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的第一个脚印

换源:

  都说大理是一个具有“诗意”的地方,但我万万没想到是古诗的“诗”。

我猜大理是如《雨巷》里的姑娘那般吧!颀长的身影站在洱海之滨,轻轻撑着一把碎花洋伞,微风撩起她的长发与紫色的长裙,裙摆像浪花一样一阵阵地拍打着她那像远方的沙滩那样细腻柔软的肌肤,她对“我”的笑融化在了朝霞里,转过身告诉“我”,“我”的身后是苍山的雪,“我”告诉她:“你是我心中洱海的月”……这是我对大理最初的印象。

在丰收的季节里,一趟仅耗时一个时辰的快车就将我带进了这个如诗如梦的世界。在进入滇西大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只身前往了上和村。

周末晴朗的上午,温暖的阳光从宿舍飘窗缓缓落下,我翻出了我的旗袍,还穿了一双米黄色的高跟鞋,撑着我的小伞出门觅食。

“叔叔,请问我们学校周边有没有好玩的地方啊?”我问门卫叔叔。

“你是要去拍照好看的地方还是要去有好吃的地方?”

“好吃的!”我不假思索的说。

“那就去上和村,你出门两个左转”叔叔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还没说完旁边的阿姨马上抢过话头“不对不对,是往右边!”

叔叔也几乎在阿姨开口的同时说到:“两个右拐,两个右拐。”

经过了一整兵荒马乱的指路以后,我向着“好吃的”进发了。我不会骑车,也摸不清公交车的发车时间,索性就踏着高跟鞋、跟着导航,一路“剔剔挞挞”的前进。

一开始,一只黄色的菜粉蝶也同我一起停停走走,到了第一个路口她就跟我道别,往下和村去了——往那个有阳光沙滩与洱海的地方去了。我继续向我的目标进发,但是一直走的都是大路,渐渐的我开始不满足于跟着导航走这平平无奇的宽阔大道。不远处的白族特色民居像荷塘里的白色睡莲一般在不远处绽放,近在咫尺却无法近距离观察,让我不由得生发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慨。突然,我看到了一条小路!我想也不想地就往小路走去,没走两步就迎面驶来了一辆摩托车,我艰难的挪到一边,尽可能的不挡道。但是高跟鞋限制了我的双脚,我十分尴尬地卡在了这小小的陡坡之上,上不去也下不来。“遇到事情不要慌,先发个朋友圈。”的BGM开始在我的大脑里循环播放。

这时,一只像枯树皮似的手伸到了我的面前,原来是一位白族奶奶,她身上穿着的蓝布底绣着极具民族特色花纹的衣服好看极了。我不假思索地把手搭了上去,一阵温暖的感觉从手掌传进我的心里。奶奶嘟嘟囔囔的对我说了好多话,但是我一句都没听懂,我说的,她也没听懂。只有最后对她说的:“谢谢。”我感觉她是听懂了的。

下了坡奶奶就进家了,我独自一人走在村子的土路上,惊叹于白族独具特色的“三坊一照壁”的民居建筑,一面面照壁边框上绘制着水墨丹青,书写着“颜筋柳骨”。我不断地往深处走去,到了最里边的一户门口,有一个没有拴起来的田园犬。我先往里边看去,又看了看它,它看着我并没有出声。我见里边已经没有路了,就抬脚开始往回走。“汪汪!”那只狗在我背对它后叫了起来,它这样的反应反而给了我一种不是在护院,而是在挽留我的感觉。

走在漫天的民族氛围里,我才知道充满文艺气息的大理,不是一首现代诗,而是一首韵律和谐、对仗工整的山水田园诗!你看高山流水在民居里,你看荷塘月色在照壁上,你看龙腾虎跃在屋脊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镂空的屋脊呢!如果可以,我真的想像民国才女——林徽因一样,穿着旗袍爬上高高的屋脊!当然,我没有也不敢。

最后我不舍地走出了人家的村子,到主街上吃凉卷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