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灵秀山下,书斋的灯火通明,陈和张两位青年才子正沉浸在书海中。窗外,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山林之间,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
“张兄,这端午节的诗作,你可有佳作?”陈放下手中的书卷,微笑着看向张。
张微微一笑,自信地答道:“自然是有,不过还需陈兄品鉴。”
二人相视而笑,举杯相庆,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夜深人静时,一阵轻叩声打破了宁静。陈起身开门,只见一位青年士子站在门外,他身着淡白色长衫,气质非凡,双眼含笑。
“在下山下村落的学子,久仰陈、张二人才华横溢,特来拜访。”青年士子拱手行礼,言辞诚恳。
陈和张相视一眼,均感惊讶。他们邀请青年士子入内,围坐一桌,相谈甚欢。
“敢问兄台如何看待科举?”张率先开口,询问青年士子的看法。
青年士子微微一笑,“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要途,但亦需才德兼备。愚见以为,学问之道,不在书本,而在人心。”
陈和张闻言,均感佩服。他们继续讨论古文经典,诗词歌赋,青年士子见解独到,言辞犀利,让二人自愧不如。
最后,话题转至仙佛之说。
张深信不疑,而陈则持保留态度。
青年士子见张兴趣浓厚,便神秘一笑,“想见真佛吗?其实并不难。”
张闻言,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追问:“如何能见?”
青年士子取来数本书籍,堆叠成一座小山,站在书山上深吸一口气。顿时,四周弥漫起一股奇异的香气。他从袖中取出一幅丝绢,轻轻一挥,便化作一个光环。光环中隐隐有菩萨罗汉的身影,香烟缭绕,如梦似幻。
“二位若从光环中穿过,便可抵达佛界,面见真佛。”青年士子道。
张满心欢喜,欲将头探入光环。
然而,陈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光环中矗立着面目狰狞、吐着长舌的恶鬼。他大惊失色,急忙大声呼喊:“张兄,不可!”
张闻言一愣,回头看向陈。只见陈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恐之色。他心中疑惑,但见陈如此紧张,便也停下了动作。
就在这时,家人闻声赶来。
只见张已陷入幻境,神情恍惚。
经过一番挣扎,张终于挣脱束缚,但脖子上已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而那青年士子却早已消失不见。
事后,陈和张两家均认为灵秀山邪气太重,不宜久留。
于是,二人便各自回家,结束了在灵秀山的求学时光。
翌年,张凭借过人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路连中三元,最终被授予苏州知府之职。然而,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张虽清廉自守,却难免受到牵连。
在一次被权臣诬陷的案件中,张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这条极端的出路。
消息传来,陈心中悲痛不已。
他站在书院中,望着远方的山林,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与张在灵秀山的时光,想起那青年士子的神秘光环,心中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张兄啊!你才华横溢,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惋惜。”陈低声叹息,眼中满是哀伤之色。
他转身回到书院中,继续教书育人。每当提及张的命运时,他总是感慨万分,叹息不已。
而那神秘的光环和青年士子的身影,随着光阴的飞逝,渐渐淡忘于脑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