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咱们讲永乐大帝在位时的第四项功绩。
提到第四点,就不得不重点介绍一个人。
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叱咤西洋的一代海上霸主—三宝太监郑和。”
朱元璋非常惊诧!
“太监?咱不是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所败蠹,绝不许太监干政吗?
老四,你敢不听咱的话?”
此时此刻的朱棣也不明所以啊,只好支支吾吾。
“很多人也听说过郑和的故事哈,但可能不太全面。
up主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郑和,原名马三保,所以又被称为三宝太监。
洪武四年生人,祖籍云南,父祖皆为伊斯兰教教徒。
受家庭的影响,郑和也信仰伊斯兰教,从小最大的心愿就是去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朝圣。
麦加在沙特阿拉伯境内,离中国非常遥远。
不过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
想必他们都对郑和讲述过朝圣途中所发生的种种刺激的冒险故事。
这对郑和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幼年的郑和开始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
洪武十四年,颖国公傅友德率军远征云南,打破了郑和原有的人生轨迹。
当时还是儿童的郑和被俘,随后被阉割。
洪武十七年,郑和入宫服役,次年,被调往燕王府。
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靖难之战中,郑和为朱棣牵马坠镫,跟随朱棣出生入死,成为了朱棣的心腹。
据说郑和后来在郑州坝一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姓郑。”
朱元璋本想专心听讲,可听到此处实在忍不住了。
“皇帝赐姓,这是何等的荣耀?
老四,你竟然赐姓给一个太监?”
朱棣只好替未来的自己解释一二。
“父皇也听到了,此人立下大功,纵是太监,儿臣也要赏罚分明呐。”
“哼,靖难中又不是只有他一人立功,怎么不见你给别人赐姓?”
没办法,朱元璋是真的很讨厌太监,认定太监都是孤雏腐鼠之辈,既无用,也不可信。
朱棣只好强辩道:“呃,也许还有别人呢,只是父皇没听到罢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懒得搭理朱棣。
“郑和在跟随朱棣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常人没有的航海的志向和宝贵的航海知识。
当朱棣决定下西洋的人选时,郑和自然是最佳选择。
关于朱棣派人出海的目的一直众说纷纭。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寻找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标无语,至于吗?有这个必要吗?
以朱允炆的能力,也威胁不了四弟吧。
非得赶尽杀绝?
朱棣心虚不已的一会儿低头看天,一会儿看地,就是不敢看大哥。
“其实UP主认为朱棣之所以派郑和远赴重洋,披荆斩棘。
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扬威海外,从海洋中赚取巨量的财富。”
巨量财富?
朱元璋竖起了耳朵。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带着无敌的舰队,沿路进行和平交流和国际贸易,将大明的荣光传播至遥远的南洋和非洲。
尽管郑和的七次远航都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却给朱棣带来了一大批西方的使者。
这些使者见识到了大明的富庶强盛,也折服于大明不仗势欺人的宽容气度。
他们纷纷向朱棣进献礼物,使大明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这种体系说好听点叫万国来朝,说难听点叫八方布狗。
实际就是明朝以宗主国自居,建立朝贡体系。”
朱棣顿时不满,“八方布狗也太难听了吧!万国来朝多霸气!为什么要胡说八道?
我这是威加海内!君临万邦!”
一位实力强横到万国敬仰的皇帝,岂不跟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差不多?
自己也太威风帅气了吧!
朱棣心里美的冒泡。
朱元璋也有点惊喜,自己在位时也没有这等煊赫声势啊!
老四还是不错的嘛,要不。。。。。。
算了算了,还是老大最好,咱不能伤老大的心。
“后世的主流观点认为明朝朝贡体系厚往薄来。
朝贡国一般都很穷,只是进献一些乱七八糟不值钱的东西。
明朝却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风采,给他们厚厚的赏赐,是大大的赔本买卖,所以后期难以为继。
其实,这是受了江南文人的误导。
很多人忽略了,货物的价值是由明朝决定的。
定价权握在手里,怎么可能赔本?
举个例子,大明会典中明确记载一张番邦的弓二十五文,每斤铁3.75文。
而明朝的一个青花白瓷盘要6250文!”
好家伙,这都快赶上抢钱了。
朱元璋狠狠得心动了,“咱也想要这么多钱,咱也要下西洋。
郑和去年已经被友德抓了是吧?
咱这就给友德下令,让他把这孩子送回来。”
那可是钱啊!朱元璋也缺钱啊!
缺的两眼都冒绿光!
朱标连忙劝阻上头的老父亲,“父皇,那还是个孩子呢。”
朱元璋才不管那么多,“没关系,咱好好练练他,肯定能把他练出来。”
“朱棣的朝贡是拿高附加值的物品去换取大量基础资源。
这种做法不仅使朱棣获得了财富,还有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
既然朝贡不是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
这买卖为什么做不下去了呢?
因为朱棣下西洋获得的钱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国库,而是进了皇帝的私库。
即使是皇帝想独吞如此惊人的财富,那也是无法长久的。
朱棣够强也够狠,在位时能抗得住整个江南士绅阶层的觊觎。
在他之后的其他皇帝却不行。”
“海上贸易获利丰厚,规模大的时候有近十倍的利润。
所以江南士绅阶层中有大量凭借海上贸易走私发家的人。
他们获取钱财以后,在家乡买房置地,支持族中子弟科举当官,形成了顽固的地方势力。
这些人决不能眼看着皇帝独吞海上贸易的财富。
所以他们支持同乡文人诋毁朝贡体系,掀起风力舆论,说朝贡弊大于利。
从而让朝廷实行海禁,好让他们继续走私。
随着朝廷中文官势力的逐渐坐大,郑和七下西洋终成绝唱。”
朱元璋彻底怒了!
因为他发现自己也被骗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