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寻呼机成了!

换源: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79年下半学期。

校园里涌入了许多渴望知识的新面孔。

看着他们,韩春明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前期布局的时间所剩无几,必须加快步伐。

“二哥,成了!”

韩春明一直在等待的就是这句话。

“成了!”他一把抱住宿舍里最小的老八赵赟,兴奋地不停摇晃着他。

“二哥,老大让你去看看。”

“对哈,一高兴我都懵了。”

韩春明赶紧抹去激动的眼泪,大步流星地朝着自己的宿舍跑去。

“春明,我们成功了。”

韩春明握住张成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真的做到了。”

张成看到韩春明如此激动,拍拍他的手表示鼓励。

虽然他还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具体怎么运用,

但他总觉得就像是亲自指导大家完成了这件事。

“老三,给二哥展示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好嘞!”

桌子上堆积如山的各种零件,看上去就像个垃圾场。

其间整齐摆放着8台还未封装的BP机。

只见老三拿起韩春明用十包大前门香烟从宿管大爷那里换来的电话分机,

拨通了无线电实验室的电话。

“喂,老四,你马上呼叫一下老大的号码。”

话音刚落,老三便挂断电话。

随着电话挂断。

桌上放置的8个BP机中的第一个开始发出由蜂鸣器产生的蜂鸣声。

与此同时,BP机上的一个红色发光二极管也随之亮起。

韩春明看着演示的成功。

心中明白自己的龙光一号模拟寻呼机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成功。

他知道那500台超外差收音机并没有白拆。

这就是属于他韩春明的龙光一号。

同时也是燕大无线电全体同学们的龙光一号。

虽然只是一款最原始的模拟寻呼机,但这无疑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在国外传呼机尚未踏入华夏之际就已经研发出了这款产品。

自然不会给外国寻呼机留下丝毫机会。

想了想,实际上他们并没多少机会。

原因在于当这个项目初步取得成效时,

韩春明已经通过燕京大学无线电专业的教授跟校方进行了洽谈。

假如他们的龙光一号寻呼机研发成功,他个人将会获取百分之二十的收益。

而参与此项目的全体无线电专业的同学们则能拿到百分之十的收益。

日后要是可以申请专利,这个专利权归学校所有。

但他们仍可优先获得专利使用权。

对于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它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无限的学习热忱。

学校对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是理所应当的。

但却因此能在这个未来颇具潜力的项目中分得百分之七十的利益,

学校自然举双手赞成……

在韩春明看来,他这样做也是出于深思熟虑。

当前的他还无法大规模地生产寻呼机。

因为他既不能自行建造一座生产工厂,也无法说服地方政府建设寻呼台。

所以他选择了拿出一部分份额赠予学校。

那么学校拥有什么呢?

学校有自家的校办工厂,还有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们,

以及推动寻呼台提早建立的建议权。

只要他们愿意,韩春明坚信他们能比他自己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一切。

当寻呼机的成品摆在校方面前时,

他们明确表示想要将龙光一号寻呼机推广出去。

于是,学校以自身名义购买了大量的电子元件,

并在校内设立了一个类似手工作坊的校办无线寻呼机工厂。

与其称之为工厂,倒不如说更像是无线电专业的实践基地。

甚至可以说是多个专业的实践基地。

无线电专业的学生们在此完成了无线电基础理论的实践操作,

而新型电子产品的组装也成为教学内容之一。

老师们将寻呼机拆解开来详细讲解,学生们跟随老师指导进行元器件的焊接。

通常一堂课下来,每人能完成一块寻呼机电路板的焊接。

焊接完电路后,轮到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上课。

他们负责为这些连接好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外形设计实践。

但这通常需要多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设计。

尽管目前的教学意义重于实际应用,但没关系。

因为学校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来此焊接寻呼机换取餐券,

倡导多实践、多学习,学生的实践热情高涨……

多年以后,当曾经的燕京大学学子与人交谈时,提及此事无不骄傲地说:

“你说你的模拟寻呼机技术含量很高?”

“笑话,你还敢说自己比龙光一号更先进?”

“知道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吗?我可是燕大!

三年前我就在学校龙光一号生产车间上实践课呢,你这个算什么?

连我自己动手做的都比不上,还好意思说什么技术含量高。”

说着便拿起电话,对着电话吩咐道:

“把这些东西给我搬到外面去。”

“真是气死我了,来我这里推销寻呼机。

我都毕业三年了,那时候装的就是龙光三号,你们还在卖那种低端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