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卫鞅徙木立信,百金诱“憨”民

换源:

  他目光炯炯有神,缓缓扫视全场,而后沉稳有力、掷地有声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这天下局势变幻无常、风云莫测,唯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行变法之举,方能引领秦国踏上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就当下秦国的政事状况而言,变法的关键要点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需大力倡导并奖赏农耕之事,借此积累国家财富,使其走向富足;其二,要积极激励并褒奖军功表现,以此增强军队的整体实力;其三,应当统一整合国家的治理权力,确保政令能够顺畅无阻地施行;其四,要致力于移风易俗、破旧立新,通过这种方式来教化广大民众。

在这四大纲领之下,各自都有着详尽周密的法令条文,全国上下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循同一套法律准则,切实做到令出必遵、禁令必止。

有罪之人必定会受到严厉的重罚惩处,而有功之人则会获得丰厚优渥的赏赐嘉奖。如此一来,官吏们便不敢滋生贪婪之心,百姓们也不会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朝廷上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股浩然正气,国家即便不刻意彰显威严,亦能够让其他国家心生敬畏之情。再加上秦人天性淳朴善良、意志坚韧刚强,秦国必定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崛起腾飞,成就一番震古烁今、名垂青史的霸业宏图!”

众臣听闻这一番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言论,心中顿时犹如燃起了一团熊熊烈火,仿佛已然亲眼目睹了秦国未来那无比辉煌灿烂、光彩夺目的前景,一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且足以改变秦国命运走向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盛大而庄严的序幕。

烈日高悬,炽热的骄阳释放出耀眼璀璨的光芒,将那座高高矗立、雄伟壮观的高台映照得格外醒目。

卫鞅身着一袭庄重威严、气宇轩昂的官服,率领着一众随行官员整齐有序地站立在高台之上。

不远处,一根粗壮结实的木椽直直地挺立在那里,其顶端系着一根色彩鲜艳亮丽、随风轻轻飘动的红色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台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众多民众聚集在一起,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议论之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有人满脸狐疑猜忌之色,开口说道:“这国府此番又是在谋划什么新奇古怪的花样呢?该不会是又想出了什么别出心裁的招数来收缴我们的赋税吧?”

旁边一人立刻附和道:“就是啊,之前说好的打完仗奖赏两金之事,到如今都还没个踪影呢,他们的话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众人听闻此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脸上皆露出了不信任的神情。

卫鞅静静地看着台下众人的种种反应,心中清楚他们早已对国府丧失了信任。

但他依旧神色镇定自若,扬起头来,高声说道:“往昔之时,国府在行事作为方面常常出现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状况,这便致使百姓们对官府所讲的话难以产生信任之感,长此以往,任何事情都难以顺利地办理成功。从今日开始,便以这徙木立信的举动,向大家明确地展示国府坚定的决心。我在此郑重其事地承诺,一便是实实在在、确凿无疑的一,二便是板上钉钉、毋庸置疑的二,绝无任何虚假不实、欺瞒哄骗之言。倘若有谁能够将这木椽搬运到北门,便即刻赏赐黄金五十!”

台下众人听闻此言,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有人满脸嘲讽讥笑地说道:“这怎么可能办得到呢?我们可不会相信!”卫鞅见状,并未动怒生气,只是微微提高了音量,再次神色坚定地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将赏金提升至一百!”

众人闻言,脸上纷纷露出了惊疑不定、将信将疑的神色,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有胆量站出来尝试。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定之时,一个年轻的小伙挺身而出,大声喊道:“我来试试!”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他,待看清是谁后,顿时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讥笑之声。

“原来是车英这憨傻小子啊!”

“这呆子,国府的话怎能轻易相信呢?”

“搬个木椽就能拿到一百金?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荒诞不经啊!”车英却仿若未闻这些刺耳难听的嘲笑之声,一言不发,径直快步走到木椽前,弯下腰去,双手紧紧地抱住木椽,而后猛地使出全身力气一用力,将木椽稳稳地抬了起来,迈着坚定有力、稳健踏实的步伐朝着北门的方向大步走去。

一路上,众人的讥笑之声不绝于耳:“傻子!真是傻到家了!”

“快来看这个呆头呆脑的家伙!”

“居然还真有人相信这种事,车英你也太天真幼稚了!”

然而,车英全然不理会这些嘲讽与讥笑,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地将木椽抬到了北门,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将其直直地立了起来。

卫鞅见状,赶忙快步跟了过去,大声称赞道:“好!赏金一百,即刻兑现!”

说着,便立即命人将赏金递交给车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