光毒辣的功夫巨星,敏锐地察觉到了弟子眼底深处那一抹与年龄极不相符的疲惫和偶尔闪过的迷茫。

那是在刘亦辰初中毕业前夕,一个难得的没有通告的午后。师徒二人在李家那间充满古意的练功房里。檀香袅袅,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套拳练罢,汗水浸湿了刘亦辰额前的碎发。他微微喘息着,坐在一旁的蒲团上喝水。

李联杰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指出动作细节,他背对着刘亦辰,负手望着窗外庭院里苍劲的古松,沉默了片刻。那沉默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亦辰,”李联杰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平缓,却字字清晰,如同重锤敲打在寂静的空气中,“这些年,你做得很好。超乎为师想象的好。”

刘亦辰放下水杯,看向师傅挺拔如松的背影,等待下文。

李联杰缓缓转过身,那双阅尽千帆的锐利眼眸直视着少年清澈的双眼,仿佛要看到他灵魂深处去。“但演艺这条路,”他顿了顿,语气异常凝重,“光靠天赋和灵气,走不远,更飞不高。它需要根基,需要沉淀,需要真正理解生活、理解人。你现在站得太高,也太快了。快得…脚下的根基还没扎稳。”

他走近一步,目光如炬:“名利是烈火,能照亮前路,更能焚毁根基。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片约,更高的曝光。”他伸出手,食指有力地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是这里!静下心来,去读书,去学习,去像一个真正的少年那样生活、思考、沉淀。去看看书本里的世界,去经历校园里的悲欢,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去尝一尝失恋的苦涩。这些东西,是任何天赋和系统……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养分!它们才是你未来真正能翱翔九天的翅膀!”

“翅膀……”刘亦辰喃喃地重复着这个词,心底那层因过度曝光而日渐加厚的无形硬壳,似乎被师傅这沉重而恳切的话语,撬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一种混杂着迷茫、疲惫,却又隐隐透出解脱感的复杂情绪,悄然弥漫开来。离开喧嚣的聚光灯,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个念头,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久违的涟漪。

于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巅峰时刻,在无数人错愕和不解的目光中,刘亦辰选择了急流勇退。他谢绝了所有新的片约和演出邀请,在经纪公司和媒体的一片哗然声中,低调地回归了校园。从万众瞩目的顶流童星,到京都艺术学院里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这个身份的转换,他用了整整七年时间去适应和沉淀。

七年,足够一个懵懂孩童成长为挺拔青年,也足够让曾经喧嚣震天的名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渐渐沉淀为人们记忆中一个模糊而美好的符号——“哦,那个唱《赛尔号》的小天才啊,好像很久没消息了。”

而刘亦辰的目光,终于从那行勾起无限思绪的《这里是神奇的赛尔号》标题上移开,重新落回到厚重的艺术史论著上。他轻轻呼出一口气,那气息悠长而平稳,仿佛要将方才那一瞬间涌起的尘封记忆,重新妥帖地收纳入时光的锦囊。

他抬起手,习惯性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银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重新凝聚在那些描述文艺复兴时期光影运用的文字上,专注而平和。七年的时光,洗去了浮华,沉淀了心性。他不再是那个被系统驱策、被聚光灯追逐的“天才”,他只是一个热爱艺术、潜心求学的青年刘亦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